克拉默法则有何用(阿什法则死不认错)

每天学习一个效应定律,每天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每天前进一小步。


先讲两个故事。

梁实秋在《为什么不说实话》一文中讲了一个听来的故事:

一家酒店,隔壁住了几个酒鬼。他们把墙凿了个洞,用根管子,天天晚上偷喝酒。酒店老板发现了,就想整整他们,在原来放酒缸的地方放了桶尿。

夜深人静,几个酒鬼又开始来偷酒。第一个猛吸了一口,差点呛出眼泪来。刚想说,转念一想,不能光是我吃亏,于是就说“好酒,好酒”!

第二个喝了,也说“好酒,好酒”。

直到所有人都喝了一遍。几个人站在一起,相视大笑。

可见,死不认错,只会吃大亏。

克拉默法则有何用(阿什法则死不认错)(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写了一个故事: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想归隐山林。本来想和他的朋友王济说自己要“漱流枕石”,错说成“漱石枕流”。王济听后,就问“水流可以枕着、石头可以用来漱口吗”?

孙楚说:“之所以枕流水是想要洗干净自己的耳朵,之所以漱石头是想要磨练自己的牙齿”。

可见,死不认错,只会成为笑柄。

克拉默法则有何用(阿什法则死不认错)(2)

阿什法则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你愈是躲着问题,问题愈会揪住你不放。

这就是美国企业家m·k·阿什提出的“阿什法则”。

这些年我们帝王题材的影视剧看多了,好多人都学会了“帝王心术”:

皇帝从来不会错,就算错了,那也是别人的错。

克拉默法则有何用(阿什法则死不认错)(3)

那我再讲个故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杭州时,驾幸灵隐寺。住持谛晖,请皇帝题一块匾额。康熙当时酒喝得多,大笔一挥就是一个“雨”字头,写完才发现写大。因为繁体的“靈”下面还有三“口”一“巫”。如果再往下写,纸就不够了,可如果换张纸写,面子上又磨不开。

这时候,大学士高江村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灵林”二字,装作磨墨,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一看,救命的来的,唰唰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

老和尚一看,这不对呀,可是又不敢问。

康熙转头对百官说:“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叫它‘云林寺’有什么不对啊?”

百官听了,高呼万岁爷英明啊。

灵隐寺,相传是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飞来峰,认为这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

直至今日,这个匾还挂在寺里,而我们大多只知道灵隐寺,而不知道“云林禅寺”。

可见,错了就是错了,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地位而改变。

死不认错,就算你是皇帝,也没人买账。

克拉默法则有何用(阿什法则死不认错)(4)

为什么不认错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人无错,君子常过。

话虽如此,但我们其实心底里都不喜欢认错,因为认错充满了压力和风险。

1、认错有压力,需要勇气

我们常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可是一认错,就意味着否定自己,会带来消极心理,会带来压力,所以认错才需要勇气。

做错事很丢人,自己心里不好受,别人更不会让你好受。

一认错,可能会受到处罚,一认错,可能原有的权益就会受损。

克拉默法则有何用(阿什法则死不认错)(5)

2、不认错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时,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所谓合理化,就是找借口。

明明是管不住下半身,还说“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哪些人不认错

1、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2、不懂得相互尊重的人

3、个性有缺陷的人

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内心自卑又自负,

克拉默法则有何用(阿什法则死不认错)(6)

如何应对死不认错的人

这个好说,既然错了,就要付出代价。

如果有人不认错,那就让他付出更大的代价,吃亏的是他。

如果吃亏的是你,你又无能为力,那就“惯着他”。

欲使其灭亡,就必先使其疯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