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祭灶的日子(小年到了祭灶送神)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当这首“过年谣”唱起,就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小年”是迎接春节的开端,从今天起,人们开始陆续准备年货,打扫房间,新年新气象,表达了中国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的期待和祝愿!
什么是小年?
“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与土地一起上天去通报每个家中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人门便以糖饼、年糕、枣、栗、胡桃等祀灶神。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灶王爷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灶王,都是男性的形象。从古代的文献记录来看,灶王形象确实曾经有男也有女。《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云:“灶神祝融,是老妇。”(灶神祝融是一位老妇人)。
后来随着后来儒家文化与男权占据绝对主导,灶王作为“炊母神”的形象逐渐褪去。到汉后,灶王基本已是男性形象,女灶王只留下了一个“状如美女”的模糊想象,或者作为男性灶王的配偶“灶王奶奶”而伴其左右。
灶王爷与灶王奶奶
为什么南北方“小年”差一天?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据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小年”作为节日基本成型。清朝之前,“小年”祭灶都在腊月二十四,如在成书于宋末元初的《梦粱录》中,就有“(腊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腊月二十四,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会备各色菜肴祭灶)的记载。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神,顺便连灶王也一起拜了,所以《清史稿》就有了“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腊月二十三日,宫中通常会祭祀灶王)的记载。后来王族、贝勒乃至百姓都随之效仿,北方民间“小年”祭灶时间逐渐变为腊月二十三日。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距离政治中心较远,则继续沿用旧历,即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如此一来,南北方过“小年”就相差一天了。
“小年”有哪些习俗?
从“小年”开始,“过年”的大幕正式开启,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祭拜灶王
前面已经说到了,“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等,以表自己真诚祭拜灶王爷,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甜言蜜语”。
大扫除
民间腊月二十四又称为“扫房日”,在这天,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打扫室内,粉刷墙壁,擦洗玻璃,俗称扫尘土。北方称“扫尘”,南方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浊,将一年的不顺、不快一并清扫干净,扫地出门,以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
贴窗花
窗花多以喜鹊登梅、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余),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题。将红色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气。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饺子
过“小年”吃饺子,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在很多地区,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冬至要吃,“小年”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甭管啥节,吃饺子就对了。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蒸花馍,往往是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什么是年?在中国人的一生中,团圆就是年。无论走出多远,也走不出家的牵挂。今天是小年,离农历新年还有七天,不管身在哪里,都祝愿你们阖家团圆。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