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兰判词解析(红楼梦贾元春判词)

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甲夹]显极。

虎兔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杨藏本(即梦稿本)与己卯本写作“辨是谁”。二十年来有可能是指贾元春入宫的年龄,也有可能指贾元春在宫里待了二十年。贾元春的年龄在书中比较模糊。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好像贾元春只比贾宝玉大一岁,可冷子兴又说:“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贾宝玉才七八岁,那元春应该只有九岁,明清时期选秀年龄一般在13岁以上,具体到个人,历史记载最低不会低于11岁。且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提到:“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如果只大一岁,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个人倾向于贾元春比贾宝玉大5到10岁左右。“辨是非”应是指贾元春通达人情世故,认识到了宫廷的黑暗。刘心武根据“辨是谁”猜测贾元春告发了秦可卿。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说法,一是觉得元春并非恶毒自私的人,二是秦可卿出身高贵本来也只是假设。

榴花,即石榴花。石榴花红红火火,寓意着成熟的美丽、富贵、子孙满堂,以及美好的爱情和生活。可元春既不能给贾府带来真正且长久的富贵,也不存在所谓的“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当时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宫闱,指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或借指后妃。以石榴花所开之处使宫闱生色,喻元春被选入凤藻宫封为贤德妃。用《北史》事:北齐安德王高延宗称帝,把赵郡李祖收的女儿纳为妃子。后来皇帝到李宅摆宴席,妃子的母亲宋氏送上一对石榴,取石榴多子的意思,表示祝贺。周汝昌的观点是:“榴花开处照宫闱,此句似又与太子胤礽有所关联。盖胤礽有专咏宫中榴花诗,兼有自寓之意。又按,胤礽生于五月初三,而元春偏偏又曾特命于五月初一至初三在清虚观打平安醮三天,其中必有隐藏之事故,大可令人瞩目,尚待史家细考。◎韩退之咏榴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此“照”字来历。“明”字与“座上珠玑照日月”呼应(此“照”或作“昭”,恐不足为据)。盖康熙太子胤礽实生于五月初三日。”

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的解释是:“榴花开处照宫闱”,这句从季节的角度描述了元春的花样年华和辉煌成就。“榴花”,指石榴花。唐代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石榴花开鲜艳似锦,也被称为“榴锦”。古人还用“榴火”来形容石榴花色红似火,如元代曹伯启《谢朱鹤皋招饮》:“满院竹风吹酒面,两株榴火发诗愁。”所以,榴花是艳丽、红火的写照,无论是描述女性的容貌,还是称颂事业的火爆都较为形象。“照”字,则富有动感地表现了榴花似火的热烈景象。“宫闱”,后妃居住的地方。此句指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之事。她让贾府成为“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呈现出“烈火烹油”般的繁华。

红楼梦贾兰判词解析(红楼梦贾元春判词)(1)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一般说暗指迎春、探春、惜春,也有说指《红楼梦》故事里重要的三个春天,如第一回有脂批:“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第十三回秦可卿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第七十回薛宝琴的词:“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初春,指贾元春,元春的生日在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出生的人在民间有不同说法。传说正月初一是紫薇娘娘投胎转世的日子,所以这天出生的女孩就会命带福气、一生富贵,是娘娘命。也有说命硬或者是天胎的说法。“争及”:甲辰本、程甲本皆作“怎及”。宋代柳永词中常有“争”作副词,与“怎”用法相通,如《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清代纳兰性德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红楼梦》第十四回写凤姐协理宁国府时“待要回去,争奈事情繁杂”。这里的“争”同“怎”,两者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怎么赶得上。。意思是元春的三个妹妹都不及她荣华富贵。如果按三个春天来解释,应该是指元春省亲的这一年是初春,后面的几年日子贾府逐渐走下坡路。

虎兔相逢,原意不明,甲戌、庚辰、蒙府、戚序、甲辰、舒序本均为“虎兔”,个人觉得应该以现存最早的版本或者说最常见出现次数最多的版本为准。卞藏本作“虎儿”,个人怀疑可能是抄错了。己卯、梦稿本作“虎兕”,有人据此认为此句暗示元春死于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之中。大梦归,指死亡。

古人把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虎兔可以代表寅卯,说年月时间,如果元春的结局 ,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程高本的结局勉强对应:“且说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但比较生硬,对这部声称“朝代年纪,失落无考”的小说来说,未免过于坐实。“圣眷隆重”这种屁话削弱了元春命运的悲剧色彩,四十三岁对于元春来说也未免年龄过大,如果元春四十三岁才去世,脂批应该也不会说“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事实上即使是代表时间,也还难以断定其所指究竟是年月还是月日,因为后一种也说得通。如苏轼《起伏龙行》:“赤龙白虎战明日”,句下自注云:“是月丙辰,明日庚寅。”即以龙(辰)虎(寅)代表月日。又有人以为“虎兔相逢”乃影射康熙死胤祯嗣位于壬寅年,明年癸卯元雍正事。此外“虎兔相逢”还可解释为生肖属兔的人碰到了属虎的人或者碰到了寅年等等。

有的学者把“虎兔”解释为甲寅年和乙卯年两年相交的时候。还有人认为康熙卒于1722(壬寅)年,雍正元年为1723(癸卯)年,也是“虎兔相逢”,进而把元妃省亲看成康熙南巡的隐喻。此类从索隐角度解释“虎兔”的看法有很多。还有人从比喻的角度,认为在宫廷争斗中,恶势力如虎,而元春只是一只弱小的兔子。元春判词这四句从逻辑顺序上看,第一句写了年岁,第二句写了季节,第三句是月份,从由大到小的顺序看,第四句应该是日期或时辰。虎兔,即寅卯,从日期上不好解释,从月份上按夏历纪月法,一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元春生在寅月初一,省亲在寅月十五,似乎都离卯月有距离。那么,从时辰上看,似乎可以解释通。“虎兔相逢”:指时辰,寅时和卯时相交的时候元春从娘家回到宫中。《红楼梦》写元妃省亲时,在时间上描写十分精细。应该注意的两个时间点是“戌初才起身”,到“丑正三刻,请驾回銮”。24小时在古代被划分成12个时辰,与十二地支也相对应。戌时是从19到21点的时间段,戌初应靠近19点;丑时是从凌晨1点到3点的时间段,丑正三刻大概是两点三刻左右,快到3点的时候。元妃在娘家只流连了不到4个时辰,大约六七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把来时“起身”后路上行走的时间刨除,可能只有五六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元妃“请驾回銮”的时间是“丑正三刻”,等和父兄们、“娘儿们”依依惜别,再起驾回宫,大概要耗费一个时辰,所以元妃回到后宫时,应是寅时和卯时相交,即虎兔相逢的5点钟了。“大梦归”指梦醒时分回宫。元春游大观园,宛如《牡丹亭》中“游园”的春梦,而她的离去又恰似“惊梦”,是红楼一梦的结束。元妃正月十五省亲的场景,可以借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来表现其游园时繁华和热闹,也可以用这首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描述其回宫后的寂寥和冷落。(出自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

兕,音同四,指犀牛一类的猛兽,一说指雌犀牛。虎兕,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虎兕出柙,意思是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做事不尽责,主管者应付责任。王逸《九思》:“虎兕争兮於廷中,豺狼斗兮我之隅”。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指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一事。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第二出,《乞巧》。[戚双]《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长生殿》是以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古典戏曲名著。杨玉环的结局一般认为是缢死。元妃不一定是缢死,但应该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红楼梦贾兰判词解析(红楼梦贾元春判词)(2)

戴敦邦绘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配图:“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

弓,音同“宫”,指皇宫。橼,音同“元”,指元春。香橼寓意状元或姻缘,这里自然不可能指状元,只能是说元春的姻缘。有人因为弓而推测贾元春是被弓弦绞死的,个人对此持保留意见,毕竟弓上挂一香橼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可以是别的隐喻,这张弓也未必是写实,也可以说是元春在宫中命悬一线。曹立波在《红楼十二钗评传》中写到:“透过表层意思,还可以看到作者塑造元春形象,在众金钗中设置一位后宫女子,在千红一哭的悲剧旋律中增添了宫怨音符,所以‘弓’和‘橼’的深层意蕴也可以理解为‘宫怨’,以表达宫中元春的宫怨之情。”

红楼梦贾兰判词解析(红楼梦贾元春判词)(3)

戴敦邦绘 贾元春判词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夹】悲险之至!

曲名有不得寿终与荣辱无定双重意思。曲子从元妃的暴死,写贾府的即将大祸临头。

喜荣华正好:指贾元春入宫为妃,贾府因此成为皇亲国戚。恨无常又到:指贾元春忽然夭亡。

无常:1.时常变动。《三国演义。第三七回》:「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西游记。第一〇回》:「想那梦中之龙,哭啼啼哀告求生,岂知无常,难免此患。」如:「喜怒无常」、「晴雨无常」。2.俗以为死的代称。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二折》:「若是太保不肯,我就在此寻个无常也。3.佛教用语。指刹那生起,生已即灭,生生灭灭转变不已。《大智度论。卷三》:「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4.能勾人魂魄,使人死亡的鬼差。《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阎君得旨,便差无常小鬼,将重湘勾到地府。」

把万事全抛:抛下世间俗务,指死去。芳魂销耗:指元春的鬼魂忧伤憔悴。“望家乡,路远山高”,有人认为是指元妃死在很远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是指皇宫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刘心武认为“眼睁睁”“荡悠悠”说明元春是上吊死亡,但是即便是正常死亡也有可能是睁着眼睛死的,“眼睁睁”应该想表达一种“死不瞑目”的感觉,至于“荡悠悠”,我寻思着鬼魂不是轻飘飘、荡悠悠的,难道是沉甸甸的???

寻告:劝告。天伦:古代制度用作父子、兄弟等亲属的代称,这里是父母的意思。贾元春用来称呼她的父亲贾政。根据“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来看,元春死时也许会给贾政王夫人托梦。脂砚斋说“悲险之至”,如果是自然死亡,脂砚斋应该最多说句“悲”,不会加个“险”。

红楼梦贾兰判词解析(红楼梦贾元春判词)(4)

戴敦邦绘

第二十二回的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庚双]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苏双]此是元春之作。

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辟邪,所以说妖魔丧胆,见梁宗懍(lin上声)《荆楚岁时记》:「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身如束帛:形容爆竹像一束卷起来的绢帛。又合形容女子身材的话,如战国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和汉末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中皆有「腰如束素」语,而「束素」也可说「束帛」。气:声气,气势。也是物与人两指的。回首:既是回头间、转眼间之意,又因“回首”是佛教称俗人死亡的婉词,所以隐指死亡。如第五十四回:「袭人道:『正是我也想不到能够看著父母回首……』」脂评中也用「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庚辰本第十六回)來形容王熙凤死时的情景。此谜是元春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首二句喻元春为妃后身价百倍,声势烜赫。后两句暗示元春昙花一现,贾府好景不长。

这首灯谜诗,写得颇有气势。一响而散的爆竹恰好是贾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的命运的写照。《红楼梦曲》中元春曾以自己的死为鉴,劝父亲赶快从官场中“退步抽身”,脱免即将临头的大祸。可见,她的早死实在与她所依仗的势力在皇室权贵内部各派的钩心斗角中失势没落有关,而并非像续书中所说的因“圣眷隆重,身体发福”、“偶沾风寒”以致不起的。这样,在她入宫为妃、显赫飞腾之时,敌对政治势力亦即所谓“妖魔”因贾家忽然得到皇亲为靠山而曾震恐得“胆尽摧”,也就不难理解了。见到过后半部佚稿的脂砚斋说元春之死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正可帮助我们理解贾府“一败涂地”的真正的原因。贾府势同爆竹,响彻京城,但终将灰飞烟灭,一败涂地。(出自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红楼梦贾兰判词解析(红楼梦贾元春判词)(5)

有人说,贾元春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林黛玉,我不觉得如果喜欢林黛玉或者薛宝钗就一定要讨厌另外一个人,更何况元春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并没有那么熟悉,看到两个表妹觉得都好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看看原文怎么说:

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有人说元春把“蓼汀花溆”改成“花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是因为不喜欢林黛玉,理由是“蓼汀”反切为林,“花溆”反切为薛。根据上下文来看,元春应该是觉得“蓼汀”不够吉利,寓意不好,或者语意重复,“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意境萧索。“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想来。“红香绿玉”跟“怡红快绿”比起来也确实落了俗套,若说不喜欢香玉,贾宝玉难道不是玉?林黛玉也不是绿色的玉呀。元春把“天仙宝境”换成“省亲别墅”,难道也是因为喜欢宝钗讨厌黛玉吗?

元春也许更喜欢宝钗,更想让宝钗嫁给贾宝玉,但是一个人喜欢宝钗并不能说明她讨厌林黛玉。元春很喜欢龄官,如果她讨厌林黛玉,应该不会喜欢跟林黛玉如此相似的龄官。就好像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连带着也讨厌长得像黛玉的晴雯。如果元春的三观与林黛玉不合,不喜欢林黛玉的性格,自然不会觉得林黛玉写的诗好,不会说《杏帘在望》为前三首之冠,也不会同时喜欢潇湘馆和蘅芜苑了。后来元春赐礼时,宝钗的与宝玉的一样,说明此时元春已经偏向宝钗了。至于元春为什么会选宝钗,也许是宝钗的形象气质给元春的印象更好,更符合一个媳妇的标准,也许是薛家有钱和地位,林家已经没什么亲戚了,也许是黛玉身体不如宝钗。

另外,元春令众人作诗时,元迎探惜四姐妹写的都是七言绝句,宝钗和李纨写的是七言律诗,黛玉写的却是五言律诗,而元春令宝玉写的也是五言律诗。七言绝也许是因为写起来容易,脂砚斋说元春的诗:“诗却平平,盖彼不长于此也,故只如此。”惜春的诗“更牵强。三首之中还算探卿略有作意,故后文写出许多意外妙文。”我却觉得惜春的“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是她绘画才能的体现。七言律给人的感觉,就像宝钗和李纨给人的感觉,规矩,庄重。五言要写好并不容易,而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林黛玉却对史湘云说:“咱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

元春喜欢特立独行的龄官,又说皇宫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从这两点来看,我觉得元春并不是宫斗剧里的那种庸脂俗粉。皇宫是座围城,旁人渴望宫里的荣华富贵,元春却只想要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而已。龄官觉得自己是笼子里的金丝雀,元春又何尝不是呢?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也不能多陪一陪家人,还要遵守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贾政贾母从父亲和奶奶变成了臣民,按规矩向自己行礼,想想都难受。所以,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自由与和平吧。你习以为常的事情,也许是别人不曾拥有过,或者再也无法拥有的了。

红楼梦贾兰判词解析(红楼梦贾元春判词)(6)

参考书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

吴铭恩汇校《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周汝昌《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刘心武《刘心武妙品红楼梦》

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