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端午文化韵味(诗意古韵浓情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至,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这个与伟大诗人相关联的节日里,我们不妨读读古诗古词,让粽香伴着书卷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过好传统佳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品味端午文化韵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品味端午文化韵味(诗意古韵浓情端午)

品味端午文化韵味

  又是一年端午至,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这个与伟大诗人相关联的节日里,我们不妨读读古诗古词,让粽香伴着书卷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过好传统佳节。

  ——编 者

  赛龙舟忆屈子

  竞渡诗

  卢 肇(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一条龙舟贯通古今。龙舟的特征表现在龙头、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每逢端午,事先要修龙舟,训练水手,到节日再进行龙舟比赛。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甚多。过去比较通行的解释为了纪念屈原。近代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其起源可能是为了祭祀水神或龙神,赛龙舟与古人对龙的图腾崇拜有关。后来各地又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端午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释,而纪念屈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包粽子吃五黄

  乙卯重五诗

  陆 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这里的“粽”就是粽子,后来改在五月初五吃。说明吃粽子的习俗最早应是在夏至。

  据载,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所以粽子又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所以又有“筒粽”的称呼。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因水中含碱,称碱水粽。到了唐代,粽子更有颜值,出现了锥形粽、菱形粽。宋朝时,已有果品入粽,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状造型的时尚。元、明时期,粽叶从菰叶变革为箬叶,以后又用芦苇。到如今,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红枣;南方则有鲜肉、火腿、蛋黄等。

  除了粽子,江南各地流行吃“五黄”或“五红”。五黄一般是指5种带有“黄”字的食品,比如黄酒、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黄等。五红是指5种红颜色的菜,譬如苋菜等。

  插菖蒲悬艾草

  浣溪沙·端午

  苏 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民间习俗认为五月有“五毒”,即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

  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艾草和菖蒲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医药功能,因而受到青睐。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插菖蒲、悬艾草,喝雄黄酒等。

  浴佩兰画童额

  渔家傲

  欧阳修(宋)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蓄兰沐浴和悬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除毒之俗。据《大戴礼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端午也被称为浴兰之月。一般来说,人们是用煎蒲、艾等香草沐浴。比如,在岭南地区,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比较常用;在湖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

  画额,是指用雄黄涂抹小孩子的额头。孩子不可饮酒,故用雄黄抹在小儿额头,借雄黄以驱毒。

  斗百草采杂药

  学士院端午帖子

  苏 辙(宋)

  寻芳空茂木,

  斗草得幽兰。

  歌舞纤絺健,

  嬉游玉佩珊。

  端午节有许多游戏,除划龙舟外,还有射柳、击球、斗草等。斗草时,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香菱斗草”就是此类游戏。端午采药由来已久,浙江某些地方称端午为“送药节”。

  碧艾香蒲处处忙,细缠五色臂丝长。端午在历史长河中踏浪而行、至今不辍,其丰富的节俗内容不仅蕴含着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记忆。

(本报记者 孟 扬 曹怡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