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的正确方法如下(4个理由让你爱上吃鱼)
鱼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做法众多,麻辣水煮鱼、酸菜鱼、剁椒鱼头、砂锅鱼头汤……道道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
而且鱼肉的营养还很多——富含优质蛋白质、铁元素、硫胺素、核黄素、钙、磷等,脂肪含量也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益处多多~
因此膳食指南也推荐要适量吃鱼,但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鱼虾类平均摄入量仅为每人24.3克/天,远低于推荐量!
今天可可就告诉大家常吃鱼会带来哪些好处?看完后估计你就想赶紧把鱼加入日常餐桌……
1
不能拒绝吃鱼的四大好处
1防痴呆
法国波尔多大学一项针对1623例65岁以上人群进行的研究显示,经常吃鱼的人,脑血管病变要比不怎么吃鱼的人少,患痴呆和脑卒中的风险更低,且这种关联在65~69岁人群中最为明显。
(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研究人员表示,这主要是因为鱼肉中富含的DHA,可以促进神经网络形成、信息传导加快,还对伤亡的脑细胞起到明显的修复作用。
2预防糖尿病肾病
之前一项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在2.2万中老年人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一周吃两次鱼,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肾病。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每周吃鱼不到1次者,18%的人出现了蛋白尿;而每周吃鱼多于1次者,近4%有蛋白尿。
研究者推测,或许是因为鱼油改善了血脂状况,也或许是因为鱼肉富含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肾脏起到了保护作用。
3预防结肠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在15年间对欧洲范围内的47.6万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每周吃鱼超过357克的人,比起每周吃鱼少于63.49克的,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了12%。
而这可能与鱼肉所含的ω-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有关。
4降低死亡风险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18215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受试者进行了长达11年多的随访,结果发现:相比于每周食用鱼类0-3份(每份50g)的受试者,每周食用鱼类4-6份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3%。
(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所以,还不赶紧将鱼列入日常膳食?
2
鱼的这些部位,真的那么补吗?
鱼虽好,但关于它的传言也多——吃鱼头补脑,吃鱼眼能明目,还有人说,鱼皮能美容美颜……
那么,鱼身上的这些部位,真的有这么大“功效”吗?
1吃鱼头能补脑?鱼眼明目?
“鱼头补脑”、“鱼眼明目”都是一个“以形补形”的谣言。
①鱼头、鱼肉营养差不多
鱼头中含有的EPA和DHA,确实对婴幼儿的视力、大脑发育有益。但这些成分鱼肉里面也都含有,不论是蛋白质还是优质脂肪酸,拿鱼头和鱼肉比,都没有太大的优势。
所以,鱼头也好、鱼肉也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爱吃什么吃什么。
②想护眼,吃鱼眼不靠谱
如果非要扯上鱼眼含有与眼有关的营养素,维生素A和DHA算得上名号~
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和干眼症,但鱼眼中的维生素A含量非常少,还是吃动物肝脏、肉类、蛋黄,“维生素A性价比”更高!
至于DHA,可能对婴幼儿的视神经发育有益,但其他人效果不大,更何况一条鱼就2只眼睛,而鱼眼里的DHA含量也微乎其微。
与其吃鱼眼明目,还真不如少玩手机来得实在!
2吃鱼皮能美容?
鱼皮确实含有大量胶原蛋白,最高可占其蛋白质总量的80%多。
但吃鱼皮却不太可能美容。
因为鱼皮中的胶原蛋白一旦受热,就会断裂降解,还要经过消化道这个大关被分解为氨基酸,更难达到美容效果了。
3鱼汤越白越有营养?
白汤其实是“脂肪大户”。
鱼汤浓稠的乳白色,只不过是鱼肉中的脂肪因加热而溶出的水溶性蛋白质等物质,在一些蛋白质的乳化作用下,被包裹形成了脂肪小颗粒。
就蛋白质含量而言,熬制再久的鱼汤都比不上鱼肉本身,“弃肉食汤”会浪费掉许多营养,更建议大家喝汤配肉,同时不要把汤熬制太久。
3
健康吃鱼,牢记这四点
1吃够量
建议每周吃鱼2~3次,一次100~200克纯鱼肉即可。另外,还可以适当吃一些虾类、贝壳类等水产品。
2吃鱼方式
吃鱼,以清蒸或者清汤涮为宜,不提倡油煎和油炸的做法。像清蒸的做法可以更大限度保留鱼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油脂的摄入、保留鱼肉的鲜味儿。
烹饪时,也可挂糊上浆,既能增加口感,又能减少营养素丢失。
3不同人群吃鱼注意事项
①痛风发作期的患者,最好暂时不要吃鱼;
②有胆囊疾病或者需要减肥的人群,少吃煎炸的鱼;
③孕妇、乳母、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枪鱼、剑鱼、蓝鳍金枪鱼等含汞量可能较高的鱼类;
④老人和小孩要优先选择无刺的鱼,如罗非鱼、银鱼、鳕鱼、青鱼、比目鱼等。
4不要迷信野生的鱼
一些人认为野生鱼营养更好,实际上养殖鱼跟野生鱼的营养价值相差无几。野生鱼生活环境差异较大,比如有可能生活在污染水体中,鱼体内沉积的重金属可能超标。
(我是大医生官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