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

一、 选择题(共18小题,每题3分)

1.“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A.东汉 B.东吴 C.西晋 D.东晋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挥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以下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5.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下列信息不能从下图中提取到的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A.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 B.迁都时在位的是北魏孝文帝

C.北魏都城由平城(大同)迁到洛阳 D.与北魏对峙的南方政权是齐

6.[2018•湖南岳阳] 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

A. 208年,赤壁之战 B. 220年,曹丕称帝 C. 221年,刘备称 D. 222年,孙权称王

7.[2019•江苏连云港]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8.[2018•湖北黄石] 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2019•山东聊城] 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11.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他是

A. 商鞅 B. 秦始皇 C. 张骞 D. 北魏孝文帝

12.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

A. 商鞅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孝文帝

13.下列有关东晋南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在建康

B. 南朝的第一个政权是“宋”

C.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 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4.东汉末年,大批北方民众南迁,他们主要定居在( )

A. 四川地区

B. 岭南地区

C. 长江中下游地区

D. 淮河中下游地区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是( )

A. 成都 B. 洛阳 C. 建康 D. 长安

1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大量田地被开垦 ②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生产使用粪肥 ④南方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A. 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 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C. 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 勤劳致富

18.下列发明中为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的是( )

A. 甲骨文的出现

B. 造纸术的发明

C. 小篆的出现

D. 印刷术的发明

二、材料分析题 (共3小题)

19(10分).阅读下列材料:2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

(1)图一、图二和哪次战役有关?交战双方分别是谁?

(2)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3)该战役对当时中国的南北方各有什么影响?

(4)除图二所示的成语外,你还知道哪些和该战役有关的成语?

20.(18分)材料一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艰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闽西历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什么现象?下列简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4)综上所述,你认为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发展提供了什么启示?(两点即可)

21.(18分)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试举三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4)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