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而有一群风雨兼程的华夏先民

却选择了背井离乡的迁徙

到关外去,到关外去

这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呐喊

也是重塑近代东北的力量

就让我们回望那场悲壮的征途

翻开中国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移民史上最恢弘的篇章

闯关东

关东是禁地

山海关以东,谓之关外或者关东,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东北。闯关东,是17世纪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地区的移民运动。这场人口迁徙规模之大、历时之久,直至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东北才有所止歇。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

“闯关东”迁移路线示意图

“闯关东”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移民赴东北的路线主要是“泛海”和“闯关”两途,1894年后,铁路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移民开始占据主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闯关东始于清兵入关之后。1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644年,清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6)世祖顺治帝从盛京(今沈阳)起驾,迁都北京。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八旗官兵和旗人相继“从龙入关”,本就地广人稀的东北愈加空旷,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还不及两人。曾经清王朝为了保护这片“龙兴之地”设置的禁关令、修筑的柳条边墙,反而使东北的人口形势更加严峻。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7)

辽宁绥中的柳条边遗址。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

图片来自网络

“盛京形势,黄沙满目,一望荒凉,倘有奸贼暴发,海寇突至,猝难捍御,此外患之可虑者。以内而言,合河东河西腹里观之,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患之甚。”

清廷显然也不愿看到祖地在禁关令下日渐荒废,于1653年向全国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按招民多寡,授以大小官职,鼓励关内人民出关开垦,并许诺分配耕牛、种子、口粮等。在这样优渥的扶持政策吸引下,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流民纷至沓来。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8)

顺治十年,山海关开放

图自视觉中国 / BVS优图佳视

按理说在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9)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前往关东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这饱含悲壮的“闯”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在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0)1668年,亲政不久的康熙帝认为关东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若任外族人摆布,会殃及王朝的命脉,遂发布《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关闭山海关的大门,筑起新的柳条边墙,意在斩断方兴未艾的流民潮。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1)

康熙朝兴建的柳条新边,长690里,起于威远堡,向北逶迤至今吉林市北法特,目的正是为了堵截关内的流民。

图片来自网络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2)移民的脚步并未因此停下。封禁之初,东北的流民不足10万人,而到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3)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东北地区的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4)移民人数总计已达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5)131万之多。从柳条新边的修建,到1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6)792年东北弛禁,再到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7)1860年东北开禁,这两百年间的新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8)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的条件下涉险闯入东北的,“闯关东”由是而来。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19)

白山黑水对关内百姓的吸引力没有因为一纸禁令消失。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0)移民潮,时势造

为何关内百姓要违抗朝廷的律令闯入关东呢?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关内各省的人口爆涨,土地不负重荷,又常遭地方势豪侵占。黄河下游水旱频发,饿殍遍野,灾民为生计所迫,只得寄希望于东北的沃壤。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1)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适于耕作

二、清廷的禁令其实并未得到严格的执行,很少有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2)移民因为擅自闯关而获罪。满清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3)政府因惧怕激起民变,更多地采取默许和容忍的态度,灾害年景时甚至会临时解禁。

在如何对待封禁的问题上,清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4)政府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乾隆皇帝一面密谕:“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即时放出”;一面又在密谕中特意强调:“不可将不禁伊等出口情节,令众知之。”

封禁的这两百年,也是满清由昌盛走向衰落的两百年。鸦片战争,丧权辱国;瑗珲条约,沙俄掠地,关东地区的边防亟待加强。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5)

虎视眈眈的沙俄迫使清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6)政府动摇封关的旧例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鉴于内外情势之变迁,始以筹边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7)移民为急务”,在天灾人祸的迫使下,清廷于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8)1860年结束了封关的政策,正式打开了虚掩的大门,“闯关东”也在潜流两百年后迎来了它的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29)高潮。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0)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1)1860年,山海关再次向关内流民开放

图自视觉中国 / View Stock / Sino View

“东三省之开放设治,遂如弩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

“强邻逼处,军食空虚、揆度时宜,不得不以垦辟为筹边之策。”

伴随中国的边疆危机日益加深,晚清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2)政府对东北的开禁放垦也加大了力度,先后开放各大流域,解除汉族妇女移居关外的禁令,统一满汉待遇,提出优惠政策,直至1904年(光绪三十年),东三省全面开禁。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3)

汤旺河,是松花江下游的一条主要支流,其流域是东三省最晚开禁的地区之一。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4)政府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开垦—封禁—开垦”的“之”字型路线。民国以来,闯关东更是趋于白热化。

1914年,民国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5)政府颁布《国有荒地承垦条例》,使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6)移民垦荒具有了法律依据。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调查,1923至1930年的7年间,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7)移民人数每年竟多达100多万。“闯关东”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口移动。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8)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39)

中东铁路示意图

中东、京奉铁路以及各大路段的竣工通车,使坐火车到达东北各地相当便捷。与早期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0)移民沿渤海湾岸线徒步而行不同,民国时期,铁路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1)移民成为“闯关东”的主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1期 供图/陈文龙

东北是“闯”出来的

从清初到民国,来自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数以千万计的民众因战争与灾荒背井离乡,奔赴东北开疆扩土。中原百姓顶风冒雪、突破重围,在关东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而这场“闯关东”的大潮,绝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人口挪移,更是一场东北的重构与再生。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2)

图自视觉中国 / RichardLu / Viewfly影迹视觉

闯关东,首先促进了东北话的成型。山海关是固若金汤的“天下第一关”,却难以阻挡方言的传播。汉语与满语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读着酣畅、听着诙谐的东北方言。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3)

东北官话分布图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07期

满族是东北的土著民族,是清初东北地区人口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共同体,满语文自然也成为当时通行的交际工具。即便在顺治年间招垦政策的引导下,出关的汉民也并未给满语言带来多大的冲击。至康熙年间,东北地区的满语言仍是一片繁荣景象,八旗军内,无论蒙汉,皆习满语。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4)

故宫匾额上的满文

图自视觉中国 / shen wei / Getty Creative

满语在黑土地上的衰微,反而是东北封禁期间的故事。辽宁地区因为适宜农作、衔连海陆而成为闯关汉民的定居地,当地汉民之众,到乾隆末年,盛京的满族官员甚至无法书写满文。道光年间,吉林地区的满语文也出现了颓势,衙门遇有旗民交涉事件,定拟罪名时亦多用汉文。到光绪初年,清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5)政府已表示不再收阅满文,汉语取代满语的趋势已不可扭转。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6)

盛京,今辽宁沈阳,曾经满语在这里回响

今天通行东三省的东北话,在汉语的大框架下,仍留存着满语的痕迹。满语虽然被“闯关东”时涌入的强势汉语替代,却并未退出历史的舞台,它变成了一个个日常词汇,隐匿在东北人的闲谈之中,有些满语借词甚至难以同汉语区分开来。

词汇

含义

词汇

含义

抖搂

揭露

女孩

胳肌窝

腋窝

秃噜

没办成;松脱

把式

技能

划拉

打扫

藏猫儿

捉迷藏

掰扯

辩论说理

特勒

衣冠不整

今儿个

今天

闯关东的恢弘历史,同样镌刻在东北的地名中。内地流民进入东北,多是拖家带户的迁徙,他们落脚安家之处便被冠以本家之名。从山海关到满洲里,李家沟、范家屯等具有汉文化色彩的沿途地名,在江河、村镇多以满语命名的东北显得格外醒目。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7)

牡丹江干流上的镜泊湖

东北地名很多都转译自满语。比如牡丹江,它并非因牡丹花得名,清时这条松花江第二大支流名曰“穆丹”,在满语中是弯曲的意思。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8)移民的繁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黑土地的崇信。清入关前,信奉万物有灵的萨满教独占了我国东北各民族的古老祭坛。而当外来的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49)移民成为多数派,本地的宗教信仰也就不拘一格了。城里乡间出现了太清宫、关帝庙、妈祖庙,中原文化里的孔孟之道、节庆风俗都在这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0)

黑龙江鸡西市 虎头关帝庙

作为地域烙印鲜明的曲艺曲种,二人转也是在“闯关东”中发展起来的。它由东北大秧歌与中原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兼有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山东柳琴的音乐元素。如果留心二人转所演唱的内容,你会发现《大西厢》讲才子佳人,《包公赔情》述三侠五义,几乎都是发生在关内的故事。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1)

传统二人转

闯关东,更闯出了农工商并举的富饶东北。满清治下的东北发展极不均衡,农作物单一,生产力低下,最普遍的商业形式是以物易物。

关内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2)移民进入东北,带来了先进的农具与多样的经济作物,使当地农业脱离了原始状态。他们修路造桥、开矿山、建工厂、建银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东北近代的城市化进程。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人亦养一方水土

从清初到民国

无数中原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4)移民冲破柳条边

将自己的命运与那白山黑水联系在一起

今天东北的人口、语言、文化、经济

都与这股“闯关东”的浪潮息息相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那些敢闯敢拼的的华夏先民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黄世明.闯关东重组近代东北[J].中国国家地理,2008(10).

贺飞.清代东北土地开发政策的演变及影响[J].东北史地,2009(05).

孙红艳. “闯关东”对辽宁方言成因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张杰.清代满族语言在东北地区的兴废与影响[J].北方文物,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5)1995(01).

高杨.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D].广西师范学院,2010.

王欣睿. “闯关东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

话题

讲到东北,你会想起什么?

- END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

编辑 / Colt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6)

去山海关外环路(到关外去到关外去)(57)微信号:dili36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