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期末语文重点试卷答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题)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题(含解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六年级期末语文重点试卷答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六年级期末语文重点试卷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题(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参差(cī) 憧憬(chōng) 摇曳(yè)
B. 冠冕(guān) 抡起(lún) 蜷伏(quǎn)
C. 山坳(ào) 花蕾(lěi) 逶迤(yí)
D. 叱咤(zhà) 额枋(fāng) 黑魆魆(xū)
【答案】B
【详解】B.抡起(lún)——(lūn)、蜷伏(quǎn)——(quán)。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旖旎 疾弛 千军一发
B. 摔跤 风靡 技高一筹
C. 颓然 瞻仰 忘乎所以
D. 云崖 稀薄 前功尽弃
【答案】A
【分析】
【详解】A.疾弛 ——疾驰,千军一发——千钧一发;
故选A。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B.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C. 水稻成熟期参差不齐,不宜用机器统一收割。
D. 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的清白。
【答案】C
【详解】A.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使用正确;
B.沧海一粟:意为大海里的一粒谷子,借以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使用正确;
C.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本句中用来形容水稻成熟期不同,搭配不当,使用不正确;
D.粉身碎骨:意思是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使用正确;
故选C。
4.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拟人)
B.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比喻)
C.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比喻)
D.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身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神态描写)
【答案】C
【详解】C.这个句子没有本体和喻体,并没有把某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因此不是比喻句;
故选C。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丁香结》作者宗璞,当代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文中的“丁香结”具有象征意义。
D.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D
【详解】D.王安石是北宋人,不是唐朝人;
故选D。
6. 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一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②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
③桥的背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④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
A. ②④①③ B. ④②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④①③②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四个句子,是按游览者参观的顺序“天安门——午门——内金水河——汉白玉石桥——太和门”来写的。
④“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是首句;②“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是对午门的简要介绍;然后是①“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一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接下来是第③句,写“桥的背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因此排序为④②①③;
故选B。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7分)
7. 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
(2)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3)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4)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6)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7)子曰: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论语》)
(8)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答案】 ①.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②. 金沙水拍云崖暖 ③. 花木成畦手自栽 ④. 一水护田将绿绕 ⑤. 江清月近人 ⑥. 清风半夜鸣蝉 ⑦. 千里莺啼绿映红 ⑧. 九曲黄河万里沙 ⑨. 小人长戚戚 ⑩. 富贵不能淫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易错字词主要有:磅礴、崖、畦、绕、啼、戚、淫,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8.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A. 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B. 诗歌前两句分别写了云和雨,把黑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跳”字和“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C. 第三句写风,“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D. 最后一句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只见湖面上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这首诗歌,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因此写的是在望湖楼上饮酒时骤雨突至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没有写“山雨欲来”的景色;
故选A。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甲】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②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邦。”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 ②委:放弃
(1)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伯牙鼓琴
②善哉乎鼓琴
③少选之间
④子可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③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邦。
(3)甲乙两文都表现朋友情义,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试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①弹 ② 好 ③ 一会儿,不久 ④离开
(2)①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②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
③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
(3)甲文通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侧重表现朋友间互通心意的知己之情;乙文写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不忍离开,侧重体现朋友间的义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伯牙弹琴。鼓:弹。
(2)句意:弹得真好啊!善:好。
(3)句意:不一会儿。少选:不会儿,不久;
(4)句意:你赶紧离开。去:离开。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善,好;鼓琴,弹琴;巍巍,巍峨的样样子;若,好像。“善哉乎鼓琴”是主谓倒装句,翻译时注意调整顺序为:鼓琴乎善哉。
(2)重点词:绝,弄断;复,再。
(3)重点词:义,道义;而,表转折,却;入,闯入;邦,国家。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弹奏甚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绝弦,终生不再弹琴。表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一种真知己的境界。 伯牙鼓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己难寻,知音难觅。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
乙文中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赞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
【点睛】译文:
甲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当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乙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匈奴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可能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匈奴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匈奴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并且撤走了,整个郡县都因此获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