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科技才能提高生产力吗(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
文 | 静子
近日,国家发改委颁布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其中,“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规定引发热议。
以工代赈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并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
在我国,以工代赈经历了从实物折资到安排专项资金,从专项资金支持的工程项目扩展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等不同发展阶段。
照此看,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出现“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等字样有其特定的政策深意与历史渊源。
其一,从以工代赈项目的政策定位看,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即,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
其二,从以工代赈政策的历史渊源看,我们应明确其“古已有之”,是高效、正确使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的理想方式。
此外,舆论场尚流行一种“以工代赈不如直接发钱”的论调。需要说明的是,直接发钱固然可解决受赈济者的生计问题,但却无法真正解决其就业问题,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以工代赈政策利好中,劳动者除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外,还可得到宝贵的技能培训机会,进而助其实现高质量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勤快地工作、有尊严地赚钱,人的价值于一项项利民工程中得以实现、升华。
“以工代赈,利国利民”,别误读了它的善意!
【作者】 孙文静
南方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