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有关的风俗是什么(粽子竟有这种含义)

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我们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粽子有关的风俗是什么(粽子竟有这种含义)(1)

而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并且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粽子有关的风俗是什么(粽子竟有这种含义)(2)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代,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作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制的细长的像毛笔样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胸中会有神来之笔,考场答卷,可妙笔生花。

粽子有关的风俗是什么(粽子竟有这种含义)(3)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