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刺绣(穿针引线的岭南绝技)
黄元琪
中国刺绣分南绣、北绣,除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之外,还有京绣、鲁绣等亦各具美名,流芳天下。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广绣与潮绣的合称。粤绣图案繁茂,热情奔放,富丽堂皇。
粤绣绣品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它与海南的黎锦同宗同源。作为古南岳民族分支之一的黎族,其绣品散发着热烈奔放的气息,大胆创新的气度,粤绣受到它的影响,又在唐代以后结合了广州版画与佛山剪纸艺术等当地艺术形式,创造出了“垫高绣”“留水路”等凸面立体效果。
粤绣的品种繁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帐衽、台帷等。清雍正前后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 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 “伶装”在国内享有盛名,连宫廷的戏班也慕名到状元坊定制蟒袍玉带、凤冠霞帔等戏剧服饰。
黎绣
粤绣
粤绣中的广绣
广州老街巷有一家古宅改建的博物馆,粤绣作品挂满了房间。这些被面、挂幛、床楣、条幅甚至绣服、戏衣等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精致与美丽带来的冲击。粤绣制品的构图以“繁”为特点,构图紧密。整幅绣品构图虽然复杂,但是每一副粤绣制品都具备一个构图中心点。屏风之上的龙翱翔在天,锦料上的孔雀震翅而飞。龙凤褂群上布满了雕金琢银的吉祥纹样,就连裙摆都镶滚满了密密匝匝的彩线与珍珠,正如《南海竹枝词》:奇珍大半出西洋, 番舶归时亦置装。 新出牛朗云光缎,花边钱满十三行。
粤绣绣品
唐玄宗时期苏颚撰的《杜阳杂编》中记载了一段故事:南海(今广州)一名叫卢眉娘的少女天资聪颖,女工很了不得。她能够在一尺长的绢布上绣上七卷《法华经》,佛经上的每个字刺得没有一粒粟那么大却字字分明,清晰可认。这是史料上对广州地区刺绣的第一次公开赞扬。粤绣绣品被进贡给唐朝的皇室,后妃惊叹于它的美妙绝伦。
明正德八年(1513年),第一艘抵达中国的葡萄牙船,在广东上川岛抛锚泊岸。由于实行海禁,岛上居民大部分内迁,已沦为荒岛。这次初航中国,只是探路性质,没有与官方正式接触,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贸易。因此,他们此行在中国的史籍上并无记载。而在葡萄牙人写的史籍上,则说他们返回欧洲后,向葡萄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献上了一件珍宝——一块购自广东的绣品。曼努埃尔一世惊讶于它细如毫芒的针线,繁缛美妙的纹样,这个散发着神秘东方的风采的绣品,令曼努埃尔一世万分惊喜,对献宝者立予重赏。中国的粤绣,第一次向欧洲揭开了她的面纱。
粤绣绣品
于秦汉之际崛起的中国南海之滨的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成为南海北岸的著名都会和舶来品集散中心。康熙二十三年撤销海禁,次年设立粤海关后,粤绣开始从民间家庭式小批量生产逐步向商品生产发展。明末至清朝中期是粤绣品出口的全盛时期,绣品价值不菲,大幅的绣画单是纳税每幅就要白银1.2两。粤绣品走出家门,被大量输送到外国,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
粤绣绣品
英格兰都铎王朝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广东的绣品尤为喜爱。轻巧舒服的绸缎配上巧夺天工的绣工,让华美的图案栩栩如生。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丝绸和绒线等原材料直接从中国进口,模仿粤绣的针法,做成高档服饰品。伊丽莎白一世逝世以后,查理一世继续倡导本国人种桑养蚕,发展刺绣业。
清乾隆时期,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粤绣的产业欣欣向荣。
哪怕只是远观,绣品上热烈的构图,富丽堂皇的用色与生机勃勃的花鸟,带着岭南独有的强烈碰撞美感,叫人不舍触碰。十九世纪英国人波西尔在其著作《中国美术》中曾称赞粤绣:“中国人擅长刺绣花鸟,而广东人更精通此艺。”
粤绣绣品
粤绣根据绣材分为四大绣种——线绣、珠绣、钉金绣和真丝绣。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一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线绣以绒线作为绣材,珠绣以珠子作为绣材,而钉金绣又名金银线,以金银线混着绒线作为绣材,真丝绣则以蚕丝作为绣材。它用线丰富,不止有常规的丝线、绒线,还有孔雀毛捻缕、马尾缠绒等,它用色明快,用色非常明快,以红、绿等对比强烈的色彩打底,金线勾勒,色彩艳丽多彩。这些特质都与广东热情奔放的气候如出一辙。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述粤绣 :“有以孔雀毛绩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肩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买于番舶。”粤绣所采用的孔雀尾、孔雀羽,大多来自苏门答腊、暹罗、佛郎哥(即葡萄牙)、安南(即越南)等地,这是材料上的大胆创新。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经验丰富的刺绣大师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并十分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才让布料有了油画般的生命力。”
粤绣绣品
粤绣绣品
潮水涨落,星光荏苒,刺绣这门技艺在现代社会渐渐地被机器刺绣取代。但这并不是它的第一次传承危机。在近代,由于战火连绵,绣娘大幅减少,粤绣几乎没有传人了。此时被后人称为“花佬”的男性学徒扛过拉大旗。厉害的花佬通过熟练运用传统工艺,如捻拔针、捅针收针、排针技法、点白咀和底面窜线封盖技巧、九色线应用技巧等,再加以局部更采用高级艺术绣作点睛之笔,针法繁复、穷其巧变,一针一线均能呈现出粤绣之美。可惜花佬也渐渐故去,如今的粤绣迫切需要年轻的传承人。
年迈的绣娘
粤绣是岭南走出来的千古绝技,从穿针到引线,从针脚到线尾,皆是匠人的年华。
责任编辑:朱喆
校对:张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