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

中国自鸦片战争失败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袁世凯却又当上了皇帝,人们期望中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社会进步,并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迫切需要发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

旧的路走不通了,就得寻找新的出路。

前路漫漫,一筹莫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旧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制度上的问题,还有文化上的、思想上的问题。

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1)

图片来源:《觉醒年代》

当务之急,便是开民智、启民心,从根本上改造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才是中国的“药方”。

“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两面大旗,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的概念介绍给当时的年轻人。

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2)

在当时,《新青年》的诞生可以说像一道惊雷,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3)

然而,新文化运动仍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救国方案。

在这些思潮发端地的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相当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再加上中国人学习西方屡遭失败的事实,一系列因素使得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疑问。

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方案的探索,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4)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积极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

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5)

从1918年7月起,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坚信,社会主义才是挽救国家沉沦的正确道路。

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6)

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

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

会议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交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7)

消息传到国内,中国人民愤怒不已。

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示威。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早期国人救国探索失败的原因(100年前他们多方探索)(8)

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发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几日内,罢工工人达到六七万人。随后,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其中,《新青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宣传阵地。

1920年,《东方杂志》等刊登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予新的有力推动。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原来有着不同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通过不同的途径,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 第一种,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 第二种,是五四爱国运动中比较年轻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
  • 第三种,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的活动家,如董必武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一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的出现,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就具备了,建立工人阶级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背后又有哪些精彩故事?敬请收看明天《学党史 寻记忆 敬英雄》系列。

编审专家:

武市红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 研究员

张秀娟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副馆长 研究馆员

梁 营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关党委副书记

编辑:马爱杰

主编:姜黎 崔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