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

缘 起

2019年11月1日,为纪念当代著名绘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百年诞辰,《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在此之前,吴冠中先生的家属向清华大学捐赠了一批珍贵的画作、手稿和画具。其中有一本《长城——秦皇岛授课记》写生册,此前从未对外披露过。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2)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写生册

典藏部 倪葭

查阅目前各类研究文章和书籍中的吴冠中年表,对于1978年秋季吴冠中先生带领学生进行的长城——秦皇岛写生、授课之旅少有记载。此批材料的公开,可以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此写生册纸质封皮上书写着“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一九七八年”,展开写生册,每页主题各不相同:

1.长城。一九七八年九月。

2.长城脚下。一九七八年九月长城脚下。荼。

3.秦皇岛石河水库。秦皇岛石河水库。

4.海船。荼。

5.海港。

6.村舍。

7.鹅。

8.居庸关下。一九七八年居庸关下。

9.交粮。

10.村舍。

11.驴。

12.海船。

13.海岸。

14.长城(设色)。

15.海船。

16.大海。

17.渔民补网。一九七八年秦皇岛。

18.林中小池(之一)。一九七八年。

19.林中小池(之二)。一九七八年。

20.北戴河。

21.海船。

22.海港。

23.泊。

24.风景。

25.村居(之一)。

26.村居(之二)。

吴冠中先生曾用“风筝不断线”形容他的艺术探索之路,将从生活中升华而出的作品比喻为风筝,虽飞入云天,但与人民的感情一线牢牵,是生活的母体带来了作品的灵感。这本朴素但不平凡的《长城——秦皇岛授课记》写生册,由吴冠中先生之子吴可雨先生捐赠。写生册记录着画家对艺术的思考。现将其中几页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3)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渔民补网》 吴冠中 1978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渔民补网》纵长的构图中,画面被水面与岸边切割成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和梯形两部分,岸边织补渔网的渔民或站或蹲,或三五成群,或独自工作,一个个人物在水岸的梯形块面中形成有聚有散的点,而各点之间又由千丝万缕的渔网“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个紧密关联的点与线的“S”形,那渔网的丝丝缕缕与其说是网线,不如说是互相交织的线的排布,回环往复。画中的渔网之线已经成为抽象的符号。线可以表现密密交织的渔网,可以表现山峦连绵的脉络,可以表现参差高低的树枝。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4)

《雪山》 吴冠中 1996

纸本水墨设色 高70cm×宽138cm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渔网的主题曾多次出现于吴冠中先生的画作中。如1982年在浙江温岭县石塘渔村写生时,当他从高高的山上鸟瞰渔港时,那拉扯开的渔网,如同在海岸明晃晃的水泥地晒场上伏卧着的巨大蛟龙,其间织补渔网的渔民,身着各色衣衫,彩衣人物如同一个个色点,色点与渔网网线形成的线条交织在一起,网线犹如五线谱,人物好似五线谱上的音符,这些活泼、生动的音符“演奏”出优美的乐曲,这伏卧的渔网使他激动。“成堆的、拉长的、卷曲的、扭折的,网之形能伸能缩,可塑性大。那拉开的线、绕来绕去的线,时而游离于母体,时而又依附于母体,有缠绵之情,也仿佛效琴弦之姿式。”【1】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5)

《春燕》 吴冠中 2000

纸本水墨设色 高70cm×宽69cm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看似“自然”的写生,实则是对“渔民织网”工作场景进行了多角度精心调度的佳作。物象的真实感与画面的秩序感和谐地统一在作品中。

60年代吴冠中、董希文、邵晶坤三位先生赴西藏写生。当时吴冠中先生主要画风景,目标是康藏公路的札木。移步异景的选景路程中,乘车途中见到的不同方位和地点的雪山、飞瀑、高树、野花等迅速移动,在他的错觉中构成异常的景色。从此,他开始使用“移花接木”、“移山倒海”式的组织法创作画面。【2】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6)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泊》 吴冠中 1978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7)

《泊》【3】 70cm×140cm 1988

1988年,吴冠中先生根据1978年《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中的速写创作了《泊》这幅墨彩画。在1978年的速写中,吊车线条粗重,并用灰色赋染。吊车所在的海港地面和其后的军舰用线较细,与前面吊车粗重的用线形成对比,营造出前后空间与层次感。1988年的墨彩作品与1978年的速写相比,画面进行了横向的拉伸。墨彩作品中吊车使用粗重的黑色垂线与斜线,吊车之后的舰船与海面则使用灰色调的色彩,舰船与海面在画面中呈现为横向线条。短促有力的垂线、斜线与平直的长横线,浓重的黑色与柔和的灰色调,形成了“线与彩的二重唱”。

在《技与艺》一文中,吴冠中先生谈到“画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工程是‘平面分割’。平面分割中若有浪费,必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马蒂斯说:画面没有可有可无的部分,若不起积极作用,必起破坏作用。中国绘画技法中首先讲究经营位置。中国画中的空白是必须特别重视的头等大问题。‘计白当黑’,表明确已重视空白,但实际情况中空白往往是白白的浪费。面积,绘画中最最要紧的资本,毫厘必争。”【4】 从1978年《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泊》到1988年的彩墨作品《泊》,我们可以看出画家从写生到创作的过程,两幅作品尺幅不同,速写习作具有纵向的延长感,而彩墨作品具有横向的拉伸感。两幅作品均使用前景中吊车的线条对画面进行了有效的分割,被分割的每个块面都耐人寻味。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8)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秦皇岛石河水库》吴冠中 1978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秦皇岛石河水库》平静的水面之后山脉纵向拔起 ,山势呈“之”字形连绵起伏,巍峨高耸的主峰之间夹杂着细碎山头积聚而成的山峦,由此形成主峰与山峦之间大与小、整与碎、少与多、高与低等多重对比。画家依据山之气脉将山之宾主、结散、转折、远近、向背进行了精致地布局安排,以粗细变化的笔触塑造出画面的空间层次,仅仅用线即表现了山石的坚硬厚重。其实此种山之画法,并不属于他的独创,吴冠中先生曾说过:用线表现质量感的手法在传统中早已存在,黄公望和倪云林就常用,可见他的艺术植根传统并取法多方。

水库巨石下波光潋滟的水面横向波状线条与坚硬方折的山石纵深线条形成横与纵、曲与直的多重对比,山之静与水之动并存于画面中。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9)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居庸关下》 吴冠中 1978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居庸关下》描绘了居庸关下小村中的村舍、农田与参天古柏。古柏是吴冠中先生画作中较为常见的题材。魁梧的树干犹如巨人的身躯,有筋骨有力量。树形主干粗壮,树枝扭曲转折,树叶茂盛。如果说粗壮的树干象征着古柏经历的风雨,那扭动的枝条、密密的树叶则象征着它的活力。朴素的房屋,整齐如箭簇的玉米地,一垛小小的石墙,种种规整的形状与扭动的曲线状的巨柏并存于画面中。柏树枝开合之间在画面形成空白,一列雁群自天边排着“一”字形队列飞翔过来。画中的留白处理为画面带来透气感和神韵。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0)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交粮》 吴冠中 1978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交粮》画面的中心是一位头戴干部帽,身披大衣守着磅秤的人,他被几个交粮农民和硕大的粮食袋团团围绕。在干部的身后,一位怀抱幼儿的妇女背对画面,她身边同时还立着一高一矮两名幼童。以人群为中心,成千上万的玉米形成密布的点,近处的几个玉米棒子刻画细致,远处的玉米则简化为单纯的、细碎的线条,玉米短促的线条与人物整饬的线条形成对比。中景处的谷堆成为与近景人群相呼应的一个块面,而远景处的农舍、远山与树木又连成了横向的一片。我不认为这是完全的“对景写生”。这些巧妙的安排必是画家精心地布置。也许画家在不同时间的麦场看到了正在晾晒的粮食和正在交粮的人群,将这两次所见糅合成一幅作品,同时出于对画面的考虑,在麦场后添加了远景的屋宇与山、树。此类情况同样可能出现于《村居》之一与之二中。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1)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村居》之一 吴冠中 1978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对于乡村的景致,他是不遗余力地去发现其中的美。吴先生非常善于“移花接木”(详见注释2)。我不禁想到吴先生曾经提到过的几次写生经历。比如一次在崂山渔村写生,他被用大石头修砌而成的渔家房屋造型所打动,于是选取了渔村中最典型的院子进行写生,此时这家院子已经没有多少干鱼了,但作为渔村特色,场院中晾晒的干鱼必不可少,于是,他把别家挂晒得最丰盛的干鱼安排在此幅画面中。当他完成写生,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村中的妇女,她们围着他吵吵嚷嚷地要看画,看画时开心的妇女们一眼便认出了画家所画的是某家某户,并且惊诧于此家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干鱼!普通大众可以明了写实的绘画,但是对于艺术的加工则仍是按照写实的思路来理解。另一次在海滨,吴先生徘徊构思中偶然在山坡的坡阴处发现一丛伏地的小矮松,密密麻麻的松花如雨后春笋,焕发着生命力。吴先生展开设想,将画面构思为宁静的海面,背景映衬下生长在半山石缝里的矮松,松针松花错综的直线、直点与风平浪静的海面横线形成对照。为了此幅作品,吴先生搬动画架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捕捉表达意境的形象。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2)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之《村居》之二 吴冠中 1978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冠中先生作画首先是去发掘具有特色的对象,再考虑其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境。他曾形象地比喻为:先找到有才能的演员,再根据其才能特点编写剧本。有时候,吴先生在乡村找到各类典型的形象,会精心的将各种形象组合到画面中,形成“虽有人工,宛如天然”的“写生”作品。

吴先生一贯尊重群众,他认为群众也许文化不高,但是文盲不等于美盲。他的作品要达到“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的境界,也就是普通群众能够理解、欣赏;专家认可、鼓掌的雅俗共赏的艺术。

熊秉明先生曾回忆起1979年见到吴冠中先生画作时的感受,他认为吴先生的画作既有搜奇览胜之作,又有门前的生活小景,如门前的瓜藤、郊区的水田和渔港的渔船。而这两者似乎正在趋近,门前的东西活泼新鲜起来,而远方的事物渐染了难说的甘冽和亲切。【5】

小 结

吴冠中先生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学生时期,潘天寿先生教导学生临摹名家名作,吴先生曾将临摹四王的画作比喻为“乏味的打工”,而临摹石涛的画作则像是“享用美餐”。当他抛下纸墨笔砚飘洋过海学习西方绘画时,石涛的观念仍旧盘踞在他的头脑中,隐居于他画作的油彩下。他学生时代虽钟情于石涛的艺术,但感觉《石涛画语录》深奥难懂,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决心要精读石涛画语录,曾写过《我读石涛画语录》、《再谈〈石涛画语录〉》等文。《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是“一画之法”。“一画之法”是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采取相应的画法,每次的感受不同,则每次的表现方法也不固定。“行远或登高,总从脚下开始,而绘画表现则包罗宇宙,无论用亿万万笔墨,总是始于此而终于此,根据情况取舍。”【6】吴冠中先生正是探索出了这样一条既延续中国水墨传统,又接近西方抽象艺术,游离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富有东方情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现在这批记录着吴冠中先生曾经走过的艰辛而执著的艺术之路的捐赠品,已妥善收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此批作品的入藏,不仅弥补了吴冠中先生作为清华教授生前未能为学校捐赠作品的遗憾,同时也填补了博物馆收藏吴冠中先生画作的空白,更为清华大学推广及研究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注释

【1】吴冠中:《吴冠中绘画技法形式分析》,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10页。

【2】“有一处兵站,将到此站前风景别具魅力,雪山、飞瀑、高树、野花,构成新颖奇特之画境。抵站后吴冠中立即与一路陪护他的青年解放军商定,明天大早先去画今日途中所见之景。翌晨提前吃早饭,青年战士和吴冠中分背着画箱什物上路,因海拔高,缺氧,步履有些吃力,何况是曲曲弯弯的山路。吴冠中心切,走得快,但总不见昨日之景,汽车不过跑二十来分钟,他们走了四个小时才约略感到近乎昨日所见之方位,反复比较,吴冠中恍然大悟:是速度改变了空间,不同方位和地点的雪山、飞瀑、高树、野花等等被速度搬动,在他的错觉中构成异常的景色。从此,他经常运用这移花接木与移山倒海的组织法创作画面。”

【3】图片来自曹晓鸥:《深秋夜访吴冠中》,《美术》1989年第1期,60页。

【4】吴冠中:《美丑缘》,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17-18页。

【5】“久别之后,我们第一次会面是在1979年,在北京四合院一角他的家中。他拿出油画和水墨给我看。我带着激动的心仔细观赏。我觉得画似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长途跋涉,在祖国大地上搜奇览胜的写生;一类是门前的瓜藤,郊区的水田;渔港里泊着的渔舟。我觉得更喜欢后者,因为对于对象的感受较深,情感较浓,无论形与色的意味都更隽永。远行写生的一类给人以新颖明朗的感觉,表现了对于对象惊喜的倾心,但没有日夕相见的故旧感。然而,后来,我觉得这分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两类正逐渐相趋近,相合一。门前的东西活泼新鲜起来,而远方的事物渐染了难说的甘冽和亲切。”详见熊秉明:《吴冠中画集序》。

【6】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3页。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3)

吴冠中先生

1919-2010

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清华大学教授。1936年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2年毕业后任教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公费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归国,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营建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1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2001年文集《画外话·吴冠中卷》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人民文学奖,文集《吴冠中谈美》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生通讯院士;2003年荣获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6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专题展览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4)

展览时间

2019年11月1日 – 2020年10月8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5)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6)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7)

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19年11月1日-2020年10月8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总策划

冯 远 陈维德 向波涛

展览顾问

吴可雨 吴乙丁

执行策展人

刘巨德 苏 丹 蔡 珩

鲁晓波 卢新华

策展助理

周爱民 赵 倩 林家欣

展览统筹

杜鹏飞 邹 欣 任 茜

展览执行

王晨雅 王 兆 王 宁

刘徽建 黄淑芸 胡晓曦

陈春贤 余水盛 黎雪婷

陈颖惠 玛利亚·德·马尔·库索·索拉诺

展陈设计

王 宁

视觉设计

王红卫 李明山 赵 晖

画册编辑

葛秀支 余美燕 萧佩仪

国际事务

王 瑛 吴瑞萍 黄凯权

行政事务

马艳艳

吴冠中创作片

剪辑制作:陈旭东

资料转录:赵 明 冯世光

事务协调:周爱民 赵 倩

微信视频

祝 卉 孙少晖

公益导览

徐 虹 张 明 卢新华

专题讲座

张 明 卢新华 周爱民

媒体报道

覃 川 陈超群 邹 欣

周颖湘 朱香玲

主办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清华大学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馆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学术支持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香港艺术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画院

点击查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恢复开放公告

开馆时间

8月1日起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每周二9:00-12:00(校内学生专场)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参观预约

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搜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进行预约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8)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进校入馆。

车辆禁止入校,提倡绿色出行。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19)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913、 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艺博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数字展厅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szzt/

艺博网店

https://shop402247198.taobao.com/

内容统筹/垚梦

图文排版/姚红(志愿者)

视觉统筹/王鹏

图片摄影/肖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吴冠中李家山风景写生(云观展吴冠中长城)(20)

艺博网店二维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