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著名的道教代表人物(道教张伯端神游扬州折琼花)

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敕封紫阳真人,又称悟真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始祖,他所著的《悟真篇》与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元代道士赵道一在《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了一则张伯端神游扬州折琼花的故事所谓“神游”其实也就是我们小时候看电视里面说的元神出窍当一个人元神出窍的时候,他的躯体就暂时没有了意识,他会以一种精神实体的形态活动,能够不受空间的限制,能穿墙、飞行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明清时期著名的道教代表人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明清时期著名的道教代表人物(道教张伯端神游扬州折琼花)

明清时期著名的道教代表人物

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敕封紫阳真人,又称悟真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始祖,他所著的《悟真篇》与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元代道士赵道一在《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了一则张伯端神游扬州折琼花的故事。所谓“神游”其实也就是我们小时候看电视里面说的元神出窍。当一个人元神出窍的时候,他的躯体就暂时没有了意识,他会以一种精神实体的形态活动,能够不受空间的限制,能穿墙、飞行等。

有一位高僧,长于禅定,以为自己所学是最上乘的禅法。他也确实能做到入定出神,也就是在入定的时候元神出窍,顷刻间去到几百里外的地方。一天,他跟张伯端相遇了,两人相谈甚欢。张伯端说:“你我二人何不一同神游远方?”高僧道:“愿同往扬州观琼花。”于是两人就找了一间净室,双双打坐入定,皆出神游。当张伯端的元神到达约定的地方的时候,高僧已经恭候多时。张伯端说:“我们共到此地观赏琼花,当各折一花为记。”于是二人便各自折一花归。等到两人的元神归窍之后,张伯端问道:“禅师琼花何在?”高僧两手空空拿不出花来。此时张伯端便于手中拈出琼花,与僧笑玩。

在这个故事中张伯端和这位禅师都能够做到元神出窍,在很短的时间内去到很远的地方,不同的是张伯端真的折了一朵琼花回来,而禅师却只能空手而归。张伯端的弟子对此大惑不解,为什么明明两人都是元神出窍,一个能折回琼花来,一个却不行呢?原来两人虽然都是元神出窍,但却有不同,一个出的是阳神,一个出的是阴神。阳神是有形体的,能作用于外物;阴神没有形体,不能作用于外物。张伯端出的是阳神所以能折琼花,禅师出阴神,故不能折琼花。

当时张伯端说的原话是: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功,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由此可见修炼成阳神还是修炼成阴神的关键在于修炼方式,性命双修就能修炼出阳神,只修性不修命则只能修炼成阴神。道教内丹学中不管是南宗还是北宗,都主张性命双修,他们的分歧在于修炼的次序,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北宗正好相反。但不论如何,他们都认为只有性命双修才是最上乘的法门。换言之,阳神比阴神更好。实际上阴神根本就连神也称不上,而是鬼。

道教认为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神是纯阳,鬼是纯阴,而人介于神鬼之间是半阳半阴。阴神既然是纯阴,所以也就是鬼。出阴神终归不是得道成仙的正途。“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夺舍而已。”出阴神虽然能够摆脱生死轮回,但肉身终究还是要死亡的。没有肉身之后,阴神也就只能去投胎或者强行占据别人的身体了。我们在电视中也看到,这通常都是那些反派道士做的事情。所以这不是仙道正法。

有人会说,道教讲这么一个神游折花的故事,是不是想说明佛教的法门没有道教的法门高明。很多人在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好像都很自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实际上张伯端本人是主张三教一致的,他并没有刻意贬低佛教以抬高道教。在故事当中,张伯端看起来确实比禅师技高一筹。但是张伯端并没有因此贬低佛教,他明确指出: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故号曰金仙傅大士。认为佛教所讲的最上乘法实际上跟道教是一样的,也是要性命双修。但是在具体修炼当中道教和佛教确实各有侧重,“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道教偏命,佛教偏性,张伯端认为两家只有相资为用方得圆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