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

来源:【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6月14日报道似雪山又似岩石的惊艳建筑外观,藏有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合川马门溪龙”;数以万计的古生物化石、岩石、标本等等稀世展藏品……成都自然博物馆,虽然尚未正式亮相,但是成都的市民们早已不陌生。从开建至今一直备受关注,成都市民乃至外地游客早已心心念念希望等待博物馆开放后一探究竟!

今日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获悉,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已于今日竣工验收。目前成都自然博物馆已布展完毕。整个项目建成了什么样?有哪些宝藏馆藏?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记者提前探访,带你一探究竟!

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1)

建设处处有玄机! 尽显成都千年的蜀山蜀道蜀水文化

在赫赫有名的成华大道上,成都自然博物馆虽尚未开放,但已经是个地标般的存在。博物馆的位置在成都理工大学西侧,其前身,正是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不说内部有多酷炫,单单项目建筑本身,就已是特色十足。

据成都市住建局公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主体由六个单体组成,用山峰与岩石的形态致敬巍峨的蜀山。六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蜿蜒盘旋极具蜀道意境。其中穿插的弯曲水流与倒影水池,更是尽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2)

据负责人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建筑方案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美国PCPA事务所提供,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蜀山、蜀道、蜀水。

建筑师将挺拔巍峨的雪山直接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以此来致敬蜀山;追忆蜀道则是将行走栈道的体验被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游赏蜀水,建筑师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建筑外墙材料采用天然花岗石,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相一致”,成都市住建局公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材表面有机地增加透光孔,在夜晚就好似点点繁星,象征天体和地质存在的演变。

“成都自然博物馆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该负责人表示,博物馆极具特色的建筑外形受到了市民的称赞和关注,但也让它成为当地施工难度最大的公共建筑。

例如,为营造蜀山嶙峋效果,项目采用双层幕墙,外幕墙总面积达4.89万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计有70余个,外幕墙支座6000余个……为此,项目团队专门成立外幕墙攻关技术小组,并采用大量智慧建造技术,让静态图纸最终“立”了起来,“活”了起来。从该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先后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2020第三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金奖等奖项。

馆里真“有矿”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里面的空间开阔。据据项目承建方中铁建工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展厅面积共17005平方米,共设6大主题展厅,包括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学术报告厅等。

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3)

博物馆的一层主要是地质环境厅和矿产资源厅的所在。迈步进入“地质环境厅”,最最吸睛的,是一个巨大的、缓慢旋转的“地球”,在深蓝色的夜空背景下,地球上的纹理分毫毕现。顶层用微型灯组成的“星空”时不时有流星划过,照亮了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整个太阳系被高仿真还原,带光环的土星、赤红色的火星、体积最大的木星……据该负责人介绍,这一场景是成都自然博物馆一楼最大的亮点之一,“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网红打卡地”。

据介绍,地质环境厅的展示面积约962㎡,层高7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四川易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环境厅使用了许多立体模型、彩色图解甚至沙盘分别对地球的结构、内部圈层、四川地区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系统等进行详细解说,在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中,观众可清晰窥见地球的奥秘。

与“地质环境厅”毗邻的“矿产资源厅”则用五个单元向观众展示了矿产、矿物、宝玉石等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征。展厅中,颜色和形状各异的矿石在灯光下闪烁着史前神秘的光泽。

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4)

从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到现代的建材,矿产资源在人类悠久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矿产资源厅”呈现的,就是一幅人类不断拓展矿产开发的壮阔版图。

例如,展览中的钛矿,这类材料为飞机的制造提供了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的钛合金,飞机的脸门、链接装置、辅助动力装置的隔热屏等部位都有钛的身影。而珍贵的翡翠手镯、玛瑙手串也从粗糙的玉石摇身一变为精美的装饰物,与人类结下了长达数百年的不解之缘。

“矿产资源厅”还配备了“矿产世界流水屏互动系统”,只要在触摸屏“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水气矿产”的选项中轻轻一点,该种类的矿物图片就如同瀑布般从观众面前的屏幕中“流”下。互动设备的配置,为观众了解地球资源、学习地理知识提供了更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新型方式。

恐龙“出没”个头儿亚洲第一大

“‘龙行川渝厅’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是我们成都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整体搭建需要20多个工人耗费大半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走上博物馆二楼,项目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对这个长达24米的、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的“大家伙”进行着介绍。

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5)

抬头望向这具巍峨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它长长的脖颈仿佛快要触及天花板。这也是马门溪龙的特点之一,作为蜥脚类恐龙的一个属,马门溪龙以其非常长的脖子而闻名,而其几乎占身体总长度的一半。

围绕着“C位”的马门溪龙化石,厅内还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恐龙生态群落。何氏通安龙、剑龙、鸿鹤盐都龙、开江巴蜀龙……钢架支撑起的恐龙骨架惟妙惟肖,高低错落、富有层次,在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还原壁画的映衬下,它们仿佛真的即将长出血肉,以威猛的姿态扑来。

除了四川盆地出土的恐龙化石,博物馆二楼的“恐龙探秘厅”还展出了来自全球的恐龙化石,并通过骨架呈现、局部骨骼、模型、模拟场景、互动等方式试图向观众还原恐龙生前的形态和模样。

厅内展台的整体设计为抽象的几何形山体造型,充分利用了空间与光影,将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巨型永川龙、霸王龙的勇猛身姿完美呈现。

巨型永川龙是一种大型的食肉动物,它有一颗又大又高略呈三角形的头,嘴长满了一排排锋利的牙齿,在博物馆灯光的照耀下就像一把把匕首。在永川龙化石展台前有一个触摸屏互动台,轻轻一点,“兽脚类恐龙”的信息就跃然出现在屏幕上,为观众呈现出这类生物史前一生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恐龙探秘厅”的展厅中间还有一个神秘的“玻璃池”,其中一颗颗呈椭圆状的灰色“石头”就是千万年前孕育恐龙的“温室”——恐龙蛋;而在另一旁的展柜里,一具幼小的恐龙骨骼化石伏在一堆泥土上,“这只恐龙刚刚破壳就被淤泥埋住了”,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这具恐龙化石形成的偶然性才让我们得以窥见恐龙诞生时的神奇景象。

除此外,博物馆的第三层还设立了“生命探源展厅”和“缤纷生命展厅”。

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6)

“生命探源展厅”以“发现生命的惊奇”为故事主线,讲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从生命诞生至哺乳动物出现的历史,再现发生在生命长河中的远古故事。该展厅通过对海洋生物、陆地动物和植物模型的布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声、光、电、物、景有机结合,利用展陈空间的高差,再现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活形态、生活环境。

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7)

“缤纷生命展厅”则围绕“生物多样性”的主题,取材自然标本及其保存环境的研究成果,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俱强的自然展陈。如展现了北美温带森林“无声的杀手”美洲狮、白尾鹿、加拿大猞猁,包括美洲黑熊和亚洲黑熊的实体标本。生物多样性和“探索与发现”的科教理念在这里得以体现。

成都自然博物馆8月开业(又一文化地标竣工验收)(8)

“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策划、筹备、建设的一个文化地标项目,也是四川省、成都市的重点工程”,据成都市住建局公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建成将填补西南地区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为市民提供一个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成都自然博物馆工验收后,博物馆的正式开放就将提上日程!一起期待吧!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