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的哈萨克斯坦(都从苏联获得领土)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期的一件大事,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强国苏联最终瓦解,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关于苏联解体的受益者和受害者说法不一,但从领土面积的角度看,素有苏联两大“粮仓”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无疑是苏联解体的赢家,前者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慷慨赠品——战略地位重要的克里米亚半岛,后者得到了与原哈萨克斯坦接壤的五个州上百万平方公里,在苏联健在的前提下,上述举动不过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疆域调整,谈不上什么要紧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大厦轰然解体,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也宣布独立,苏联时期确定的行政疆域也顺势成为新生国家的领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苏联解体后的哈萨克斯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苏联解体后的哈萨克斯坦(都从苏联获得领土)

苏联解体后的哈萨克斯坦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期的一件大事,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强国苏联最终瓦解,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关于苏联解体的受益者和受害者说法不一,但从领土面积的角度看,素有苏联两大“粮仓”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无疑是苏联解体的赢家,前者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慷慨赠品——战略地位重要的克里米亚半岛,后者得到了与原哈萨克斯坦接壤的五个州上百万平方公里,在苏联健在的前提下,上述举动不过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疆域调整,谈不上什么要紧。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大厦轰然解体,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也宣布独立,苏联时期确定的行政疆域也顺势成为新生国家的领土。

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乌克兰并没有真正守住克里米亚这块宝地, 2014年,在俄罗斯的操纵下,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乌克兰甚至连俄罗斯人占据人口优势的东部地区都难以有效掌控;反观哈萨克斯坦,情形大相径庭,哈萨克通过迁都北部俄罗斯人口占优势的阿斯塔纳(即现在的努尔苏丹)、人口反向换血等手段,成功地稳固了北部新增加领土的向心力,实现了“去俄罗斯化”,杜绝了俄罗斯索要昔日领土的念想,克里米亚式的悲剧在哈萨克斯坦重演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

世界上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的由来

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横跨亚欧两洲,以乌拉尔河为洲界,其国境线总长度超过1.05万千米。国土多平原和低地,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其中沿里海地带低于海平面达28米;最低点卡拉基耶盆地低于海平面132米。

哈萨克斯坦地图

哈萨克斯坦国徽

哈萨克斯坦脱胎于中亚草原上的哈萨克汗国,从人种上看,哈萨克是多种古代游牧民族的混血集合,除了众所周知的突厥人之外,还包括塞种人、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等。在13世纪蒙古帝国兴盛之际,中亚地区大都属于窝阔台汗国,到了15世纪末期,哈萨克汗国独立,大致可以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随着蒙古准噶尔汗国的兴起,大玉兹被纳入准噶尔汗国疆域,而另外的中玉兹、小玉兹则投靠了南下的沙俄帝国。

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57年,清朝终于彻底击败了准噶尔汗国,此时的哈萨克人在沙俄帝国的统治之下日子并不好过,于是,转投门庭,归顺清朝,成为清朝在中亚地区的藩属国。随着晚清时期国力不断衰落,沙俄帝国加紧在中亚地区的蚕食扩张,在公元1864年,逼迫清朝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划分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吞并了哈萨克汗国,这就是哈萨克斯坦的雏形。

在沙俄帝国的统治下,中亚各民族普遍存在独立倾向,只是慑于沙俄帝国的强大,没有轻举妄动。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沙俄帝国濒于崩溃,1917年,十月革命趁势爆发,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忙于应对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为首的白军以及波兰军队的进攻,暂时无暇顾及中亚地区,哈萨克人趁机成立自己的国家。但是,到了1920年,稳住阵脚的苏联政权重新控制了中亚地区。

为了巩固在中亚地区的统治,苏联政府决定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扩充相对乖巧的哈萨克斯坦的势力,用以牵制其他中亚民族。于是,苏联将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北部的锡尔河州和七河州划给哈萨克斯坦,这样一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各加盟共和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为了严密控制哈萨克斯坦,毕竟哈萨克斯坦当时的主体民族是哈萨克人,苏联人又拿起了民族渗透的老招数,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俄罗斯人占优势的科斯塔奈州、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卡拉干达州和巴甫洛达尔州划归哈萨克斯坦。这样一来,哈萨克斯坦的面积陡增上百万平方公里,达到272.49万平方公里。

独立之初的哈萨克斯坦面对的人口与领土分裂窘境

1991年底,苏联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此时的哈萨克斯坦虽然宣布独立,但离开了苏联这颗大树的庇护,哈萨克斯坦国家前途有点迷茫,因此,哈萨克斯坦试图与俄罗斯“抱团取暖”,此时的俄罗斯自顾不暇,没有理会哈萨克斯坦递过来的橄榄枝。于是,不得已之下,哈萨克斯坦只得独自选择国家发展的方向。

前面已经提及,苏联将大片土地划给哈萨克斯坦,但随着而来也有大量的俄罗斯人涌入哈萨克斯坦。20世纪尤其是十月革命后,俄罗斯族向中亚(主要是哈萨克斯坦)大规模的移民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0年代,苏俄内战和沙俄欧洲部分遭遇大饥荒,许多俄罗斯人逃难到中亚;第二阶段,1930年代,苏联工业化进程开始,特别是1936年哈萨克斯坦加入苏联后,大批俄罗斯人支援中亚,发展当地制造业;第三阶段,二次大战期间,苏联人口和装备向大后方的中亚地区疏散。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欧洲部分的工厂和人员疏散到中亚和西伯利亚,继续运转并支持前线;第四阶段,1954年,苏共中央全会在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之后通过决议,为了大力增加中亚地区的粮食生产,在哈萨克斯坦和西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生荒地。这就是著名的“处女地运动”。此后五年,苏联政府为此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俄罗斯裔志愿者到此地安家落户,大量俄罗斯族人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进而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

这样的人口涌入正是前苏联当局喜闻乐见的,这就导致在苏联解体之初,哈萨克斯坦两大民族哈萨克族与俄罗斯族人口大致持平。据1989年7月苏联最后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当时的哈萨克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大民族哈萨克族有65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39.7%;第二大民族俄罗斯族有62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37.8%。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更关键的是,在巴尔喀什湖以北,尤其是与俄罗斯接壤的三个州——巴甫洛达尔州、北哈萨克斯坦州和克斯塔奈州,俄罗斯族人口却占绝大多数。当时的哈萨克斯坦精英阶层对此忧心忡忡。

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说:“哈萨克斯坦的一个特点是, 它的主体居民虽是一个最大的民族集团,但却是不占共和国人口绝对多数。”

新生的哈萨克斯坦,面临如何整合国家各民族势力,凝聚国家向心力的难题,这事关新生国家的国家安全和政权巩固,离开这一前提,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而哈萨克斯坦面对的最棘手的政权巩固问题就是人口与领土分裂窘境。即哈萨克斯坦国内哈萨克人并不占据人口绝对优势,而俄罗斯人在被划入的北部多州占优势,哈萨克斯坦存在潜在的国家分裂风险,“去俄罗斯化”势在必行。

马基雅维利的信徒:纳扎尔巴耶夫力推迁都

如何破解面临的人口与领土分裂窘境,成为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亟待解决的难题。纳扎尔巴耶夫最终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那就是迁都和实行人口反向换血。个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纳扎尔巴耶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的信徒。

马基雅维利在代表作《君主论》中,分析了一个扩张领土的国家如何去管理新获得的领土,如何将其有效地纳入自己的管辖和统治。他说你占领了一块新领土之后,不外乎两种选择,要么你把当地的人斩草除根,特别是当地有权势的人。如果你不使用这种残暴的手段,你就要去殖民。要巩固这块新获得领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首都迁移到这块土地上,使其成为国家无法分割的土地,在经过若干年的移民和社会改造之后,这块新获得的领土将会牢牢地与国家融为一体。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治理思想。当初宋太宗赵光义要求大臣们献“备边之策”以抵御契丹入侵,宰相卢多逊曾提出“移都”的建议,而且要“移都”到边境城市镇州去,等扫清契丹后,再“移都”回汴梁。这个意见没有被采纳,但在与契丹胶着的紧张时刻,这个意见不失为一种大见识。我们现在也不得知,身处东西方交汇的中亚地区,纳扎尔巴耶夫究竟是心有灵犀,还是是他善于向已故圣贤取经问道。

力主迁都的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自古以来,无论在哪个国家,迁都都是一件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要受到盘踞在原首都区域内、坐拥大量政治经济利益的群体坚决反对。迁都不乏夭折的前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试图迁都洛阳未果,崇祯帝试图南迁南京,遭到群臣坚决反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大臣在北京拥有大量利益,即使是成功的案例,也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他很快力排众议,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

1994年7月,建国仅两年多时间,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下,哈最高苏维埃通过迁都决议,并成立迁都委员会,开始研究迁都何处为宜。

之所以要从气候温暖的首都阿拉木图迁都,原因无疑是有多方面的。

一是受地形限制,土地资源有限的因素。阿拉木图无疑是一块好地方,但它地形先天不足,位于阿拉套山北麓,东西南三面环山,土地后续开发受限制。

二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空气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首都。受地形限制,阿拉木图三面环山,空气对流不畅,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有效消散,这在冬季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是发生地震的潜在风险。从地质结构上看,阿拉木图刚好处于北天山地震帶,属地壳垂直差异运动很强烈的地带,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很高。1812年至1911年,阿拉木图地区仅里氏7.7级以上强震就发生过至少四次。近年来,虽然阿拉木图没有发生高等级的地震,但低烈度的地震时有发生,这也是哈萨克斯坦迁都的一大诱因。

但是,纳扎尔巴耶夫坚持迁都的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阿拉木图地理位置过偏,处于东南一隅,难以有效驾驭遥远的北方各州,助长其分裂倾向。打开哈萨克斯坦地图,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作为一个领土大国,首都阿拉木图位于东南部,距离吉尔吉斯斯坦不过二十公里,缺乏战略纵深,这显然不利于国家安全。

那么,纳扎尔巴耶夫何以力排众议,甚至背着违宪的骂名,毅然将首都从气候温暖、景致醉人的“苹果之城”阿拉木图迁往苦寒之地阿斯塔纳?

按照当时哈萨克斯坦议会的迁都城市标准,哈萨克斯坦国内共有4个城市作为候选,分别是卡拉干达州的乌勒套市和首府卡拉干达市、阿克纠宾斯克州(1999年改称“阿克托别州”)首府阿克托别市和阿克莫拉州首府阿克莫拉市。前三座城市各有千秋,但都有不足之处,无法适应当时哈萨克斯坦面对的国家安全需要。

最终,1997年12月,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城市阿克莫拉(哈语意为“白色坟墓”,原名切利诺格勒,1991年哈独立以后恢复其旧称阿克莫拉)正式取代阿拉木图,成为首都。

中亚地区形势图

从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

1998年5月,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命令,宣布将新首都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语意为“首都”)。阿斯塔纳尽管冬季异常寒冷,并不十分适合人类居住,但它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这座地处哈萨克族与俄罗斯族势力范围分界线的城市,其实也是哈萨克传统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文明交融拉锯的角力点。定都于此更加有利于政府掌控北部以俄罗斯族居多的各州。同时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原来的9州增加到14州,等于是在俄罗斯族居主导的州打入一个楔子,起到事实上监督作用,维护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家统一。

在纳扎尔巴耶夫退休后,为了表彰其对国家的贡献,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决议,将首都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

迁都阿斯塔纳再加人口换血政策成功地保障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安全

迁都阿斯塔纳只是保障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的重要一步,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对原苏联划分出去的领土有或多或少的惦记,甚至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时刻,成功地煽动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但迁都阿斯塔纳使得对昔日苏联强盛荣耀念念不忘的俄罗斯政府始终有所顾忌。但哈萨克斯坦政府也深知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北部多州哈萨克人占据人口劣势,进而在哈萨克斯坦国内占据绝对多数,一旦强大的邻国介入,哈萨克斯坦有陷入国内民族危机的可能。即使在迁都两年后,俄罗斯族人仍然在上述三州人口占据绝对多数,哈萨克族仍然处于劣势。据1999年哈萨克斯坦第一次人口普查资料,北部边疆巴甫洛达尔州、北哈萨克斯坦州和克斯塔奈州的哈萨克族人口占比分别仅为38.7%、29.6%和30.9%。

为此,迁都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还必须尽快在阿斯塔纳周边大量迁入哈萨克人,改变这里的民族人口构成比例。因此,哈萨克斯坦政府开始多管齐下,在人口方面采取“反向人口换血”政策。

一是利用迁都阿斯塔纳的契机,从全国各地大量迁入政府官员及其家属,并吸引大量哈萨克国内优秀人才来到首都发展就业。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发布数据,截至2020年3月1日,哈萨克斯坦全国人口总数为18,671,893人。其中,努尔苏丹市1,144,755人,从最初的不过寥寥12万人,发展为超过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仅次于原首都阿拉木图市的1,927,672人。努尔苏丹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哈萨克人。

阿斯塔纳(努尔苏丹)

哈萨克斯坦处于“一带一路”规划带

二是向全世界发出号召,鼓励海外哈萨克人返回母国,并承诺在工作岗位、资金补贴、土地房屋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1992年,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世界哈萨克人代表大会上号召海外哈萨克人回归祖国。为了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海外哈萨克人,1992年,哈萨克斯坦出台了《移民法》,1998年,出台了类似于《移民法》实施细则的《关于哈萨克人回归历史的祖国的构想》,1991到1999年间,哈萨克斯坦从外国迁入人口75.4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哈萨克人。

三是继续奉行哈萨克民族主义政策,在政府岗位、工作机会等方面优待哈萨克人,使得许多有能力和经验的俄罗斯族人感觉到“隐形门槛”,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以及军事单位等关键岗位,重用哈萨克人,排斥俄罗斯人,自然也动摇了其在哈萨克斯坦内继续居住的信心,在哈国内生活、发展不如人意,自哈萨克斯坦建国之后便开始掀起移民外国特别是俄罗斯的浪潮。1999年,哈国尚有约449万俄罗斯族人,占总人口的约30%;到了2018年,俄罗斯族人口只有358.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至19.8%。

就这样,在两大民族人口的此消彼长之下,哈萨克斯坦国内民族构成开始发生逆转。到了2018年,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人口为1225.0万人,比1999年高428万人,占总人口的67.5%(2009年为53.3%,1989年为39.7%),2009年的哈萨克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部俄罗斯人聚居的三个州的哈萨克族居民占比已经分别上涨到46%、34%和36%,且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总的来看,哈萨克斯坦“去俄罗斯化”的进程基本成功,克里米亚的悲剧在哈萨克斯坦重演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

结语

同样是从苏联那里得到了领土馈赠,独立之初处于主体民族人口和领土危机的哈萨克斯坦,没有上演乌克兰“克里米亚”式的悲剧,在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领导下,成功地实现了“去俄罗斯化”,守住了当年从苏联中央政府那里获得的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纳扎尔巴耶夫深谙马基雅维利的帝王之术,通过迁都至北部俄罗斯人占据人口优势的努尔苏丹(即阿斯塔纳),并通过鼓励哈萨克人迁入和引导俄罗斯人回归俄罗斯等反向人口换血方式,最终实现了全国哈萨克人成为法定和实际上的人口主体民族,北部各州哈萨克人的占比也在稳步提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以稳健理念治国的哈萨克斯坦,仍将继续坚持低调行事,不轻易站队,在向欧美国家示好的同时,又不会轻易触怒强邻俄罗斯,甚至还会充分利用“上合组织”平台,再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其国家安全和发展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参考资料:《哈萨克斯坦的迁都及其历史意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