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造关系(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示范基地。 章勇涛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近年来,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各地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价值,科学开发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努力让农业文化遗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省青田县,田间流水潺潺,水田里种稻、稻谷下养鱼,原生态的田园风光让人陶醉。如今,稻鱼共生模式已走出青田,在20多个省份得到借鉴发展。
今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县召开,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成功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入选的第一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发挥重要生态功能
青田县委书记林霞介绍,“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靠着发掘保护,当地创造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侯曜禹介绍,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分六批认定了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9个省份的151个县(市、区),包括60多种农牧业物种和各类农业生态类型;梳理出408项具有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基本摸清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底数、类型和分布。经过系统发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稳步增加,涉及的农业品类不断丰富,生态类型更加多样,区域和民族分布持续优化。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介绍,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通知农业农村部,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获得认定。至此,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从15项增加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业红介绍,我国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几乎涉及农林牧渔各产业、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系统,特色鲜明,也为世界贡献了新遗产类型发掘保护、利用传承的中国智慧。
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大有潜力可挖
“山中客家族,世代梯云寨。”江西省崇义县上堡梯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山地梯田,历经800多年开垦,以精耕细作和生态循环为特征的农耕体系特色鲜明。记者采访中看到的一幕场景令人震撼:垂直落差近千米的梯田如链似带,水满田畴,如同一块块银镜,阳光流转,流光溢彩。
“竹林能蓄水,水能润田地,田地可产粮。”崇义县水利局局长卢鑫平介绍,梯田系统中,竹林居上,村落居中,梯田依山而建,落差千米,层层梯田绵延而下,河面上水雾升腾,凝成雨,落回山间、河谷、村落,再次灌溉梯田,形成了“竹林 村落 梯田 河流”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在梯田系统里,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柏芸介绍,因地制宜是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
每年4月前后,江苏兴化,油菜花绽放,块块垛田宛如一座座小岛。这里独特的低洼地水土利用方式和罕见的规模庞大的垛田地貌集群闻名于世。“因地而宜、因水而宜,挖土增高,将低洼沼泽地变成可利用的高质量垛田,创造性地将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垛上种蔬菜、水沟养鱼虾’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柏芸说。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说,农业文化遗产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地区,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生产、生态功能,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着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传统农业中,人畜废弃物总会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循环利用。这正是今天所提倡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先德介绍,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等高效利用土地的绿色种养方式,仍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生态产业化等带来发展新机遇
“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努力实现科学开发利用。”柏芸介绍,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俗文化、优美的乡村景观。各地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据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研究报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农产品品牌增值在10%—30%,保护与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李先德说,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赋予农业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全链条开放,打造农业文化品牌,支持高效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可有效助力遗产地农民持续增收。
做强第一产业。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章丘开展大葱良种繁育、工厂化育苗、全程机械化生产等系列配套技术研究,2021年品牌价值达52.91亿元。
延伸第二产业。江苏宿迁的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宿豫区丁嘴镇已形成以金针菜为主的优质产业链,年产鲜菜600余万斤,加工干菜100万斤,镇上多个家庭农场结成合作社联盟,通过网店把销售市场从周边扩展到全国。
拓展第三产业。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吸引不少游客,很多农业文化遗产地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将旅游作为带动遗产地经济发展、提升遗产地品牌价值及改善居民生计的重要方式。
“电商、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插上翅膀。”李先德说,铁观音茶是福建安溪的代表农产品,近年来,当地接通电商产业链,茶业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唐志强说,农民是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让农民真正受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才能落到实处。下一步还要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完善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小农户。《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7日 11 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