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判断别人的三观(怎么看待你自己的三观)

这是郭果果的 100天写作日更挑战之 013,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个问题判断别人的三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个问题判断别人的三观(怎么看待你自己的三观)

一个问题判断别人的三观

这是郭果果的 100天写作日更挑战之 013

在我做情感内容将近5年的时间里,最常听到的词就是“共鸣”。

你找选题,那一定得找让人有共鸣的选题。

你找素材,那一定也得找让人有共鸣的素材。

就连音乐、封面也能和共鸣搭边。

但没有人去聊,到底什么是共鸣?

在我们沟通的无数个语境中,大家都默认,彼此口中的“共鸣”是同一个词。但从来没认真思考过,我们所指的共鸣,到底是什么?

这两天在看《故事》时,偶然看到一段关于共鸣的解释,揭开了我心中的困惑。

共鸣由深到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最简单的共鸣来自于“相同”,比如有同样北漂背景的两个人会更有话题。

第二层,更高级一点的共鸣来自共同的感受。这个在做内容时候最为常见,主要涉及的是情绪,比如悲痛、尴尬、愤怒、心动等,而且负面一类的情绪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三层,最高级的共鸣来自于价值观层面的共鸣。这个很抽象,是认可,或曾认可的被推翻。

我看完后仔细想想,生活中工作中好似有些常见的概念,我们大概也知道一些,但要说能否系统性解释、阐述,答案是不能。

我们只能说,凭感觉,看运气,很玄学等等。

但或许,该停下来去重新试着理解一些词的含义。

当然从理论知识落实到细节内容的实操层面上,还是会有不同,但如果能跳出执行层面的细节问题,换个角度看,可能会更清晰些。

比如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你能清晰描述自己的最底层逻辑吗?

聊天中经常说到三观不正,可真的能清晰阐述自己所秉承且相信着的三观是观念是什么吗?

好像很害怕去深究一个问题。

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个问题,我们所服务的用户是90-00后,所产出的视频需要带动这部分精准用户的下载量。但我以及所接触的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是,只要依靠直觉、经验以及大范围内的热点产出即可,总能戳中一部分的点,而至于这部分是否是目标用户,在乎的人并不多。

可回过头来想,如果想真的产出90-00后的好内容,是不是应该更深的去思考,去挖掘,这部分人群背后所隐藏的是什么?

我曾经以为,我所执着的是解决某个社交软件的下载转化问题,但是现在想,不应该是这样的。而是在你面前放着一个新的产品,你能系统性去分析产品,去调研、理解,然后解决该解决的问题。而那个产品,不该是单一的。

可以有擅长的一方面,但也要有可以升级的学习力。

害怕往深挖掘,似乎不止停留在对于知识的浅层理解上。当生活里碰到一个问题又无从下手时,习惯性的做法就是,时间会给答案的,所以就一直放着,试图用另外一个更棘手的问题代替当下的问题。

周身都太喧嚣了,喧嚣到一思考就变成另类。可还是要思考的,哪怕辛苦一些。努力获得不一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很值得。

---END---

100天写作日更挑战之 013

嘿嘿 是一个废话很多的郭果果。

希望一些废话,偶尔对你有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