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2锦衣卫实力 绣春刀2中的冷热兵器对抗赛

梁龙

三年前《绣春刀》横空出世时,就以兵器做得符合时代背景著称,而且影片中还不厌其烦的总是给兵器进行局部和全景特写。而今,续作《绣春刀2》再战大银幕。耗时3年打造,这一次主要人物的兵器数量比上一部翻了一倍,并且号称是纯手工制作,至于靠谱程度,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

绣春刀2锦衣卫实力 绣春刀2中的冷热兵器对抗赛(1)

绣春刀

在《绣春刀》系列电影中,绣春刀与飞鱼服是锦衣卫的标签性象征。其中,绣春刀在明朝军队制式佩刀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艺术设计。

其实真正的绣春刀长什么样,并没有留下靠谱的文字记载或出土实物,流传的画作也是寥寥带过,没有明确提出哪类刀属于绣春刀,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绣春刀是朝廷配发给厂卫使用的官刀的统称,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厂卫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错银的装饰,也就起了这么个风骚的名字。

沈炼(张震饰)的这把绣春刀,原型是盛行于明清的雁翎刀,因形如大雁的翎毛而得名。

雁翎刀相当于将平头手刀的刃部后移,收出锐利的刀尖来,并且刀尖微微上扬,整个刀身形如雁翎。与大哥的雁翅刀相比,刀姿狭长,不重砍劈而重挑刺、撩带。明代后期棉甲增多,防具变得轻薄,战场上轻便的雁翎刀也派上了用场,评书戏剧里常说的“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就来源于此。

沈炼这把绣春刀的护手设计非常令人满意,脱胎自梅花形护手,比较还原史实,其中雁翎刀的护手略有日式刀镡的气息,这在明末实物中非常常见。但是刀柄用浮雕却是浮夸得可以(明末刀柄多缠绳,或做成多棱形,极少浮雕),刀鞘的不规则装饰也很恶俗,完全没有明人韵味,不过既然只是电影,也就不可强求了。

另外,沈炼还有样武器是弩,这种设定也反映出他是个有城府的人物。

绣春刀2锦衣卫实力 绣春刀2中的冷热兵器对抗赛(2)

夹刀棍

裴纶(雷佳音饰)的兵器是夹刀棍。夹刀棍,顾名思义:棍里夹刀,可攻可防。

据记载,其击刺皆便,柄亦如棍,刃长五寸,更短更妙,末柄向刃下稍存微棱,庶仓卒及夜间用之,知其刃所向也。

明代戚继光率君地域倭寇时,军中曾使用此兵器。

绣春刀2锦衣卫实力 绣春刀2中的冷热兵器对抗赛(3)

戚家刀

在《绣春刀2》中,辛芷蕾饰演的丁白缨一拔出刀,沈炼便脱口而出:戚家刀。

据说这种刀为戚继光所创,而且由于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说这把刀是戚继光在抗倭战斗中仿制日本刀所造。

当年戚家军在与倭寇对战时,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砍折,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道:“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遭之者身多两断。”《倭变事略》中记载:“贼斫一刀,十数枪齐折,兵皆徒手而奔一处。”

因而戚继光对戚家刀进行了改良,主要体现在刀刃的制作方式和形制,开始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宽度缩小,刀尖不是尖锐的形制,而是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极其类似早期的汉环手铁刀,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整体姿态很接近日本刀。同时刀尖又和日本刀有所不同,在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刀背两个侧面去薄),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这样的功效主要还是因为战斗技法的不同,日刀更加注重刺击,而中国刀注重砍削。

后人追崇戚继光的功绩,把带有日本刀风格的刀都统称为了“戚家刀”。

绣春刀2锦衣卫实力 绣春刀2中的冷热兵器对抗赛(4)

狼牙棒

此外,丁白缨徒弟丁泰使的狼牙棒也很亮眼。

狼牙棒是中国古代的常用的一种打击兵器,起源于东周,在宋朝普及,为明代骑兵广泛使用。

据说当时有的明军骑兵用的就是狼牙棒,狼牙棒浑身铁刺,对付盔甲更有奇效,且制作费用低廉。狼牙棒与戚继光也有一定关联,戚继光对它做过改良,通过延长棒头增加了施威范围。这更一步佐证了丁氏师徒与戚将军之间的联系。

《绣春刀2》中丁泰使用的是长狼牙棒,约170-190cm,真实制作出来重达20-30公斤。其打击效果,不仅靠它的重量,锤头上的诸多尖锐的铁钉,常常产生奇特的杀伤作用,对身披铠甲的敌人也有巨大威力。

绣春刀2锦衣卫实力 绣春刀2中的冷热兵器对抗赛(5)

流星锤

如果要说这一部中最抢眼的兵器,无疑是太监郑掌班的流星锤了。

流星锤,是一种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属索系暗器类。其锤有瓜形、多棱形、刺球形、浑圆形等,大小如鸭卵。

片中沈炼在夜闯锦衣卫案牍库时遭到太监郑掌班的截击,差点败在他手上。郑掌班用的流星锤是有所改良的,链条上接着一个镂空的金属球,球内还藏有火星如同一个圆形香火炉。

绣春刀2锦衣卫实力 绣春刀2中的冷热兵器对抗赛(6)

鸟铳

《绣春刀2》不只对打戏份量吃重的几款兵器用心,群众演员使用的兵器也是经过细心设计的,其中包括锦衣卫使用鸟铳围攻的画面。

鸟铳是对中国明朝后期军队中使用的火绳枪和燧火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构成。

明朝是中国古代把火器使用到最极致的年代,用的最多的就是管形射击火器——枪和炮这些火器。

火铳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元朝,比西方早数十年。火铳在明朝运用得最广泛。这一时期的火铳,还没有枪和炮的区别,如果想使用轻便,就造得小一点,如果想增大威力,就造得大一点。而通常大一点的叫火铳,小的就叫手铳。两者后来渐渐发展为不同方向,大的往炮发展,小的往枪发展。

但不管大的火铳还是小的手铳,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其中药室部分隆起,上有火门。发射时,先把火药从铳口装进药室,再塞入用木头做成的马子,用来闭气,然后将子弹装入前膛,用火绳通过火门点火,点燃药室里的火药,火药燃烧生成大量的高温气体,就可以将前膛的子弹推射出膛。

冷兵器到热兵器,琳琅满目,明朝的武器库可谓先进而多样。

(综合整理自 暗号《绣春刀》的兵器有多靠谱? 橘子娱乐《耗时3年打造,数量是前作的2倍,《绣春刀2》的兵器竟这么有来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