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国学经典 孔子并非中华文化元典的创作者

孔子的国学经典 孔子并非中华文化元典的创作者(1)

《中华文明五千年》

冯天瑜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

中华文明是全球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本书从远古到近代,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指引。通过它可以学习和掌握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颇有益处。它是一部展示中华5000年文明整体形象的国民素养书,它让世人明知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命运,延续至今的原因所在。唯有通过中华文明的道路,才能贴切理解现代的中国。

文明既是一种人类现象,它使人与禽兽区别开来;文明同时又是一种民族现象,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创制的文明千差万别。我们将要论及的“中华文明”,约指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发的自成一格的文明。“中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内涵不断拓展。在先秦,“中国”或指京师,与“四方”对称;或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地段,与落后的“四夷”对称。隋唐以降,“中国”指定都中原的王朝,元代自称其统治区域为“中国”,称邻国(如日本、高丽、安南等)为“外夷”,明清沿袭此说。总之,“中国”这一概念在古代虽不断演进,但其主旨却始终守住一个“中”字——中国者,天下之中也。这既是一种地理学的中心意识,更是一种文化学的中心意识。这种文明中心意识,还表现在“中华”一词上。“华”指文化繁盛,“中华”意谓居于中心的富有文化的民族。时至近代,中国人的中心意识渐次淡化,而余韵流风仍然不时回荡。

孔子的国学经典 孔子并非中华文化元典的创作者(2)

现代俞明的《庄周梦蝶》

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都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约中国的西周和东周),创作出包蕴着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中华文化元典——《诗》《书》《礼》《易》《春秋》也在此间脱颖而出。这批典籍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如“天人之辨”方面循天道、尚人文、远鬼神、近俗世的特征;“发展观”方面通变易、守圜道的特征;“伦理-政治论”方面崇教化、求经世的特征;“君民之辨”方面民本与尊君两翼一体的特征,都对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元典初创于西周,又在东周订定发扬,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至今影响深远。

《诗》《书》《易》等中华元典的初级制作处所在西周王官。如作为商周王室文献汇编的《书》,多出自史官手笔,又由王室文化官员汇编成册;《诗》是“行人”等文化官员所采集,由太师总纂;《易》的卦画符号和解释经文,也成于西周。然而,“学在官府”的西周是一个典籍的集体制作阶段,只有进入晚周,当士摆脱王室附庸地位,赢得个体自觉以后,中华元典方开始了由文化专门家带着学派意识加工整理、阐释发扬的新阶段。

孔子的国学经典 孔子并非中华文化元典的创作者(3)

明代仇英《孔子圣迹图删述“六经”图》

自《史记》开始,传统的说法多把孔子视作中华元典的著述和编订者,称孔子“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几成通行之论。而详考元典成书经过可以发现,“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孔子并非元典创作者,而是传述者,在孔子之先,《诗》《书》《春秋》及《易》的经文已有文本,而《诗》《书》《礼》《易》《春秋》的传世本,迟至战国以至汉初方确定下来。其间荀子一派儒者的“传经”之功尤著,“秦汉儒生所学习的‘五经’及其解说,大都来自于荀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元典并非儒家所专有,其他战国诸子也多出入元典,诚如刘熙载《艺概》所说:“九流皆托始于‘六经’。”

作者:冯天瑜

编辑:袁琭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