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买古着(我在二环卖古着)
“从死人身上扒衣服下来,我开这一个店,得跑多少殡仪馆啊!”
当谈到人们对于古着最常见的一些看法时,穿着一身考究的50年代服饰和首饰的Eliza坐在自己的店里无奈地说到。
从开始喜欢上古着到如今经营自己的小店,Eliza已经在古着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这些年来,她和很多古着爱好者一起见证了古着文化在北京的发展和变化,却也始终躲不过带着有色眼镜的大众对于古着的质疑。
在古着文化爱好者眼中,古着店里的物件能看到时代的缩影:摇滚巨星猫王潇洒的大背头和喇叭裤、让奥黛丽赫本露出纤纤细腰的优雅伞裙、黛安娜王妃贵气十足的套装和礼帽以及马龙白兰度让万千少女倾倒的机车皮夹克……穿越成为过去某个年代人最简单的方式,可能就是走进一家充满了奶奶衣柜里的气味的古着店,穿上他们曾经穿过的衣服。
但是在看热闹的外行心里,让他们更感兴趣的,大概是新闻里所写的“数吨从海外运回的洋垃圾”以及“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猎奇的字眼和略带戏虐的描述,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古着=垃圾”的印象根深蒂固。
在“黑粉”注视下的国内古着
在国内,古着文化还没有真正发展成型。“尸体”、“病毒”、“过时”、“二手”……这是很多人关于古着下意识的印象。古着爱好者和玩家们还没将自己钟爱的宝贝展现出来,就被“古着衣服上带着死人的病菌”“这种过时的东西太老土了”这样的言论来了当头一棒。
Eliza的店开在北京南下洼子胡同,胡同走出去就是繁华的鼓楼东大街,两分钟的路程就走到了游人如织的南锣鼓巷。闹中取静的小店迎来送往着各种各样的客人,有爱好者慕名而来只为挑选一件自己称心的商品,而也有很多对古着并不了解的、充满好奇心的游客路过,推开这扇小小的店门,Eliza也难免会听到一些刺耳的评价。
“有些人一进来当着你面就说,呦,这都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吧。”
遇到这种,Eliza已经懒得去刻意反驳,反而习惯了自黑:“我一般都会说是是是,这都是尸体身上扒下来的。但实际上呢,我得跑多少殡仪馆才能办成这事啊?”
大众对于古着产品的担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被理解的。比起Vintage的起源地欧洲和亚洲古着文化先锋日本,2010年前后才慢慢兴起的中国的古着市场,在旧物回收、货源处理以及产品分类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发达地区对于旧物的处理有一套自己的法则。以日本为例,对于日常生活用品、衣物的回收以及清理有着清晰的流程规范,衣物如何分类分拣、清洁处理,日本民众早已驾轻就熟。
在国内,目前只有上海实行了垃圾分类。
据媒体报道,2018年7月25日,浙江省永嘉警方通报了一起走私案,有人从韩国釜山走私300多吨旧衣服到永嘉,这批旧衣服沾满秽物、臭不可闻,负责运货的四名船员已被抓获。据介绍,这些走私入境的废旧服装来源复杂,主要是从国外的垃圾场、废品处理厂、医院太平间等地搜集而来,不仅有明显污渍,还可能携带病菌。
从古着文化进入国内以来,诸如此类的消息和报道从未间断,很多人对古着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由于古着产品的差异化较大,行业内也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在淘宝上输入古着关键词,能找到超过100页的结果,价格也从从几十到上万不等,加深了古着带给大众的困惑。人们一方面不清楚古着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又会在心里将其与二手垃圾划等号。
“一般来讲,年头超过20年以上的物件才达到Vintage的基本标准,否则只能叫Second Hand(二手)。当然了,也不是所有Vintage都是被使用过的,全球每年只有5%新生产的产品会被销售,剩下的就会做回收处理,正规的古着来源还是库存多一些吧。好的古着是带有时代特色的产品,质量和款式都要过硬。那些29.9批发的当然货源地就不能保证,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洋垃圾。” Eliza向我们解释。
西方吹来名为Vintage的旋风
古着,在英文中被叫做“Vintage”,这股风潮最早从欧洲刮起来。法语中Vin有葡萄酒的含义,结合古着的内涵,颇有点旧瓶装新酒,把老风潮变成新时尚的感觉。
众所周知欧洲是全球奢侈品牌发展得最早最好的奇妙土地,这里时装文化充斥着旧时绅士贵族的老成和优雅,又带着点被披头士所染上的街头与嬉皮。二战后的欧洲,在虚无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在传统中寻找个性和自我.规模化、同质化商品被大量生产、快消产品的光速发展,使得不再独特的欧洲开始怀念那个代表着高贵典雅的自己。欧洲的青年们将眼光投向了过去,量产不再吸引眼球,唯有古着可以让人轻易梦回曾经的Golden Time,林林总总的Vintage门店承载着欧洲人的怀旧梦。
古着产品无论是服装还是摆件,吸引人之处在于其反映出的时代特点。比如二战时期的欧洲经济萧条,人们的服装普遍比较简朴,而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欧洲的娱乐行业发展迅猛,这一时期的服饰中可以看到很多蝴蝶结、垫肩、华丽的刺绣等夸张元素。
如今走在英法的街道上,也时不时能看到头戴礼帽身穿暗花套装和尖头皮鞋的绅士以及套着复古伞裙和风衣的淑女,与背景里有些年头的建筑搭配享用,仿佛置身电影场景,下一秒就要和报社记者乔偶遇了。
日本知名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经赞赏欧洲年轻人能用从二手店里买来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有型,肯定了欧洲古着风潮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中文的“古着”一词来就是源于日文中的“ふるぎ”,意思是复古的穿着。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街头常常能看到含有“中古”两字的招牌。
日本的古着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比较成熟,成为亚洲地区古着爱好者的聚集地。战后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买买买成为日本国民的标配,全世界的奢侈品店都有日本人消费的身影。当时间来到了90年代,经济泡沫来临,人们纷纷开始转手、变卖自己家里囤的名牌,再去买一些便宜的二手货,年轻人乐于追求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也受到欧洲Vintage生活方式的影响,古着文化开始兴起。
很多国内古着店主也非常热衷到日本淘货。“日本的奢侈品古着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很便宜的,也有很多特色的店铺。当然找起来也很费劲,加上日本打车特别贵,所以我每次去日本进货都很辛苦。当然,运气好的时候能买着不少好东西。”Eliza笑着说。
王法拉在北京人流众多的三里屯3.3大厦拥有一家经营古董首饰的店,店里摆满了她在世界各地搜集来的饰品。西方具有年代感的大而夸张的饰品和国内比较内敛素雅的首饰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审美偏西式的王法拉在古董首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她更加看重的,是古董首饰背后折射出的时代意义。“古董首饰每一个时期的风格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最早的乔治时期到拿破仑时期,拿破仑三世时期到维多利亚时期,到新装置艺术时期,到到二战,到七八十年代的摩登时代,可选性很多,风格也很包容。”说起古董首饰的风格,她很熟悉。
正是古着商品所反映的独一无二的时代特征使得古着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一大票爱好者。
古着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到现在,始终没有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但它小范围地聚集了一群拥有共同爱好与审美观的人。在北京,从早期的菲鸽复古市集,到如今隐藏在各个胡同小巷中风格各异的古着店,始终有一群人,把小众的Vintage玩儿成了事业。
北京二环里聚集的古着玩家
中国稍具规模的古着市场基本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古着文化在这里的成型,附带着独特的老北京风味。
拿古着店聚集的鼓楼东大街为例,这里充斥着纪念品店、宠物店和各式小吃店,渴望感受传统氛围的游客和真正的胡同居民共享着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区域。一些古着店主将店开在热闹的主街上,在鼓楼东大街走上十分钟,大概能见到四五家古着商店,也有一些店主选择把店开在了胡同里。
处在北京二环的特殊地理位置,无论是繁华街道还是寂静巷口,一眼望去,都能将四合院的屋顶和附近的小资咖啡店同时纳入视觉范围,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一览无遗。
鼓楼附近聚集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古着店铺,Eliza的店就是其中之一。至于为什么这样选址,很多店主像Eliza一样,也说不上具体原因:“我有很多玩古着的朋友都是菲鸽复古集市上认识的,后来大家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我选地址的时候,其实也是朋友推荐,恰好也有一些熟人在附近,大家交流起来很方便,就觉得挺好。”
真正的复古文化爱好者不会介意店铺开在热闹的主街还是安静的小巷,对他们来说,在店内慢慢地挑选,找到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商品,是逛古着店最好的体验。这些顾客对于古着的品质也会有自己的要求,有些人喜欢日系旧旧的工装夹克,有些人偏爱欧式优雅大摆伞裙,有些人只想找到一件上世纪80年代美产Over-size T-Shirt。
不开玩笑,复古文化爱好者的审美取向可能真的来自妈妈或者奶奶的衣柜。“我从小就喜欢我妈年轻时候穿的那些衣服,各种蕾丝衬衫,连衣裙,我觉得太好看了。”在爱美的妈妈身边,从小耳濡目染的Eliza大学开始就对古着产生了兴趣。
国内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国民对古着的认知度也不够全面,在某些方面,这给国内的古着从业者带来了机遇与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市面上有了一些品质不太好或者对于业内来说叫“假古着”的商品。Eliza说:“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些投机者,满世界跑去找货可以开一家店,淘宝二十块钱买上千件也可以开店,咱俩都叫古着店,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假古着的泛滥给想要认真传播真正古着文化的爱好者们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一方面国内大众对于古着有着诸多的误解与偏见,真正懂门道的消费者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假古着”打着古着的旗号,经营着一些质量不过关的残次品和洋垃圾,用低价不断挤压着古着的生存空间,令很多古着店主都觉得经营不易。真正喜欢古着的消费者,也要花上一些功夫去寻找真正的“宝藏商店”。
“衣服是表达态度的,我们看了太多量产,为什么不能穿一件独特的衣服呢?一件也许世界上只有一件的衣服,你穿上却非常合身,印花和剪裁都很美,这就是命中注定的感觉,大家都会喜欢这种感觉的。”Eliza说,“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又在心里觉得自己并不普通,应该尝试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追求复古,不如追求真古。”
买古着等于好品位?
在欧美日甚至香港,逛一家古着店就像逛其他店铺一样自然和随意。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内地市场,却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很多古着店依旧在想办法通过多种渠道为自己宣传,包括把自己写探店攻略,和最近大热的视频博主合作拍摄短片等等,也有一些有特色的店铺,变成了网红的拍照打卡胜地,出现在微博、小红书等摊点攻略中,至于他们卖的商品是什么,反而已经不重要了。
所以如今大众对于古着的观感形成了两个较为极端、有些对立的局面。一方面,不少人对古着嗤之以鼻,认为古着是把别人扔掉的垃圾拿回来再利用;另一方面,逐渐有不少人开始以追逐小众的心理去追逐古着,将古着消费捧上了高位,认为消费古着是自己高品位和高消费力的体现。这样的局面似乎让人有些眼熟,它也曾出现在发展早期的摇滚乐、民谣音乐等等领域,将其看得太低或者太高,都是是对一种文化形式的不同曲解。
“其实我在买古着的时候不会想太多,比如这产品到底经过了几手的流转。大部分时间我只是想要找到一个好看的,适合我自己的产品。那对我来说,H&M或者古着店可能都能满足我的需求,我都会去逛。但是当我在古着店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它背后恰好又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对我来说购物体验就是加成的。”刚从王法拉店里走出来的27岁女孩儿小齐这样描述自己消费古着时的心理感受。
王法拉对女性首饰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女性角色佩戴的饰品为自己的形象加成,而曾经女排运动员出国比赛的经历,让她接触到了一些西方的古董首饰,逐渐进入了这个圈子。
在王法拉眼中,古着文化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该狭隘地去定义。古着的物件代表着一段不可复制的过去的时光和故事,它带给人的独特体验就在于,每个人看到它想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古着文化也是一种传承。
“比如一个有些夸张的古董首饰,它可能是以前的女性在出席晚宴这样的重要场合佩戴的,现在的消费者买了,也可能想在聚会的时候去佩戴,它其实就是一个美好的见证。”王法拉说。
王法拉在接触古着之初,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把它当成一个生意,她说这件事其实更像她的爱好,一开始并没有当作正经事去做,因为每一件商品都是自己精心挑选的,所以并不担心卖不出去。“我是觉得,没有关系,卖不出去,还是我自己的。”这样的心态,使她如今开了店,也管自己的店叫做“摊儿”(王法拉的摊儿),显得不那么有距离感,更加亲切可爱。
针对古着的品质,尤其是真假货的问题,王法拉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越来越多国人喜欢上古着以后,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仿品。“珠宝类的首饰大部分都是里面是合金、铜和镍,外面是镀银镀金的。但是为什么有些首饰戴几天就变黑了,是因为它们的镀金层不是很厚。但是好的古董首饰,镀金层都是很厚的。而且真品的质感和光晕一看就会不一样。不过这些光靠技巧也不能很好地分辨,主要还是靠时间去慢慢积累经验。”
“其实也不用给古着太多附加值。装饰品,衣服都是可替代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帮助我们然自己高兴的,不需要我们去为这些身外之物付出太多心血。它就是个玩意儿,喜欢就买咯。”王法拉说。
古着能热多久
古着是不是真正热起来了,这是一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古着文化在国内不再是一个让人提之色变的东西,从北京鼓楼大街聚集的古着店越来越多的访客中可以窥探一二。已经磨白的牛仔外套、色彩艳丽的条纹毛衣、垫肩毛呢西装以及各色印花的连衣裙……这些出现在妈妈年轻时衣柜中的商品,正在一些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的活力。
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洋垃圾丑闻,国内不成熟的回收与清洗产业链,以及没有明确规定的定价,始终动摇着大众对于古着产品的信心。古着玩家和卖家所期待的,古着文化的大众向传播之路还很漫长。
在北京依旧在营业的近百家古着店中,有些开在热闹繁华的景区,有些深居胡同转角,其中必然有脑袋一热进入行业赚钱的投机者,也有对古着文化有着独到理解的爱好者,他们选择了市场,同时也被市场大浪淘沙地选择着。在残酷的选择过后,那些留下来的,是否会是真正热爱古着文化的人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