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父亲是谁(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

林徽因父亲是谁(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1)

1920年,林长民与女儿林徽因。

真会玩,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互传情书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点燃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刘宜庆

林长民是民国才女兼女神林徽因的父亲,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堂兄。《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因诗歌闻名文坛;一封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感动无数的学子,让林觉民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在民国初年,林长民名气大,朝野无人不知;至今日,提起林长民要这样介绍,“他是林徽因的父亲”。

林长民曾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其实,林长民也是一位天才的人物。假如他不从政,一定是一位书法家。有论者这样评价他的书法:“书法如行云流水,散淡洒脱,随意不失法度,疏朗中透着凝练”。林长民学习书法,由晋唐大家真迹入手,后改习魏碑,字体一变,风格顿成,于秀雅之中显出遒劲浑厚。

也有可能成为一位作家。徐志摩初见林长民,惊讶于他“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谈吐”。他说林的谈吐“缀满警句与谐趣”,对人生有着“锐利的理智的解剖与抉剔”。性格豪爽,风流倜傥而又幽默风趣。林徽因的才情其来有自。

寓居英伦时,林长民和徐志摩还玩过一场互传情书的文字游戏。林长民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则扮已嫁少妇仲昭,鱼雁往返,倾诉情思。很快,徐志摩对这种虚拟的情感游戏,就厌倦了。给林长民写情书,不如给林徽因写,徐志摩移情别恋了,接下来的事情,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如同一江春水,流向才华初露的林徽因。

有人这么记述林长民,他“躯干短小,而英发之慨呈于眉宇。貌癯而气腴,美髯飘动,益形其精神之健旺,言语则简括有力”。(徐一士《谈林长民》)一张林长民的照片印证了徐一士的记录,绝非夸张。清奇,削瘦,留着长长的胡须,有一股清逸之气。他的这个相貌最终也害了他,参加郭松龄反奉军事行动兵败,被焚尸灭迹。只因为,他的长相太像日本人了。林长民中流弹身亡后,追击郭松龄夫妇的奉军,担心这个死掉的“日本人”带来外交事件,将他焚烧。

林徽因父亲是谁(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2)

清奇,削瘦,留着长长的胡须,这是林长民的标准照。

晚清末年,革命志士投入反清的潮流之中。1902年,林长民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比他的三个堂弟还要早,林觉民、林尹民、林文都长眠于黄花岗。林长民经历生死,在民国初年,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样的结局——死于乱军之中。

与革命相比,成为书法家或者作家,无法实现林长民的政治抱负。雄心万丈、意气风发的林长民,活跃在民国政坛。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早已名动中外的林长民被推举为参议院的秘书长,参与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徐志摩公布了林长民在伦敦时写给他的“情书”,认为:至少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至有价值得多。

林长民为人正直,有理想和抱负,出淤泥而不染,被人称为当时政界“少有的好人”。当然,他也有着文人的陋习,经常出入八大胡同,流连花丛。这并不妨碍朋友对他的青睐和赞誉,章士钊很佩服林长民:“宗孟一生长处,在善于了解,万物万事,一落此君之眼,无不涣然。总而言之,人生之秘,吾阅人多矣,惟宗孟参得最透,故凡与宗孟计事,决不至搔不着痒,言情尤无曲不到,真安琪儿也。”林长民具有政治禀赋,自负能在政治上有一番成就,欲做“治世之能臣”。

在民初政坛,梁启超和林长民志趣相投,携手鼎力推动宪政运动,是政坛“研究系”(由进步党转化而来的宪法研究会)的两根顶梁柱。

1917年,拥护袁世凯称帝的军阀张镇芳为逃避治罪,以十万巨款贿赂时任司法总长的林长民,希望能得到特赦。林长民断然拒绝,并由此拒绝一切说客,摘下乌纱,挂冠扬长而去。事后,林长民治了一枚闲章,曰“三月司寇”,意为当了三个月的司法长官。他为人书件,每次都欣然盖上此印章。

林徽因父亲是谁(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3)

1920年,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1923年,林长民因拒收曹锟贿选总统的五千元一张选票,由此得罪贿选成功的曹锟,不得不避祸天津。林长民因生活困难只靠卖字度日。对此窘况,林长民自题打油诗:“去年不卖票,今年来卖字。同以笔墨换金钱,遑问昨非与今是。 ”与唐寅的“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如出一辙。

混迹北洋政府的政客,大抵有操守和底线,并不为奇。令林长民留名青史的,当属他与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被誉为五四运动的点火人。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山东问题成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梁启超等人以民间人士的身份正在欧洲游历考察,把巴黎和会的消息迅速传回国内。林长民此时任国民外交协会理事,以他和梁氏的特殊关系,当能第一时间接收到国外的消息。梁启超发电政府,敦促政府不能在这个损害中国主权的屈辱的和约上签字。

林徽因父亲是谁(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4)

林长民无意中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5月2日,林长民在《晨报》发表署名文章《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云:“呜乎!此非我举国之人所奔走呼号求恢复国权,主张应请德国直接交还我国,日本无承继德国掠夺所得之权利者耶?我政府、我专使非代表我举国人民之意见,以定议于内、折冲于外者耶?今果至此,则胶洲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文章最后表示:“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林文慷慨悲壮,语调激昂,奠定了爱国运动的基调。文章虽仅300余字,其效力却不啻一枚重磅炸弹,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1920年,政坛失意的林长民带女儿林徽因远涉重洋,来到英国。在伦敦,林长民认识了正在剑桥留学的徐志摩。短暂的出国休整,是为了卷土重来,林长民仍热心政治。徐志摩劝说经历宦海浮沉的林长民:“趁早返航,领导这新时期的精神,共同发现文艺的新土。”林长民不屑做文艺家,决意在政坛走下去。迎接他的将是什么呢?

下一篇:林长民为何参加郭松龄的兵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