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丧葬等级制度(招魂祭奠吊唁)

古人认为,人死了就是告别亲人到另外一个世界定居生活,在他与亲人告别前,人们就应该为他做点事,此类事统称为“丧事”。在中国封建礼仪中,丧仪是相对反复和复杂的。全部《礼记》中至少有一半以前的内容与丧事有关,很多仪式和程序保留至今。“丧”的本意是逃亡,实际上就是从某人的眼皮底下或某控制区域不见了,所以,丧的引申义就是失去、消失等,一个人死了,也是这个人从此以后就在家庭、宗族、社会中消失了。所以,丧又被引申指人死了。

古人的丧葬等级制度(招魂祭奠吊唁)(1)

既然古人认为人死了就是告别亲人到另一个世界定居、生活,在他与亲人告别时,人们就应该为他做一点事,此一类的事统称为“丧事”。哭是感情的流露,当亲人永远离开人世、离别自己的家庭,至亲就会以“号哭辟蛹”,即捶胸顿足地嚎啕大哭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悲伤之情,于是,中国的丧事往往是哭丧。古代中国丧仪繁复,而且必须按礼制规定的程序来进行,而丧仪就是丧事的制度和程序。

一.转世投胎——招魂

我国的传统殡葬习俗中有所谓的“招魂”,就是在确认亲人刚断气的瞬间,他的亲属便拿出准备好的“招魂幡”。人们认为,在生命结束的刹那间,灵魂霎时间离开肉体,成了没有依附的“幽灵”。传统认为,爬到高处大声长呼死者的名字可以引起“幽灵”的警觉,这“招魂幡”就是引领“幽灵”回来的路引,只有当灵魂回到已经死去的肉身之后,才能重新获得投胎转世的机会。

古人的丧葬等级制度(招魂祭奠吊唁)(2)

当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时,人们对灵魂这个概念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没有灵魂的人体就只是一具尸体”,那么人为什么会死亡呢?说白了就是灵魂离开了躯体。如果不能及时的将灵魂重新召回,回到他的身体上,那么他就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幽灵,无所安居的游魂野鬼;招回灵魂后并不能就此使这副躯体重新焕发生机,但是被召回的灵魂却会重新拥有转世投胎、重新做人的机会。

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会用到“往生”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往”的含义的由此及彼,也就是从这里到那里去;“来”、“返”这两个字指的是由彼及此,也就是从那里到这里去;“复”就是先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即先“往”再“返”。于是,葬仪中的招魂被称之为“复”也是由此而来,召回逝去的灵魂,令其回到原本的身体中。

招魂是一个很古老的风俗。民间认为,灵魂一旦离开了依附的肉体,那么这具肉体就成了尸体,“复”和招魂的目的就是把灵魂召回到尸体上,以便能够让TA顺利的转世。同时,民间还认为,如果灵魂被蛊惑,那么也会离开肉体,这时候的人是神志不清的。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暂时离开的灵魂找回来,人自然而然就会痊愈。因此,当遇到患重病且神志不清时,其家人就会爬到房顶上,向四周呼唤亲人的名字。现在仍在台湾一带非常流行的“收惊”也是这一原理。

古人的丧葬等级制度(招魂祭奠吊唁)(3)

二.小殓、大殓

在现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医疗技术,借此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从而判断是否死亡,并且可以知晓确切的死亡时间(即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但是在古代,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技术,一般只能通过人的呼吸来判断生命迹象,没有呼吸了,那就判定为死亡,所以在古代又将死亡叫做断气。

《仪礼·士丧礼》中记载到:“疾革,属纩以候气。”当一个人病入膏肓即将断气时,人们会将一种很细的新丝棉放到病人的嘴和鼻子上。如果人还有呼吸,即便再微弱,丝棉也会被吹动;当丝绵不再有动静时,就说明病人已经断气了。接下来,就要开启一系列的治丧活动了。

在古文中,“敛”和“殓”是可以通用的,他们都代表收集、聚集的意思。但是,“殓”只用于殡葬用语,就是给死者穿衣后将其放进棺材里。由于古代丧礼中给死者穿衣和将尸体放进棺材中并不是在同一天内进行的,前者“给死者穿衣”这一程序叫做“小殓”,后者“将尸体放进棺材”这一程序叫做“大殓”,“大殓”又被称作“棺殓”。

古人的丧葬等级制度(招魂祭奠吊唁)(4)

小殓是在人断气后的第二天才进行的,所以,小殓又分为殓前的准备和小殓的进行两个步骤。殓前的准备并不复杂,但是有一定的制度规定需要人们遵守,总结一下过程就是:沐浴——哭丧——仵作盖白布单,人们停止哭——为死者穿好常服,脸上盖上一方面巾——除“丧主”外的亲属继续围着哭——“丧主”净手后给死者喂饭。小殓的顺序也很简单:做好准备后,在客堂里搭起灵堂,停尸的床放在灵堂东面,殓尸的人将器具准备好后,家人一起将死者从卧室移到灵堂的停尸床上,家属们继续哭;殓尸的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后,家属们停止哭泣,做告别,然后殓尸的人正式开始小殓,用布绞和衾捆扎尸体,小殓就此结束,人们继续围着死者痛苦。

大殓就是将尸体放入棺材这一仪式。大殓的过程大家都在影视剧上看到过部分,因此在这里笔者就不进行过多的赘述了,仅提一些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大殓往往被叫做“三日大殓”,而这就需要和我们的现代医学联系起来理解了。我们都知道,假死是一种会真实发生的情况,在现代医学中,可以通过人工呼吸、电击心脏、注射强心剂等方式,使假死的人重新恢复生命体征,但是在古代,没有这种技术,人们只能通过大声呼唤、晃动身体等较为激烈的方式,因此,方才“小殓”两个阶段中的数次痛哭起到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它们起到的都是一种“急救”的效果。因此,三日大殓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放弃任何“复生”的机会,如果三日内都没有复生,那么就可以确定死亡了。除此以外,三日大殓的三天时间,也给家属们充足的时间做葬仪准备,亲朋好友们也都有时间知晓这个消息,并且前来吊唁。

古人的丧葬等级制度(招魂祭奠吊唁)(5)

三.灵堂搭建:出丧时的祭奠与吊唁

从死者断气到大殓的三天之中,亲属们纷纷向遗体告别、为死者料理后事。大殓结束意味着整个丧事的第一阶段也已经结束,家属们会在执事的帮助下搭建灵堂,也就是接受亲朋好友们的吊唁。

《礼记·檀弓上》中记载:丧不剥,奠也与,祭肉也与。既殡,旬而布材与明器。朝奠日出,夕奠逮日。父母之丧,哭无时,使必知其反也。这是与饭食相关的记载:为死者祭祀的时候,对上贡的贡品的要求;后者则是对活人的一种限制,哭虽然能够表达对亲人逝去的悲痛,但仍要有度,不能整日以泪洗面、惶惶度日。

除了祭祀以外,灵堂还有另一作用,就是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吊唁”指的是哀悼逝者、慰问生者。提到这里,古人的规制其实显得很人性化:倘若你是死者的朋友,但与其家属关系平平,你可以为朋友的逝去而感到悲伤;如果你是死者亲属的朋友,但与死者并不熟识,那么你仅需向死者的家属表示慰问。

古人的丧葬等级制度(招魂祭奠吊唁)(6)

关于灵堂的设立时间,通常的做法是“七七四十九天”,也就是“做七”之后便可撤去。

四.其他的环节

前面所提的几步,相较其他的步骤,可能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并不熟知,而接下来的步骤,受影视剧、书籍的耳濡目染,我们会更加熟悉一点。

一般的人家在设立灵堂时会选择“七七四十九天”,在其中供奉上死者的牌位供人前来吊唁。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文中,“宜”表达的就是祭祀或祭礼。

灵堂既然设立,必然就有拆除的一天。在迎接亲朋好友吊唁的同时,亲属们还要做丧仪后续事情的料理。墓地的选择、出殡日期、墓碑、墓志铭和墓地的制作等等等等,这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精力。

到了出殡的环节。在出殡前,需要提前在选好的墓地支起一个帐篷,用来代替设立在家中的灵堂。出殡的队伍由仪仗开头,鼓吹随后,然后依次是写有死者名号的铭旌、放有招魂旗和神主的灵轿、灵车,最后是送殡的人群。进入墓地后的活动轨迹也有一定的规制。

到此为止,亲朋好友的所做在吃了最后一顿餐食后便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孝子”和家属的工作了。首先是守丧。根据礼制规定,孝子服父母丧的期限为三年。在三年的丧期内,最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祭礼。当三年之期过去,整个丧仪便彻底结束。

五.结语

如果抛开对死者的不舍与悲痛、对丧仪的抗拒与恐怖,丧仪的整个过程其实非常值得研究。正如现在人们常说,墓穴是整个古代文明的缩影,在笔者看来,丧仪就是古代社会风俗的一个缩影。它有些地方十分刻板,但又十分的人性化,且会因为时代的对不同、地点的不同,不断的变化着。

参考书目:

[1] 薛理勇:《丧葬习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