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如何成为四大经济体的(曾经亚洲最穷的韩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当时的韩国物资匮乏,民生凋敝,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人均GDP不足一百美元。政府甚至连老百姓基本的温饱都无法得到保障,到处都是流民和乞丐。
在许多人眼中,韩国几乎就是极端贫穷的代名词,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国家。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后,如今的韩国却已经成为了亚洲少有的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相当高,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均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显示,韩国在2021年的GDP总量高达1.79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十。而按照韩国当时5200万左右的人口数计算,韩国的人均GDP则大约是3.4万美元,属于高收入经济体。
另外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一期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韩国则是以0.925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19位,被划入拥有“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组别。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那个亚洲最穷的韩国,到底是如何逆袭成发达国家的?
现代韩国成立于1948年,而在开局阶段,韩国无疑是相当劣势的。
首先韩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国家,经济发展的选择非常有限。比如韩国的国土狭小,而且多山地,少平原,耕地十分匮乏。有数据显示,当时韩国的国土总面积还不足10万平方公里,而可耕地面积仅占22.7%。而当时韩国的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土地资源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韩国农业的发展,根本养不活这些人,所以韩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一般来讲,农业不发达的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多少会有点优势。比如像阿拉伯半岛上的那些土豪们,表面上看国土荒芜,实际上脚底下却富得流油。但是韩国不仅耕地少,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脚底下不仅不产石油,连煤炭铜铁这些矿产资源也少得可怜。所以韩国不仅粮食需要进口,工业原料也大都来自于海外。
其次韩国的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在韩国独立之前,朝鲜半岛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治时代”,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工业化。但是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推行的是“南农北工”的政策,即工业产区集中分布在北方,南方则是主要发展农业,工业化建设有限。甚至连韩国的电力和能源供应,都需要依赖北方。
正是这种半岛南北部分的产业分布不均,导致韩国在独立后与北方邻居实力差距巨大,一度被狂虐。
最后韩国作为东亚“裹脚布”,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摧残,伤痕累累。尤其是50年代初爆发的半岛内战,几乎是将日本遗留在韩国的那点儿工业基础给全部摧垮,国库资源等家底更是被掏得一干二净。
有数据显示,朝鲜战争打完后,韩国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21%。其中工业产值近乎腰斩,超过60%的工业设施和工厂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而粮食产量则是下降了27%,超过500万人沦为难民。
总而言之,建国初期的韩国相当困难,存在着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不说。战争的摧残,更使得韩国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可以说当时的韩国,已经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度需要依靠美国的援助来维持生活。
所以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如何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成为了韩国李承晚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承晚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政客,在玩政治手段方面绝对是把好手,但是搞经济他却不太擅长。当时李承晚政府在经济领域选择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即利用高关税或者提高汇率等保护性手段,来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土工业品的市场,进而达到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目的。
表面上看,韩国推行“进口替代”战略无可厚非。不仅可以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加快韩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能省下一大笔外汇来买粮食和引进技术设备,提升国内的生产生活水平。但实际上,这种“进口替代”战略并不适用于当时的韩国。
因为“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往往需要充裕的国内市场做支撑,而当时的韩国一穷二白,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压根就无法满足“进口替代”的需求。更为头疼的是,韩国因为把经济重心放在了“进口替代”上,从而导致了出口状况的恶化,收入也在大幅度减少。
所以李承晚的“进口替代”不仅没能改善韩国的经济状况,反而是进一步加剧了韩国的经济困境。甚至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韩国还一度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正是这种经济形势上的恶化,引发了李承晚在政治上的失利,最终在4.19运动中狼狈下台。
李承晚被推翻之后,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国家控制权争斗不止。政治上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韩国似乎变得愈发的没有希望。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叫朴正熙的男人站了出来。
1961年5月16日,韩国爆发军事政变,国家权力由韩国陆军第二军副司令朴正熙掌握。这场政变不仅标志着韩国进入到了朴正熙时代,更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
朴正熙虽然是军人出身,但却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在他看来,只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那么这个国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强大。所以国家需要将所有能量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他的不管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发展,那都得排到次要位置。
当时朴正熙专门在总统府设立经济秘书局,以监督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转。另外他还搞了一个经济企划院,专门负责各种经济计划的制定。而这两大机构,当时都算是韩国政府的“超级部门”,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在具体政策方面,基于之前李承晚“进口替代”战略的惨痛教训,朴正熙在上台之后大力推行以出口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策略。当时他喊出了“出口第一”的口号,鼓励发展出口贸易,并希望以此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然喊口号谁都会,真正想要取得效果,那还得具体落实到操作上。当时的韩国工业仍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出口能力比较有限。简单来讲就是产品没销路,做出来了也没人买,自然也就谈不上挣钱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朴正熙政府非常清楚自己的短板,所以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全面铺开,顶头硬上。而是选取了像机械、电子这些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竞争力的产业,集中力量搞重点突破,然后由点到面地辐射到其他产业,从而带动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事实上,即便是在单面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韩国也依旧是搞得这个套路。他们最先是从龙头企业的扶持入手,然后以其为核心打造产业加工基地,形成产业竞争力,最后才面向全国推广,打造整体的产业体系。这种“由点到面”的发展套路,在最大程度上抵消了韩国整体基础薄弱的影响。
当然即便是“由点到面”,韩国政府也很吃力,因为当时他们压根就没钱,差不多一半的收入都还得是依靠美国援助。与此同时韩国企业又因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信用,难以独立筹集资本。所以当时的韩国企业虽然在政策上被开绿灯,但却普遍缺乏足够资金支持,被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给卡住了脖子。
为了给民间企业解决资金问题,韩国政府选择直接出面为贷款担保。这对于当时整体的市场环境,起到了一个很好推动的作用。毕竟有着政府兜底,民间企业少了很多风险顾虑,从而愿意和政府合作。
当然话说回来,这可是在拿国家信用当筹码,直接是将企业和政府绑在了一条船上,风险不可谓不大。毕竟一旦企业崩盘,这些钱都得要政府来兜底。
在韩国政府近乎背水一战的扶持下,一大批具备出口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为后续韩国的出口贸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韩国也是碰上了好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全球产业升级转移大流行,那些欧美国家科技革命后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韩国很好地给承接了下来。尤其是当时碰上越南战争,韩国很好地扮演了老美加工厂的角色,订单多得忙不过来,赚了不少钱。
出口贸易发展起来之后,朴正熙政府并没有急着回本分钱,而是把钱投入到了基建。整个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超过三分之二的政府借款都被用在了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要想富,先修路。全面的基础建设虽然不能给韩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但无形中所产生的利益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基建一方面可以为国内工业发展提供支持,比如交通、电力等等,都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辅助因素。而另一方面也能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到更多的国外资本进入韩国合作。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基建打底,朴正熙政府才能在70年代搞出“重化学立国”的发展方针,将产业重心往汽车制造、造船等重工业领域专业,从而实现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直到今天,韩国的这些重工业都依旧在全球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朴正熙时代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61年政变上台,到1979年遇刺身亡,朴正熙掌控韩国政权长达18年。而在此期间,朴正熙利用自己在军事以及政治方面的绝对权威,对韩国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系列切实有利的经济政策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实行,有利的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发展,最终成功打造“汉江奇迹”,实现了韩国的经济腾飞。
有数据显示,从1962年朴正熙政府开启首个“五年计划”算起,到1976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短短十五年的时间,韩国的GDP总量从最初的23亿美元飙升到了232亿美元。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影响力出口贸易,再加上朴正熙遇刺身亡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问题,韩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甚至一度出现了高达3.7%的经济负增长。好在此时的韩国政府威权尚在,同样是军人出身的全斗焕颇有前辈朴正熙遗风,很快稳定住了局面,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帮助韩国经济重回正轨。
当时韩国因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原本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所以韩国提出了“科技立国”战略,大力推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以及本土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升级必然是赚钱的,虽说产品的数量在减少,但质量却在提升,利润空间也要大很多。所以凭借产业层级上的优势,韩国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截止1987年,韩国便已经成为了全球第15大经济体,是国际上公认的“新兴工业国家”,在亚洲更是名列“四小龙”。
当然成为了“新兴工业国家”,就免不了要和西方老牌工业国家竞争。而韩国作为一个靠着出口起家的贸易型国家,多少还是欠缺了一些底蕴。尤其是在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手段时,他们实在是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原料、设备、技术、市场,人家随便卡一头,韩国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经济又再度陷入困境。而为了打破这一困境,韩国选择加入了诸如APEC等国际组织,将自身放置于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去,利用国际经济的规则来为自己寻找出路。在国际组织的框架内,韩国缺乏底蕴的劣势影响被降到了最低,正常的出口贸易得到了保护,经济依旧能够保持不错的增速。
1996年,韩国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接纳为成员国,这意味着韩国算是基本走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队伍,进入到了发达国家行列。虽说后面韩国也曾遭受国金融危机的打击,但他们崛起之势已成,始终都能保持着良好的经济竞争力。时至今日,韩国依旧是妥妥的发达国家。
纵观韩国的经济发展史,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他们便从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了有着扎实工业基础的发达国家,称其为“汉江奇迹”丝毫不为过。而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溯韩国创造这一奇迹的过程,作为后来者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
评论区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