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真实现状 浅论蜀汉灭亡的五大原因

大家在读《三国演义》时,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蜀汉政权人才济济,文有旷世奇才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魏延等人;刘备仁慈之君,更兼有蜀汉位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正所谓“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如此优秀的条件,为什么蜀汉会成为三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蜀汉灭亡真实现状 浅论蜀汉灭亡的五大原因(1)

     我认为,这与大家深受小说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一部“尊刘贬曹”的小说,其观点并不客观,作者为了论证刘备、诸葛亮的伟大,不惜篡改、编造史实,使得后人觉得刘备以及其建立的蜀汉政权多么伟大。其实,根据正史(《三国志》)以及后代许多史学家的观点,蜀汉灭亡的原因,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经济实力:三国时期,三国都想最终统一天下,但是,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同样,统一也不是靠吹的,而是靠实力,这里的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有人会说:益州不是天府之国吗?经济实力怎么会不强?诚然,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但是,我们看一看地图就知道,益州地区平原可以说少得可怜,成都平原的面积还不到蜀汉整个国土的五分之一,而其他地区是什么呢?山地、丘陵,还有许多荒地尚未开垦,甚至有一些地方是无人区。三国时期,经济主要靠农业,战争时期,粮食更为重要,成都平原的农业水平就是再高,也无法支撑统一全国的经济需要,而且,蜀汉没有一个农业的长期发展规划,蜀汉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没有走到三国前列,如此一来,蜀汉的农业发展速度缓慢,诸葛亮连年北伐,需要大量军粮,“羊毛出在羊身上”,军粮自然从农民身上的,本来产出就不多,还被政府抢去了,这样会激发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吗?粮食产量上不去,一切北伐都是空谈;何况,当时的经济中心、重心仍在北方,经济中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南移,曹魏掌握的北方,平原广阔,曹魏一直坚持屯田,屯田既满足民用,又可以为军队提供大量军粮,一石二鸟,曹魏还不断发展农业技术(比如马均的翻车);曹魏在公元208年后,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长时间的武装冲突,百姓们安心生活,经济实力自然高出蜀吴两国很多。有这个基础因素,曹魏(晋)统一三国,蜀国不幸亡国,也是合乎情理的了。这一点可以算的上是蜀汉灭亡的客观原因之一。

蜀汉灭亡真实现状 浅论蜀汉灭亡的五大原因(2)

     二,地理位置:评判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地理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蜀汉政权位于现在的四川、重庆、陕西省南部。此地古称益州,大家知道,四川盆地四周皆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根据诸葛亮《隆中对》的作战方针,在拿下益州之后,应该择机北伐,但是,北伐必须穿过巍峨的秦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一来,就不光防住了敌人,也限制了自己,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因为交通不便,粮草无法按时送到,而被迫退兵。自己的地盘无法壮大,就会很容易失去进取之心,陷入偏安的泥潭中,国家再想发展壮大,便十分艰难了。比如东晋、南宋,东晋、南宋也有许多北伐名将,比如东晋的桓温、南宋的岳飞,但就是因为偏安一隅,最终被灭。所以,地理位置的不利,限制了蜀汉的发展空间,也间接导致了蜀汉后期的不思进取。这一点可以算是蜀汉灭亡的客观原因之二。     三,统治者的思想境界出现诸多问题,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思想境界,往往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蜀汉第一个统治者刘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并没有反思自己和某一些部下的骄傲自满情绪,重新审视自己的执政方式,反而意气用事,“冲冠一怒为兄弟”,叫嚣着为兄弟报仇,只顾私情,而不顾国家利益,社稷安危,并且不虚心纳谏,一意孤行,最终酿成夷陵兵败,蜀汉损失了最为精锐的部队以及大量战略物资,在之后的发展中举步维艰,正所谓“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蜀汉的第二个统治者刘禅,在诸葛亮故去后,丝毫没有进取之心,一心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重用宦官,摒弃贤臣,将父亲与诸葛亮的教诲抛于脑后,最终葬送了蜀汉。可见,蜀汉两位统治者,在关键时刻,都没有把握好正确的思想境界,而是犯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思想错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此的国家,岂能不亡?这一点可以算是蜀汉灭亡的主观原因之一

蜀汉灭亡真实现状 浅论蜀汉灭亡的五大原因(3)

     四,方针没有与时俱进,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任何看起来十分正确的战略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要通过更新以保持其正确性,“隆中对策”也同样如此,当时可悲的是,“隆中对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诸葛亮,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一直坚持,到了北伐时期照样如此,搞得蜀汉大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蜀魏边境,战火连绵,北伐逐渐从本来的正义战争变成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更是“九伐中原”,搞得蜀国百姓“面皆菜色”,怨声载道,并且,在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过程中,许多益州土著地主被迫捐钱捐物,他们本来对外来的刘氏政权怀有戒心,如此一来,更是无法容忍,统治阶级内部都该分裂,这个国家灭亡也就不远了。这一点可以算是蜀汉灭亡的主观原因之二     五,人才出现断代,人才的利用具有片面性。不管什么时候,人才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曹操曾经感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诚然,与曹操同时期的刘备、诸葛亮用人方面也很出色,这主要体现在前期。刘备死后,人才老的老,死的死,尤其是武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正是蜀汉人才断代的真实写照,仅存的人才,有的因为政治斗争早早退出政治舞台;有的因为谗言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蜀汉人才甚至不如孙权;更可怕的是,蜀汉任用人才还有片面性,由于刘备是带着一批人马从外面杀进益州的,对益州人怀有极大的戒心,同样,益州当地的人才,也对刘备、诸葛亮提出的种种政策颇为反感。如此恶性循环,使得蜀汉人才主要是来自益州以外的外来人才,比如姜维。本地人才不能利用,这无疑是极端悲哀的,日复一日,益州当地人才对蜀汉政权的意见越来越大,而且,当他们听说魏国的“九品官人之法”能够保障他们的利益之后,他们迅速倒戈,内部不和,这就敲响了灭亡的丧钟,终于,邓艾打到成都,朝堂之上,竟无一人有退敌之法,却异口同声的说:“投降!”,悲哀啊,这可能是刘备、诸葛亮怎么想也想不到的吧。这一点可以算是蜀汉灭亡的主观原因之三     刘备建国,基础不牢;经济吃紧,地形不好;夷陵兵败,地动山摇;人才缺乏,内部不和,方针有误,皇帝无知。一切的一切决定了蜀汉必会被历史所抛弃,蜀汉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什么天命,而是由于主观、客观上的种种失误,这些失误,应该引起我们后人的极大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