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

小时候,最好的伙伴是“黄黄”,它是一条爱摇尾巴的大黄狗,每天跟在我身后一颠一颠地跑。有时候给它的脖子搔痒痒,它便仰起头,眯着眼睛,尾巴摇得更欢了。

平时,黄黄的两只耳朵总是耷拉着,一听到我嘴里发出“sou!”的声音,耳朵立刻就竖起来,一下一下地转着,然后像箭一样向前冲去。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1)

黄狗

后来进了大学,跟着几位博学多才的老教授学习古代汉语,居然发现,这种驱赶、命令自家的狗上前声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左传》中就出现了,其本字为“嗾”。

“嗾”字的意思是什么

嗾,普通话读如sǒu(音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嗾,使犬声。”即本义为使狗上前、咬人而发出的声音。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2)

嗾,读作sǒu

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方言中,仍存此古语,只是有些人衍音读如xìu(音咻),也有人读如shào(音哨),皆是“嗾”字声母颚化造成的,这与汉代扬雄《方言》的记载相符。

清代段玉裁注《说文·口部·嗾》:“使犬声, 见左传宣二年,作之噬也。《方言》曰:‘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 使犬曰哨。’郭音骚, 哨与嗾一声之转。”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嗾,就是让狗上前咬人而发出的命令声,这个字见于《左传·宣公二年》一文中。汉代扬雄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一书中说,秦晋冀陇以西的民族,使犬的声音叫“哨”。两晋时期的训诂学家郭璞把这个音标注为“骚”。哨与嗾为一声之转的关系。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3)

东汉许慎与《说文解字》

古代训诂书中,解说两个字读音相同、语义相通,往往称之为“一声之转”。换言之,就是双声相转的关系,也就是说,几个字在声母同一的前提下,语音发生转变,但字义没变。

在山西平定方言中,使犬声“嗾”,有的人说成“咻(xiu)”,有的人说成“哨(shao)”,与“嗾”都是一声之转。

由于“嗾”字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一个表音的拟声词,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中,标注的读音也不尽相同,比如唐人徐彦《春秋公羊疏》中记载:“今呼犬謂之属。从口,族声。”

“嗾”字最早出现在哪部文献中

“嗾”作为使犬口令的象声词,最早见诸史籍记载,乃《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4)

古代典籍《春秋左传》

这段话的大意是,晋灵公非常憎恨多次谏诤的赵盾,秋九月,晋灵公把赵盾叫来一块喝酒,事先在宴会上埋伏下武士,准备借机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便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并以此为借口,扶起赵盾走下殿堂,从晋灵公的宴会中逃出来。晋灵公便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最后,提弥明为保护赵盾战死了。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5)

1880年于今山东省嘉祥县武翟山武氏祠堂出土的汉画像石“嗾獒图”

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史称“灵公嗾獒”。《春秋公羊传》《史记》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不过,司马迁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动,首先是把赵盾的车右,名叫提弥明的,改为受过赵盾一饭之恩、后来当了晋灵公厨师的“示眯明”,这位厨师在《公羊传》则被称之为“灵辄”。

示眯明,或灵辄,是数年前赵盾在首阳山打猎时,遇到的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赵盾见其可怜,便取出食物给他食用。可是饿人仅食一半,赵盾问其原因,饿人道自己离家三年,未见其母,想把食物带给母亲。赵盾感其孝心,又赠与他一篮饭和肉让他带回家给母亲食用。后来示眯明当了晋灵公厨师,但赵盾并不知情。为报一饭之恩,危急关头,示眯明便对赵盾舍命相救。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6)

古代典籍《史记》

至于灵辄和提弥明是否同一个人,据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并没有其他争议。如《乐府诗集》中:“惭无灵辄,以报赵宣。”元杂剧《合汗衫》亦云:“你则学那灵辄般报恩,休学那庞涓般雪恨。杜甫诗“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也是赞美灵辄报恩的义举。

“嗾”字有哪些引申义

嗾,本义是指挥狗上前扑咬而发出的一种命令声,这明显就是一种训狗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古代汉语中,叫“奖”。

《说文》:“奖,嗾犬厉之也。”段玉裁注:“嗾,使犬声也。厉之,犹勉之也。”

奖,本作“奨”,从犬,从将,将省声。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7)

“将”字的演变

“将”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将”字,左边是个竖起来的桌案形状,两个桌腿朝左,右边是“月”字,就是“肉”,代表将肉放置在桌案上面。

将字下面加个犬,意思就是“使犬食肉”,用食物来刺激,自然就会让犬感到兴奋,于是,引申出“引诱” “诱导” “奖励”等意思。

犬经过训练,就能听懂人话,一听到“嗾”的声音,便心领神会,按照主人的意志行事。

由此,又引申出“煽动” “挑唆” “教唆” “指使”的动词义。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8)

黄狗

如,《北史·列传第十四》:“尔如狗耳,为人所嗾!”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意思是说,你就像条狗,听外人唆使!

宋朝周密《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百姓冉兴,为人嗾使打鼓,告官家差役不均。”这个叫冉兴的人,受人唆使,把官府告了,结果让皇帝打了十七大板。

经常打狗它长大了会变坏吗(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9)

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商三官》:“豪嗾家奴乱捶之, 舁归而毙。”商三官的父亲得罪了富豪,富豪唆使家奴把他打死了。

到了今天,不仅是秦晋一带,其他地区的人们也都以“嗾”为“使犬声”,不但“使犬”,也怂恿“使人”, 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保持着语言的原生态。

“嗾!把木头叼回来。”

“这些狗腿子,只要给他一点好处,一嗾一个准,让干甚就干甚。”

“背后有瞎鬼在嗾谝, 他能做下甚好事?”(张文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