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顶流为何如此简单(是时候写写这位顶流了)
今年剧圈最火的顶流人物是谁?
陈独秀必须榜上有名!
这位百年前“思想界的明星”,因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再次翻新成为90后、00后们的精神偶像,其人其事,在100年后的年轻人心中再次掀起滚滚热浪。
今天上映的电影《1921》里,陈坤接棒于和伟,再现了陈独秀在1921年前后的经历。
也将这位顶流的热度推上了新高峰!
不过上周点映场结束后,也有一些观众对陈坤版陈独秀产生了些疑虑——相较于剧版,陈坤演绎的陈独秀更激进,更情绪化,书生狷狂的气质也更外放。
为什么?
是陈坤演过火了吗?
这个话题,倒是可以好好理讨一下——在一部历史题材的群像戏里,当戏份受限,演员应该如何尽最大可能地去完成人物的塑造。
其实《1921》里的陈独秀,并不是主角,而是整个故事提纲挈领般的存在。
电影开局,就以他在狱中,透过铁栏,望向牢笼外的眼神特写切入。
陈坤着实有一双好眼!
禁得住镜头这样一览无余的扫描,甚至还自带穿透力,穿过牢笼,穿过画面,穿过历史的风尘,一眼攫走观者心神。
那双眼睛,清澈中透着深邃,冷漠中又自带蔑视,藐视里偏又有一股赴死的决然,信息量十足。
伴随着这双眼睛特写,镜头开始闪回,旧中国的残垣断壁、清政府的慌不择路、五四运动的群情激奋……风风雨雨,前尘皆在双眼。
然后李大钊(李晨 饰)探监。
李告诉陈,不要憋屈,不要失望,五四运动得到了举国支持,学生、市民、商人、工人纷纷加入……民众的爱国热情已经被点燃,如熊熊烈火,正在燎原。建党的时机已到来,我们的使命将将开始!
两个好战友,短短几句对话,前因后果交代清楚。
那是1919年6月到9月之间的事情,陈独秀因当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入狱——这是他人生里的第二次牢狱之灾。
入狱前几天,他在《每周评论》上写,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上街发传单,不是少年意气,而是做好了舍身饲虎的准备。
所以台词里才会有,李大钊问他一个领袖为什么要亲自上街发传单,陈独秀回,出教室,进囚室,出囚室,进教室,不行吗?
比起前期的理论探索,此时的陈独秀,已经选好了道路,由一介书生向坚定的实践者转变,身上“燃烧”出一种为了理想、为了信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火焰。
这场戏,也为接下来的故事拉开序幕。
二人商议,李大钊在北京,陈独秀去上海,一南一北,建立新组织,开天辟地。
探监戏的后半段,陈独秀的斗志被点燃,眼神开始明显变化。
从古井无波到逐渐坚毅,声音从低沉到振奋,逐渐尖锐、激情外放——这也是部分观众疑虑的由来,和《觉醒年代》中于和伟相对沉稳的形象塑造有所差别,不过原型陈独秀本就是性格桀骜的大家,狷狂孤傲是出了名的,此刻听闻多年探索、奋斗的事业见到了希望,兴奋不可抑制其实在情理之中。
那种兴奋到尖锐的声音,甚至是演员刻意而为之。
如果说陈独秀的第一场戏是开篇,他的第二场戏就叫“传承”。
陈独秀到上海后,和毛润之(王仁君 饰)见面。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新青年》编辑部,墙上有一面小黑板,上面写着 “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因为毛润之的到来,陈独秀特意把小黑板换了一面,表示俩人的谈话不受这个规矩限制——1920年陈独秀初返上海,门生访客络绎不绝,为了提高谈事效率,特设此告示。
如今,这个小黑板依然挂在旧址墙上,本周还被新时代的90后们刷上了热搜。
当然,名场面还是俩人讨论《共产党宣言》。
毛润之说自己在北大的时候把节选都快翻烂了,看到陈独秀递给自己的全译本欣喜异常,陈独秀告诉他,也没必要东看西看,通读了这本书,有了马克思学理的指引,再有布尔什维克组织的保证,彻底改变中国的日子就要到来。
此时是1920年5月。
两位伟人,完成了薪火传承。
此后,就是全方位、以点到面的呈现1921年7月,毛润之、李达、王会悟、刘仁静等一批青春昂扬的年轻人,是如何从五湖四海汇聚上海,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十里洋场,艰难、隐秘、曲折地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故事。
这次会议的一个特殊点,是最初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皆不在场。
李大钊在北京开展教育界讨薪斗争,而陈独秀在广州进行教育改革,却因为教育经费没得到兑现,而和陈炯明产生冲突,电影里陈独秀的第三场戏,就是他硬闯孙中山府邸,讨经费、怼陈炯明的场面。
同样是火气十足、暴躁非常。
此时的陈独秀被困广州,创办宣讲员养成所,培养群众运动骨干,提倡男女同校,普及规范国语教学,为工人办夜校……却饱受保守势力的攻击,处处被污名化,又因经费短缺,各种掣肘,心系上海大会的他焦躁非常,才有了这样一幕。
这还是在孙中山面前,他脾气有所收敛。
李达曾经回忆,陈独秀发起牛脾气来,是要摔茶碗的,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也自言自己性情暴躁。包惠僧说他,陈独秀不讲假话、为人正直,喜怒形于色,爱说笑话,很诙谐,可是发起脾气来可不得了!
李达(黄轩 饰)
恰也是因为陈独秀身上这样率直、固执、激进、坚定的性格,才能让他一直秉持救国理想和信念。胡适就曾感叹,如果最初陈独秀没有那种必不容他人讨论之余地的精神,文学革命运动绝对不能引起那样大的注意。
三场戏,或兴奋、或激情、或暴躁,皆与陈独秀在这一时期的种种经历相关,因为电影篇幅限制,又是群像戏,每个角色分到的表演空间少,难有工笔细描的呈现,所以导演、编剧、演员都采用了写意手法,短短几笔,精神气尽显。
陈坤演得过火吗?过火!但,是应该的!
《建党伟业》中,冯远征也演过陈独秀,当时冯对陈独秀“神经质”的一面也有非常精准的捕捉——这段激情澎湃到声嘶力竭的演讲,还有人记得吗?
其实冯远征版的陈独秀刚出来,也是有质疑声的,冯远征还亲自和网友辩解过——因为在冯之前,演陈独秀的多是特型演员,外形更贴近原型人物,也少见如此锐利的性格锋芒。
还有一段他和李大钊(张嘉益 饰)吃火锅的戏,剧本里原本只是写了吃饭,拍摄时来了灵感,改成吃火锅,演到尽兴处,还特意让火苗子“燃”了起来,象征意味拉满!
火焰燃起,冯远征又特意用气声说台词,表达那种刻意压制的、却又难以抑制的兴奋,配合画面里的火焰,太有内味了!
导演黄建新一惯擅长在这样的题材里,用浪漫写意的手法,来点神来之笔。
很多意象,值得细品。
记得《建国大业》里,陈坤饰演的蒋经国刚出场,也是靠眼神戏一秒建立人物形象。
一身中山装的蒋经国站在父亲办公室的窗边,望向窗外的凄风苦雨,眼神深邃、阴郁,整个人仿佛置身阴霾之中,深不见底。
一个画面就攫走了注意力。
这个充满意象的画面其实是补拍的,因为陈坤的蒋经国演得好,杀青后导演又专门给他加了两场戏,把他叫回片场。
一场是窗外望雨,让蒋经国提前出场;
一场是蒋经国赴上海整顿经济时,坐车子里,看手下查抄孔家仓库。
没有台词,没有表情,但导演的要求是,必须让人看到角色身上复杂的状态。
陈坤圆满达成。
其实和《192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国大业》里陈坤是非常内敛的演法,唯一的爆发戏,是在宋美龄面前,被孔令侃激怒,大骂孔家囤积居奇,挖党国墙角,致江山风雨飘摇。一通愤懑倾泻而出,但很快就又收回理智,缓缓坐下,对着孔令侃开启冷嘲热讽模式。
人物身上的血性、隐忍、悲剧特质在短短的几场戏里饱满达成,以至于在拥有172位明星的《建国大业》里,分外亮眼。
其实陈坤外形并不像蒋经国,演历史人物,他不是“贴脸型”演员,也没有刻意去追求和角色外形上的相似,相反,在有限的表演空间里,陈一直很聪明地去抓人物神髓,呈现人物性格上的特质。
《建党伟业》陈坤演周恩来,眼神状态是和蒋经国有明显区分的
包括早期《国歌》中的聂耳,后来的《钱学森》,他的演法,更侧重的是写意表达,去呈现人物的风骨和气质,而不是工笔细描,去还原、复刻人物外在形象。
其实,不管由谁来演,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去呈现,陈独秀,这位百年前的顶流,思想界的“普罗米修斯”——
都值得被讨论、值得被热议!
他和那群年轻人的故事,会告诉你,坚持独立思考,坚持为理想奋斗,是多么可贵、多么热血的事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