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姓家风家训故事(让一个家族兴旺百年)

马姓家风家训故事(让一个家族兴旺百年)(1)

在四川省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中,南充市南部县三清乡马氏家族家规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百年马家大院,藏在深山,在厚重的历史文脉中,马家后代繁衍生息。

镌刻大院正堂上的对联“孝悌忠信无外伦纪,礼义廉耻莫大纲常”,就是马氏家族家训,大院有着怎样的秘密,马氏家族家训为何能铺佐家族百年兴旺?

“清风天府行”慕名来到深山里的南部县马家大院。

马家大院藏深山,南部最大规模古建筑

南部县东北方向有一个三清乡,山高林密,深山里有一个桡片村。桡片村村支部书记马开江讲述了村名的由来,相传在当地一个叫九龙桥的地方,一艘大船翻船后,船桨飞到了村子里,于是当地百姓便给村子取名桡片村。在三清乡依然可以看到两块4米高、形似桡片的石头立于两座山上,传说这就是由船桨变化而来。清嘉庆年间,马氏先祖马礼祥,在京城做总兵,位高权重。后来,马礼祥见桡片村山清水秀,于是在马家沟定居,用时三年修建了马家大院,马氏后人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马家大院历经百余年风霜,马家大院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成为南部县为数不多的省保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气息,既是川北地区不可多见的文化遗产,也为研究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实物参考。

正堂屋悬挂着对联,上联为“孝悌忠信无外伦纪”,下联为“礼义廉耻莫大纲常”。今年82岁的马元钊在大院里住了一辈子,他说这幅对联是先祖留下的“家训”。马元钊和83岁的老伴姚佩珍从未离开过大院,说起大院的过去,两位老人感慨万千,曾经门庭若市,而今人去楼空,徒留多少怅惘。百年马家大院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世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繁衍生息家族旺,英烈劳模英才辈出

有一位公安英烈就出生在大院里,上房侧间门楣上挂着一块红框牌子,“公安英烈共和国不会忘记”,落款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马元钊和姚佩珍在大院里生活了一辈子,守着这个大院。“公安英烈”是马元钊老人的二儿子马开明。1983年11月13日,时任四川省消防总队绵阳地区支队广元县中队班长的马开明在扑救大火时,被倒塌的围墙砸中牺牲。马开明牺牲时年仅21岁,“在救火中,他先被一块木头砸中受伤,当时战友劝他先撤离,他说‘我是班长,我不能先走’。”

马元贵养育了3个子女,都是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只有中专文凭的马元贵培养出3个硕士生,更是在当地传为美谈。“立学为先,读书为本。人不读书,马牛襟裾。”这句话写在马氏家族家训中,马元贵始终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为了送孩子上学,马元贵先后从亲戚朋友处借了20多万元。

马氏后人中曾经走出了省劳动模范马先良,先后当过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生产队队长、村支部书记,1960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修水库、搭建拱桥、安装电线、建学校……71岁的马延龄说起父亲一件件事迹依然历历在目。父亲当村干部30多年,从来没有到村民家中吃过一口饭。

马姓家风家训故事(让一个家族兴旺百年)(2)

马家大院正堂屋

树良好社会风尚,立家规晒家训树家风

去年清明节,马氏家族举行了隆重祭祖典礼,南部县三清乡以此为契机,举办了以“立家规、晒家训、树家风”为主题的首届孝亲节,来自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近千名马氏宗亲自发回到马家大院参加祭祖典礼,深山里的马家大院迎来了从没有过的热闹。

上祭品、读祭文、上香祭拜、宣读马氏家训和朗诵《第子规》等。马氏族人学生代表等先后发言,表达了对马氏先祖的缅怀之情和继承树立良好家风的决心。具有马家特色的坝坝宴会,上千名马氏宗亲欢取一堂、其乐融融。

马开江已成了十里八乡的致富能手,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带销多个品牌的建筑材料,哪家修房给不起材料款,就让别人先修房子,再说钱。每天车辆来来往往,往返于南部县城、南充和重庆、成都等地,十来号村民为马开江运货、卸货。公路边的二层小洋楼,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全是当地的土菜、土鸡,味道相当不错。

马氏家族百年家训已成为当地教化社会风气的载体,南部县三清乡党委书记敬占龙希望孝亲节能够一直举办下去,通过“立家规、晒家训、树家风”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融入到每一个年轻后辈的心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