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带孩子晚年生活(天伦之乐还是天伦之累)

原标题:是天伦之“乐”,还是天伦之“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父母带孩子晚年生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父母带孩子晚年生活(天伦之乐还是天伦之累)

父母带孩子晚年生活

原标题:是天伦之“乐”,还是天伦之“累”

“带孙子”这活究竟该咋干?

7月10日,本网以《老两口不堪“卖身”愤然“出逃”》为题报道后,引发了市民关于祖带孙的讨论,记者不断接到来电,既有爷爷奶奶,也有年轻的父母,他们畅谈了育儿故事,也分享了不少隔代育儿的理念和心得。

天伦之“乐”也“累”人

62岁的薛阿姨这段时间失眠胸闷,女儿带她奔波于各大医院,却始终没能确诊。后经医生提醒,老人有轻度抑郁,而这病,还得从老人带外孙女说起。

薛阿姨坦言,外孙女出生后,她恨不得有“三头六臂”,白天寸步不离地守着,晚上哄睡觉,半夜冲奶粉……

可由于育儿观念上的冲突,母女间还不时争吵,让薛阿姨一肚子委屈……

“带孙活”究竟该咋干?

湖滨小区的赵春华阿姨和万宝小区的孙树萍老人对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每天上午7点半,赵阿姨就到女儿家接外孙子;吃完晚饭,再送回女儿家。“女儿、女婿都很忙,让他们自己带小孩,不现实。”赵阿姨退休后就一直看外孙子。在她看来,带孙辈虽说累,但依旧给她的晚年增添了不少乐趣。

“让我们帮忙带娃,不如贴钱给他们,叫小两口自行解决。”

与赵春华阿姨的乐在其中不同,面对记者的提问,孙树萍老人说,她在小孩的生活教育方面,与儿子儿媳有分歧,带孙子不是简单活,儿子儿媳觉得她没带好娃,自己的爱好还都弄没了,所以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

年轻人应理解父母

今年63岁的赵艳华说,要让子女能安心工作,同时,也要让年轻一辈承担起育儿责任。比如,晚上娃一定要跟自己的爸妈睡;双休日,老人要给自己放假……

年轻市民张明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两代人的摩擦在所难免。但她有一个原则:不当长辈的面教育小孩,有不认可的地方就自己动手。

她介绍,自己从孕期就经常带着婆婆妈妈去听育儿讲座,潜移默化中,长辈带孩子的观念也有了更新,“如果她们做得不对,我也不会立马否定,而是说‘您休息一下,我来吧’。”让老人既享受天伦之乐又不过于辛苦。

老人到底能不能帮忙带孙子?

先做个评估

案例:40岁的王女士即将当妈妈了。对于她来说,这是天大的喜事。王女士曾一度想当“丁克”,准备和先生两个人潇潇洒洒的过一生。35岁那年,她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养个孩子。“我们两个人住在大房子里,每到晚上,都觉得房间里格外沉寂,冷冷清清,没有人气。”但他们的决定来得有点晚——他们准备养孩子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后来几番折腾,直到王女士快40岁的时候,才终于怀上孕,要当妈妈了。王女士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可以请月嫂、育儿嫂来帮助照顾孩子。但她觉得,自己的妈妈来帮忙照顾一下更好。“月嫂毕竟不是自己家里人,别人说得再好,我也很难完全信任。”王女士的算盘还没打好,她的妈妈就放出话来,“我身体不好,血压高、血糖也高,可别指着我帮你看孩子!”王女士觉得母亲的话让她特别心寒,于是她像“祥林嫂”一样,见到朋友就念叨:“我这么大年纪了,好不容易养个孩子,当妈的怎么就不能搭把手,帮个忙?”

专家说:

都站在对方角度想一想

燕江陵说,在大城市里,多数老年人还是会来帮助子女带孩子。“绝大多数家庭还做不到妈妈全职在家,至少在学龄前阶段还是需要老人来帮忙。”因此,很多子女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愿意来帮助自己带孩子。

王女士的妈妈不愿意帮着子女带孩子,其实是有原因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王女士强烈希望妈妈来帮助自己也可以理解:她的宝宝得来不易,再加上自己是高龄产妇,在这个心理比较脆弱的时期,她特别希望最亲的人能给予她强有力的支持。不巧的是,王女士和她的母亲都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为对方着想,因此,双方都觉得不开心。

老人就算愿意帮助子女带孩子,子女也要先做做功课,提前给老人进行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评估。燕江陵说,老年人有着自身的特点,从身体状况来说,老人的健康状况是逐年下降的,有些老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不允许他们帮着子女带孩子。“多数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如果一个高血压的老人血压控制得比较好,还可以考虑帮助子女带孩子;但是如果老人的血压控制得不好,或者心功能不全,即使老人愿意帮助子女带孩子,子女也要掂量掂量……”

老年人到底能不能带孩子,也需要进行心理评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状况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老了之后特别容易出现担心害怕的情绪。”燕江陵说,不少老人一想到要帮助子女看孩子,就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负担,这就是一种“预期焦虑”,也就是说没等看孩子呢,就先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危险状况,“现在的孩子都宝贝着呢,要是磕了碰了可怎么办?”有的老年人已经出现了精神障碍,但是儿女浑然不觉。“曾经有一个老人已经痴呆了,做饭后经常忘了关火、经常忘事,但儿女认为老人年纪大了,这些情况都很正常。”让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老年人看孩子,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案例中王女士的母亲如此直白地表达,燕江陵觉得换个角度来看,也不是坏事,“她已经提前告诉女儿别指望她,也就是在提醒女儿提前做好准备,免得孩子出生后手忙脚乱。当然,她们还有一些折中的办法,比如可以请个月嫂,再让老人适度帮忙。”

理念冲突怎么办?

提前沟通达成共识

案例:老人愿意帮助子女带孩子,但是问题来了:养孩子到底听谁的?

今年69岁的刘阿姨年轻时非常要强,工作上很努力,在家里也是“一把手”。五年前,刘阿姨“升级”当了奶奶,原本微妙平衡的婆媳关系骤然变化,儿媳妇和刘阿姨冲突不断。其实,这些看起来不可调和的问题都是琐事:孙子刚刚出生时,儿媳妇就给孩子用上了纸尿裤,但刘阿姨觉得纸尿裤太贵,“一片纸尿裤好几块钱,我儿子辛辛苦苦挣的钱,容易吗?”刘阿姨身体状况一般,特别怕冷,平时她穿得总比别人厚,她理所当然地认为孙子也冷,每次带孙子出去玩,都按照她的体感温度给孙子穿衣服,但儿媳妇认为小男孩就应该冻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多了,日积月累,双方又不肯让步,时间久了,儿媳妇开始与儿子吵架,有一次两人竟然动起了手。最终的妥协方案是婆婆退出小家庭,但刘阿姨的儿子从此以后天天都是“苦瓜脸”,觉得自己太不孝顺了……

老年心理专家说:

给老人留有“毁坏”的余地

老人与子女育儿理念的冲突几乎在所有的家庭中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燕江陵说,老人与子女之间没有代沟的太少了。育儿理念的冲突实际上也是代沟。在一个家庭中,除了代沟之外,还有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一个农村的婆婆和一个城市的儿媳妇在育儿理念上很难统一;一个南方的女婿和一个北方的丈母娘在吃饭的口味上也很难合拍……老一代与青年人成长时代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出现差异非常正常,但在育儿理念方面,一定要事先做好沟通工作,达成共识。“老人和子女谁妥协并不重要,关键是有人要妥协;妥协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其实有些工作可以前置。”燕江陵支招说,现在年轻人都愿意接受新的育儿理念,子女不妨在孩子出生前就买来一些书,和老人一块儿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如果老人和子女配偶的生活习惯不一致,那就要在生活习惯上互相接纳。老年人学习能力下降,很多新潮的电器不会用,“年轻人用奶瓶消毒器都觉得太简单了,但老年人面对消毒器上的一堆英文字母,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子女可以在按钮上贴个中文标志。”燕江陵自己也曾经让老人帮忙带过孩子,她的体会是,让老人帮忙带孩子还要留有“毁坏”的余地,比如老人不小心把奶瓶摔了,把新潮的电器弄坏了,“千万别因此埋怨老人。”燕江陵还特别提醒年轻人,要教会老人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一旦老人独自带孩子时,发生气管异物、烫伤等紧急情况时,老人能够紧急处置,否则会造成不堪想象的后果。

儿童心理专家说:

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老人和子女在带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冲突后,双方都觉得很生气,但最受伤的还是孩子。北京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张纪水说,家庭是个集体,每个成员的生活习惯、阅历、性格、脾气都不尽相同,但家庭中的所有成年人都要尽可能地求同存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如果一个家庭中矛盾冲突不断,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孩子难免生病。有的子女不懂得基本的医学常识,孩子生病后会埋怨老人。“有的自闭症孩子父母会抱怨自己的父母,说孩子自闭是因为老人不带着孩子与别人交往导致的。实际上,自闭症的发病与老人到底如何带孩子没关系。”

“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也很敏感。”张纪水说,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将每个家庭成员的脾气秉性摸得非常清楚,“他会察言观色,他知道见到谁可以撒娇,见到谁要听话……”孩子与成人相比,主要是欠缺社会经验。老人与子女吵架了,孩子看到后,就觉得发生了天大的事儿。过一会儿,老人与子女和好了,但孩子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会没有安全感,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