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护城河护古城(千年古城因水而兴)

【县名由来】

沙洋县隶属于湖北省荆门市,地处汉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北端,东临汉江与钟祥市、天门市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市毗临;南滨长湖,与江陵县、潜江市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掇刀区、东宝区接壤。沙洋因唐朝尉迟恭任荆州总管时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而得名。

千年护城河护古城(千年古城因水而兴)(1)

湖北沙洋

【历史沿革】

夏,《禹贡》把中国分为九州,沙洋属荆州地域。

商,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水西岸建权国,在今马良镇建权城。

周,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姬姓宗室于汉江之间,周公承王命封其弟季载于冉建国,(冉也作或那),地域在现拾回桥镇境内。当时,沙洋东北部为权国,西部为国。后均被楚国所灭,沙洋全境为楚地。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在权国故地马良境内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

秦,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伐楚,秦国占领郢都(今荆州市纪南)后,设南郡,沙洋县境属南郡。

西汉,在荆门西境设编县,沙洋县境属编县。新莽代汉(9—24年),沙洋属编县升级的南顺郡。

东汉,光武中兴(25年),恢复西汉建置。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得荆州,废南顺郡复设编县。建安十四年(209年),曹仁败北,编县属东吴南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借领荆州,编县属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失荆州,编县归东吴。

三国,属东吴。

西晋,281—316年(太康二年至建兴四年),沿吴制,编县属荆州南郡。

东晋,属荆州南郡。永和八年(352年),编县设武宁郡,编县为武宁郡的郡属县。隆安五年(401年),在编县旧城设长林县。

南北朝,宋齐沿晋制。后梁大定三年(557年),废编县入长林县,在长林县境的内方山(今马良镇一带)设基州,辖章山、上黄等郡。后又分长林县设丰乡、绿麻(故城在沙洋城区,原有绿麻山,俗称“桃李山”,已冲成河,有绿麻寺旧址)两县作为上黄、章山郡属县。内方山为基州、章山郡治。

隋,隋统一全国后,仅保留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四大总管,境内属荆州。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长林县入长宁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宁为长林。大业元年(605年),改绿麻县为章山县。隋末,废章山县入长林县,属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复章山县。武德七年(624年),废章山县入郢州。贞观元年(627年),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贞观八年(634年),尉迟恭任荆州总管,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此。同年,废章山县入长林县,沙洋属长林县管辖。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现后港),属荆州总管府。唐德宗贞二十一年(805年),废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

五代,沙洋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踞。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在古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不久,军废。

宋,建隆三年(962年),长林县移至蒙山东(荆门城区)。开宝五年(972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属江陵府。熙宁元年(1073年),军废,长林县直属江陵府。元祐三年(1088年),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废当阳县入长林县。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荆门军与长林县治迁回原址(蒙山东),恢复当阳县。沙洋为长林属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荆门军升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仍领当阳、长林两县。第二年,荆门府治由当阳移治长林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荆门县为州。嘉靖十年(1531年),荆门州改属承天府。

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属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司,领当阳、远安两县。境内属荆门州直辖。

【近代变迁】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荆门降州为县,境内属荆门县管辖。十七年至二十七年(1928—1938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将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三十七年(1948年),境内建立荆南县。三十八年(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同年9月,撤销荆南县、沙洋市,回归荆门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辖汉江人民公社(现沙洋城区)和李市人民公社,隶属荆州行署。

1961年7月,撤市复镇,仍归属荆门县管辖。1985年5月,成立沙洋区。1998年12月,成立沙洋县,仍属荆门市管辖。

【行政建制】

截至2015年末,沙洋县下辖沙洋镇、五里铺镇、十里铺镇、纪山镇、拾回桥镇、后港镇、毛李镇、官当镇、李市镇、马良镇、高阳镇、沈集镇、曾集镇等13个镇,县政府驻沙洋镇平湖路33号。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沙洋县常住总人口60.5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66‰,人口死亡率1.34‰,人口自然增长率6.32‰。

民族——

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沙洋县共有民族29个,即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水族、纳西族、柯尔克孜族、土族、羌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克族。

【地理地貌】

沙洋县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境内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155米;最低在长湖底最深处,海拔27米。区内西北部为丘陵龙岗状地形,南部为汉江堆积阶地,属汉江平原地域,东部主要为汉江堤防外滩地带的河漫地。

【主要河流】

沙洋县境内以荆山余脉为界,分为汉江、长湖两大水系。汉江有59.94公里流经沙洋;另有25条支流流入汉江和长湖,总长691.4公里。

【气候概况】

沙洋县境内处于中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热量丰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的特点。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期短。农业气候灾害有低温、热害、干旱、洪涝、阴雨、冰冻、大风、冰雹。形成沙洋县的气候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地形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当地四季气候的基本因素;地形北高南低,有汉水河谷与南阳盆地相连,是冷空气南侵的通道;冬季多为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高压控制,盛行偏北季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暖湿,多吹偏南季风,雨量多;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两种季风交替,但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1025.6毫米。

【主要资源】

水资源——

沙洋县年均径流量6.02亿立方米,截至2015年,境内有百亩以上湖泊25座,水面1.39万公顷;中小型水库62座,堰塘3.2万口,总库容2.2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广布,储量约5.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沙洋县境内发现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共有9种,主要矿产为石膏、水泥和建材石料用石灰岩、砖瓦用粘土、河沙等,有矿区(矿床)33处。其中,中型石膏矿床2处,储量约39.1万吨;小型水泥用灰岩矿床4处,储量约3233万吨;中型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矿床1处,储量约1251万立方米;小型砖瓦用粘土矿床17处,大型膨润土矿床1处,小型石油矿床1处,中型矿泉水矿床1处。

生物资源——

沙洋县境内共有森林植物482种,其中银杏、杜仲、大叶冬青、皂荚树等为珍稀保护植物。有鸟类139种,鱼类80多种,其中,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白瑟鹭、松雀鹰、草鸮、红角鸮、斑头雁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另有獐、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经济发展】

2015年,沙洋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05亿元,比2014年(下同)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58.26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96.6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75.11亿元,增长9.4%。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3988万元,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008万元,增长15.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65亿元,增长16.6%。

【遗址遗存】

文化遗存——

根据2007年—2011年沙洋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沙洋县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19处,其中复查文物点262处,新发现文物点157处。包含古墓葬1200多座,古遗址58处,古建筑12处,石窟寺及石刻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112处。文物分布遍及全县13个镇。特别与荆州交界的纪山、十里铺、后港、拾回桥等镇尤以春秋战国时期古墓居多。

战国古尸——

1994年。沙洋县纪山镇郭家岗一号楚墓出土一具战国古尸,比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尸早100余年、比江陵凤凰山西汉古尸早200余年,别称为“中国第一古尸”。该具古尸为女性,身高1.60米,死时年龄70-75岁,AB血型,入葬年代距今2300余年。古尸出土时身体上包裹有大量丝织衣物,网络状的纹理清晰可见,用手拉,还有一定的强度。古尸外观形态保存完整,只是因为脱水而有些干瘪,皮肤坚韧,呈乌褐色,还有一些毛发。

沙洋县“中国第一古尸”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保存在荆门市博物馆珍宝馆,为镇馆之物。

郭店楚简——

1993年10月,考古人员在发掘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时,从墓中酱黑色的淤泥中发现了一堆散乱的竹片。工作人员立即将竹片密封,后聘请专家对竹片进行还原处理,发现这些散乱的竹片是先秦时期的“简书”,上面书写着道家和儒家的重要文献。经过专家长达5年的整理和逐字释读、考证、编连,证实该批竹简共804枚,其中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上面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店楚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上面记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郭店楚简还是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的教科书。

楚庄王墓——

位于沙洋县纪山寺西北部的薛家大洼墓地。墓地在自然山岗上,经人工修筑而成,呈南北向。南端是两个高达11米、坟脚直径不下百米,远望像小山的大冢,北端是40个排列井然、大小相当,呈南北向四列分布的陪葬小冢。墓地由矩形台、祭坛、冢区和五级台阶构成。

【名胜概览】

纪山寺——

位于沙洋县纪山镇境内,占地12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始建于隋朝,兴于唐清。1984年10月,纪山寺被确定为荆门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

中国沙洋油菜博物馆——

位于沙洋县经济开发区,是中国国内首座油菜主题博物馆,于2010年3月建成开馆,2011年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2014年被评为“湖北科普旅游示范景区”。博物馆包括主馆、副馆和户外体验区,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展览分为史海芸踪、生命之能、芳泽民生、金色沙洋四大主题。

中国农谷·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

千年护城河护古城(千年古城因水而兴)(2)

中国农谷·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

位于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该村是沙洋优质油菜集中度最高、双低化率最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最高的油菜种植地,为“湖北省优质油菜工程样板示范区”、“全国双低油菜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区”、“国家优质油菜技术工程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黄歇冢——

位于沙洋县后港镇黄歇村,形似一座圆形小山,冢高13米,周围青松挺立。黄歇冢相传是春申君黄歇的墓冢,2002年1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