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五千年前的城市遗址(这七大考古遗址藏着上下五千年)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CC BY-SA 3.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1928年10月13日,河南安阳殷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开启此后近百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不少考古学家提议将这一天设立为“全国考古日”。
去年10月18日,国家文物局宣布“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最终入选名单。在这样一座文明古国能够挤进TOP100的考古遗址们,个个都是“身怀绝技”。今天,LP按照年代梳理了其中7处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好玩好逛的考古遗址,文博迷们快拿上放大镜和小本本,一起出发!
新石器时期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群
在7000年前,一条叫姚江的河流催生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从1973年开始,经过多次发掘,人们至今已在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50余处,其中以姚江两岸最为密集。当时的河姆渡先民已经脱离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他们种植水稻、捕鱼、狩猎、驯养家畜,还开发出了芦苇和麻制品。
©Hxtecai, CC BY-SA 3.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位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由遗址现场保护区和陈列厅两部分组成。遗址现场是复原的考古保护区,会看到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而在重建的河姆渡干栏式房屋上,可以了解中国最早的榫卯技术,一组群雕还原了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陈列厅内通过图文、模型、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河姆渡文化。
©Siyuwj,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同属博物馆管理的田螺山遗址现场馆距河姆渡遗址以北约7公里,是河姆渡文化中地面、地下遗存都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土了干栏式建筑和独木桥等。同样分发掘现场和文物陈列厅两部分,遗址部分仍在发掘中,可以很好地感受考古氛围。
一句话假装河姆渡专家
河姆渡遗址位于北纬29°58’,几乎在北纬30°线上。北纬30°线是一个神秘的地带,金字塔、百慕大群岛、玛雅文明遗址等著名的自然之谜和人类文明之谜都贯穿在这条纬线上。
夏商时期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1929年,农人燕道诚的锄头敲出了玉石碎片,也敲出了人们对三星堆的兴趣。1986年两个祭祀坑出土,确认了它古蜀都邑的地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2020年开始,再次启动考古发掘工作。目前,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的发掘工作都已完成或进入收尾阶段。而这两次跨越近40年的浩大挖掘,也不过只占了整个遗址面积的千分之一。
青铜神树;©Siyuwj,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三星堆因其遗址所在地内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其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掀起滔天巨浪,它们揭开了蜀地远古文明的神秘面纱,将长江流域文明上推至与黄河流域文明相等的五千年,也让“不与秦塞通人烟”的传说成为过去时。
©中国新闻网, CC BY 3.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三星堆博物馆有综合馆和青铜馆两大展馆。前者主要展示三星堆出土的玉器、陶器、石器等,通过文物描绘了古蜀文明的样貌与三星堆的历史脉络;后者则是博物馆精华所在,独特的祭祀文物几乎都在这。今年3月开工建设的新馆预计将于2023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billperry/deposit/图虫创意
若时间有限,就从综合馆第六展厅开始参观,这儿的青铜神树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认为是古代神树“扶桑”的化身,象征古蜀对太阳的崇拜。青铜馆全馆皆精彩,但第一展厅的青铜纵目面具、第四展厅的青铜大立人及第五展厅的金杖是精品中的精品。若对三星堆背景故事有兴趣,记得去三楼看关于挖掘过程与背后“千古谜团”的展示。
©飞过窗口D年轻人/tuchongshequ/图虫创意
一句话假装三星堆专家
汉代四川学者扬雄曾说:“蜀”就是“独”,“独”就是“不与外方同”。甲骨文的“蜀”字确像纵目之形,这与今天三星堆、金沙地区所出土的许多面具有一脉相通之处:凸出支棱的眼睛、诡异古怪的面具、夸张恣意的神态。
两周时期
湖北随州·曾侯墓群
将凤凰作为图腾的楚国,其文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楚人飞扬跋扈的想象力尤其出名。曾国位于随州市一带,是周人所封拱卫南方的诸侯国,文化源流本属北方,随着时间推移深受楚文化影响,从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的纹饰上可见一斑。
©Gary Todd from Xinzheng, China,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虽然编钟如今收藏于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但在曾侯故都随州的这个市级博物馆,仍然收罗了曾国墓葬的一些精品。一楼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和二楼的擂鼓墩二号墓出土文物展能看到陪葬的青铜器、金玉器和漆器等,其中二号墓编钟共36件,因其音色、间律均与曾侯乙编钟相通而被称为“姊妹钟”。
二号墓编钟;©Siyuwj,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菱形勾连云纹铜敦,被称为中国最精美的铜敦之一。不要错过的还有安居羊子山4号墓的出土文物,扉棱提梁铜卣和西周噩矦方彝都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它们的来历和扑朔迷离的古老鄂国有关。
战国菱形勾连云纹铜敦;图片来自随州博物馆官网www.szbwg.net
从随州博物馆出西门按照路标指示,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曾侯乙墓原址,文物早已移到博物馆收藏,原址只剩下阴森森的墓室和文物复制品。除了编钟,曾侯乙编磬、青铜尊盘、鹿角立鹤等一级文物也出土于此。
由晴雨不想长肉提供
一句话假装楚国专家
尚钟之风,于楚为烈。有周一代,因礼乐文明的昌盛,中原各国形成以鼎簋礼器为核心的青铜文化,而南方的楚文化却铸造了大量镈、钟等乐器,反映了当地浓厚的巫风文化。
秦汉时期
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
及南越王墓
在海运成为与世界沟通的高速通路之前,偏安岭南的广东是一处被汪洋大海锁住的边疆。不过这里远非化外之地,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区域,并出现了与中原权力若即若离的南越王国。
©名亮/图虫创意
公元前203年,赵佗趁着中原楚汉之争,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辖今广东、广西)。南越国仅传了5任国君,建国不足百年,于公元前 111年被汉武帝所灭。南越国遗址如今多在广州闹市区。这些遗址可以解答你“广州从何而来”的疑问。
©月色/图虫创意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这里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陵墓。出土时,墓主赵眜一人一棺身穿丝缕玉衣,贴身随葬龙钮“文帝行玺”金印、“赵眜”玉印等9枚印玺,还有大量珍贵的随葬物品,以及包括赵眜4位夫人在内的15位殉葬者。
©慶喜Олег/tuchongshequ/图虫创意
进馆后直接上3楼,先去参观左手边的赵眜墓。这是一座彩绘石室墓,一条墓道通往7间狭小的墓室,每间墙上都有对所葬人物和出土文物的介绍。然后去右侧的出土文物陈列楼详细了解南越国的历史。南越国虽小,文物出土颇丰:“文帝行玺”金印是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枚汉代金印;犀牛角玉杯为国宝级文物。
©Hugo洪/图虫创意
一些农具、乐器等则反映了古代岭南地区的文化、艺术生活。听一下讲解非常有必要,你才会发现这个历史课本上一笔带过的王国也非常有趣。
南越王宫博物馆
上面是南越王的陵墓,这里则是南越国宫殿的遗址,整座博物馆占地规模很大。首先进入南越国宫苑遗址区,这片区域主要由一座大型的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即园林水景)组成。沿着步道一路进去会经过14处考古遗迹点,跟着长长的曲流石渠走到底,可以看到非常完整的出水闸口和排水木暗槽。
©古海岸遗址,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宫苑遗址保存得非常完整,甚至还留有一段与现代园林无异的步石,漫步遗址区,详看指示牌上的解说,你应能大致描摹出一幅2000年前南越王闲庭信步的场景。
南越时期的步石和平桥;©古海岸遗址,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2楼户外露台的花坛下是南越、南汉国宫殿的遗址,旁边还有一片已回填保护的秦代造船场遗址,以及一处秦汉-明清砖瓦陶瓷陈列墙。北端陈列展示厅是关于南越国和南汉国的历史主题,以及遗址挖掘的介绍和文物陈列,值得一看。
一句话假装南越国专家
在广州“三朝古都”的三个篇章中,南汉暴虐,南明短命,唯南越国称得上有贡献。
魏晋隋唐时期
陕西宝鸡·法门寺遗址
在漫长的历史坐标轴上,陕西是中华文明在10世纪前的绝对主角。一件件藏在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更为参观者打开了通达古今的窗口。
©武汉-凝固之眼/图虫创意
公元前3世纪中叶,印度阿育王为弘佛法,将佛祖荼毗后的舍利分送世界各地,其中19 份传入中国。法门寺因得其指骨舍利,而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在四月初八佛诞的那一天,这里也会引来无数信众膜拜祈福。
©用户_5c734aee/图虫创意
法门寺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现在的寺院建筑是近年在遗址上重建的,包括大雄宝殿、钟鼓楼等仿唐建筑,在喧嚣的景区里也算是难得的清静之地。院中真身宝塔是在1981年倒塌的明塔上原地原样重建的。可以走进地宫,透过玻璃一睹唐代地宫的真容,近距离瞻观三枚影骨。
©岳科锋/图虫创意
法门寺博物馆
1987年于唐代地宫出土的2499件珍宝包括40件国宝级文物和148件一级文物,可谓“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东展厅大唐珍宝展出佛教法器和供养器,以及皇家供佛的茶具、食器、服饰和珠宝等世俗物品。
©糖六七/图虫创意
其中珍藏着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除第一重檀香木宝函破损外,其余七重都以金银珠宝造就,工艺精湛;旁边的秘龛五重宝函发掘时已经散架,佛指舍利的真身就曾供放于此。
八重宝函;©bestview/图虫创意
合十舍利塔
宽阔的佛光大道两侧共立着十尊金光闪闪的巨大菩萨塑像,虽称为塔,这却是个标新立异的当代建筑,修建后引起了巨大争议。舍利塔内部宏大空旷,流光溢彩。正厅供奉着7米高的鎏金佛像,观瞻日时,佛指骨舍利会从佛像前的莲花台中升起,但你只能在数米之外眺望。
©武汉-凝固之眼/图虫创意
一句话假装法门寺专家
1939年,爱国志士朱子桥主持了法门寺自晚明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其间曾发现地宫,但时值抗日战争,朱先生与知情人士共守秘密护卫国宝。
唐辽宋金元时期
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
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
遵义成为国人知晓率居高的城市大多因为“遵义会议”,但让这片土地自豪的还有一段“播州土司”历史。唐贞观年间,播州杨氏土司政权,以捍卫故土、为朝廷屡屡戍边御敌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势力名震朝野,它对播州的统治历经唐宋元明四大王朝,世袭七百余年,直到明朝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收回对该地区的统治权。
新王宫遗址;©Alphaarea,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随着海龙屯于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播州杨氏土司世袭统治七百年的功过兴衰有了依附和见证。这座位于桀骜孤峰之上,被《明史》称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的堡垒,是杨氏土司经营遵义700多年的杰作。可惜它坚固的城墙还是未能抵挡住明朝军队的猛烈攻击,最终成为一片废墟。直到1999年被重新发现后,遗址才逐渐被发掘、修复和保护起来。
36步天梯;©LUOXINGHAN2015/图虫创意
作为进入海龙屯的咽喉要地,东部军事区关卡重重,地势十分险要,也是最难攀爬的一段。前往飞龙关的三十六步俗称“天梯”,每级高0.5~0.8 米,攀爬时必须手脚并用。朝天关和飞凤关都离飞龙关不远,你可以选择一个制高点,拍出三关巍峨并立的照片。
朝天关;©Alphaarea,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由多道城墙和关隘拱卫的新王宫遗址是中部主体区最主要的遗存。这里曾是播州土司集行政办公、军事指挥和休闲生活于一体的衙署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是平播战争结束后,为超度战死者亡灵而修建的海潮寺,寺庙几经破坏与修复,现存建筑是1929年重修的。
海潮寺;©Alphaarea,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西部瓮城区面积很小,高大的城墙庇护着以万安关为首的三道雄关。当年,经历114 天的殊死抵抗后,这座象征“土司政权”的军事城堡最终从万安关被攻破。
一句话假装海龙屯专家
在距离遵义市区东南12公里的坪桥村,当地人习惯说自己村里有皇坟。历史上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遵义真有皇坟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这座坟墓是南宋播州第十三代土司杨粲及其妻子的合葬墓,因其统治遵义的几十年是杨氏家族最繁盛的时期,因此被当地人敬为“皇帝”。
明清时期
北京·明定陵
定陵属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明十三陵,是中国唯一被官方开掘的帝陵。这里是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陵墓。60多年前那次震惊世界也颇有争议的考古发掘打开了神秘的地宫,万历皇帝、皇后的棺椁,以及随葬的无数奇珍异宝一下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Gary Todd from Xinzheng, China,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定陵为明帝陵规制的前方后圆三进式格局。你的参观路线大体上也是顺时针一周。你可以沿宽阔的甬道穿过外城,抵达地宫所在的圆形“宝城”,左右两侧的展览室不容错过,这里陈列着定陵出土的金冠凤冠、金银玉器、绫罗锦缎等珍贵文物,遗憾的是由于当年保护措施不足,大多数纺织品出土后迅速碳化,在这里看到的龙袍衮服基本都是复制品。
©超级走动的蚂蚁小哥/tuchongshequ_normal/图虫创意
接下来就要进入地宫了,蜿蜒的楼梯来来回回,直抵27米的地下。地宫仿皇宫内廷 “九重法宫”格局建造,顶部为高大的拱券结构,天花板和四壁皆覆有青白石,其工程精细度不亚于任何现代建筑。经过只有一口金井和棺床的左配殿,便是放置棺椁的后殿了。“文革”期间,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连同3口金丝楠木棺材一起被红卫兵捣毁,如今看到的红漆棺材均为仿品。
地宫入口;©Gary Todd from Xinzheng, China,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行至前殿出口处,别忘了看看金刚墙后两扇整石制成的汉白玉墓门,这里才是定陵地宫名副其实的入口。
一句话假装定陵专家
1957年进行考古挖掘时,第一个进入地宫的不是考古工作者,而是用来试探毒气机关的大公鸡。
感谢罗维对本文的帮助。
你对考古着迷吗?
你打卡过哪些考古遗址呢?
留言和大家分享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