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2)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3)

俄乌冲突还在继续。

没人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是战争在死人,死了很多人,死的都是老百姓。

我是坚定反战的,

但我不是军事家,也不是政治家,作为文化电影号,我们只聊文化与电影。

俄罗斯的历史和思想像是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观察当代俄罗斯的一个独特视角。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部电影,你能在这篇文章里了解俄罗斯为何如此从早在帝俄时期开始,就一直对外保持着强硬态度,走到今天,并不全是被逼的。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4)

为了更容易让大家理解,我选择一部电影为切入点。1964年,著名的苏联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拍了部电影《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

坦率来说,帕导的故事讲得很糟糕。

故事支离破碎,

不像一部完整的叙事电影,不过虽然没有完整的叙事,帕导的画面拍得很美,

这种美可不是郭敬明《小时代》MV那种美,帕导的美,每一帧都仿佛油画。每一个画面都有着深层次的隐喻:民族到底该走向何处?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5)

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放映没多久被禁了,导演本人也因为这部电影遭到了无尽的苦难,当然也收获了赞誉,被禁的原因不复杂。

这部《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的电影风格不像是苏俄时期的电影,而更像帝俄主义风格

苏俄是反帝俄的。

因此这部电影注定不会被过审,这里的帝俄,不是我们通俗理解的帝国主义,它不全是贬义,它是俄罗斯的一种道路选择。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6)

俄罗斯地广人稀,野性,爱自由,

大多数普通人挣扎在自然的兽性之中,却永远向往着宗教的精神救赎。

在科学消除众神前,人们活着是需要信仰的。

基督教义在俄罗斯的传播,弥赛亚精神与末日论成为俄罗斯人的思想底色。“弥赛亚精神”并不难理解,在基督教义中“弥赛亚”是世界的拯救者,在世界末日的时候,

弥赛亚会再次降临人世间,

对所有的人类进行再次审判。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7)

这两千多年来,基督教徒都在等待着弥赛亚的降临,来洗涤世界的苦难与不正义。而俄罗斯的东正教,又特别强调弥赛亚精神与末日论。

俄罗斯上下阶层,从贵族,知识分子,再到老百姓,都对苦难,献身十分着迷。

但值得注意的是,“弥赛亚精神”是有两面性:它的教义救赎跟帝国主义存在一体

什么意思?无论是中世纪俄罗斯,还是帝国时代的俄罗斯,他们都认为弥赛亚的王国能不能在此岸实现,于是最高掌权者的强权统治,恰恰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8)

这种矛盾,近代中国人感受很深。

当年,西方进入近代中国的时候,一方面宣称要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但一方面又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服务,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依旧奉行弥赛亚精神,

他们认为自己是“神选民族”,俄罗斯当然也有这种优越。尤其在帝俄时期,伊凡雷帝在位期间,下令编纂了《编年文汇选编》书中,俄国被描述为世界的中心,俄罗斯人作为“上帝的选民” 有责任在世界的中心——

莫斯科建立“人类天国”,并使其成为保护世界不受邪恶势力践踏的坚强堡垒。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9)

这跟西方的基督不同,西方是以“教皇”为中心,而在俄罗斯,沙皇拥有无限的权力。在东正教的“弥赛亚主义”和沙俄专制的制度下,沙皇“合法”地成为了在人间的“神”。

他不仅要管理和保护整个国家,还要拯救俄罗斯人的灵魂。俄罗斯人对沙皇的崇拜,

随着俄国国力的增强而不断上升,宗教使命也跟国家力量和国家伟大联系到了一起。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0)

跟西方的那套“救世理论”不同,

西欧的救世理论里面的“人道主义”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俄罗斯思想家始终对人性堕落或拔高保持极大的警惕,甚至带有反人道主义和自我否定的倾向。

原因在于,俄罗斯思想的人性辩证法,是解放压迫和争取强权的,俄罗斯要的是拯救世界。

所以他们甘心也乐于接受强势人物的支配并对他们寄予厚望,即便是近代那些进步的俄国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没有摆脱对“好沙皇”的幻想。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1)

但苏俄的建立打破了这一切。

苏俄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的宣传者,当权者也对东正教进行了打压。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中国人未必看得明白,只觉得电影画面好看,美学好,但苏联人却门清,他们知道这部电影里面有什么——“弥赛亚精神”。

电影里到处都充满了自然与宗教的基调,处处打了苏联意识形态脸:个性对抗集体,命运对抗挣扎,普世宗教对抗二元,浪漫现实主义攻破社会现实主义,神论对抗无神论...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2)

在无法直白地表达自我对于此世界的绝望和无可奈何的时候,以自由的彼世界的宗教想象和宗教仪典,来婉转地传达对苏联的批判。

虽然电影剪辑得很烂,没有完整的故事,但禁掉这部电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过,帕拉杰诺夫也很刚。《苏联大百科字典》的编委曾写信让他介绍自己,他在回信中写道:“我,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亚美尼亚人,生于第比利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同性恋者,顽固不化的反苏者。”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3)

1973年,苏联当局以“强奸罪及传播淫秽物品”罪名判决帕拉杰诺夫到西伯利亚服五年苦役。苏联最著名的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给乌克兰的委员会写信:

过去的十年,谢 尔盖 · 帕拉杰诺夫只拍摄过两部电影:《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和《石榴的颜色》。它们先是影响了乌克兰,然后波及苏联全国,最后影响了全世界。

在艺术领域,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替代帕拉杰诺 夫。他有罪——因他的独一无二而有罪。而我们也有罪,因我们没有每日念及他、没有发现一个大师之重要而有罪。

即便如此,帕拉杰诺夫还是在监狱里度过了4年,4年被放出来后,他还是被禁止拍电影。

直到1984年,格鲁吉亚知识分子的请求下,他终于有了拍电影的权力,他最后一部《石榴的颜色》拍摄6年后,就因癌症去世了。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4)

虽然帕拉杰诺夫总说自己是叛逆的,但实际上他的电影意识也受到了“弥赛亚精神的影响。

而苏联虽然极力打压“东正教”和弥赛亚主义”,但事实上,此时的“弥赛亚意识”已经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想体系,并且在苏联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苏联思想学家别尔嘉耶夫也意识到了苏俄对“弥赛亚意识”的传承和发展,

在别尔嘉耶夫看来,“第三国际的建立”跟俄罗斯人的“第三罗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别尔嘉耶夫看来,苏联人们对斯大林的崇拜也正是“弥赛亚意识”的表现反映如果别尔嘉耶夫能活到现在,他对如今的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普京的评价也亦会如此。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5)

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思潮上也经历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什么是俄罗斯,是一个种族概念,还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东方还是西方,又或者是二者之间。

俄罗斯的边界在哪里?

此时的俄罗斯民族迫切需要一个有能带来希望的“救世主”带领他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普京的出现满足了俄罗斯人们对于威权缺失带来的不适感,事实上,普京执掌政权20多年来,

人们对于他的包容和赞扬,是因为人们需要一个这样的“普京”来弥补俄罗斯人们空缺的权威。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6)

西方总是说,俄罗斯人权问题和权力问题,

但实际上,正如别尔嘉耶夫断言:

极权主义是古老的俄国的传统”

“极权主义始终融化在俄国的血液中”

但这种权力问题,是俄罗斯人民自己的选择,

今天的“超级总统制”也是俄罗斯人血液中流淌着“弥赛亚意识”的具象表现。只是如今的“弥赛亚意识”跟过去宗教意识里面的“拯救天下的人类之国第三罗马帝国”变得世俗化。

从过去对“神选之民”的认同,转变成了对俄罗斯的全面复兴期盼和对外政策的不妥协。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7)

如今的俄罗斯让他们“对于拯救世界”的使命不会改变。深藏于民族的“弥赛亚意识”和由此形成的“大国心态”使俄罗斯人认为,他们在世界体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是一个承担着伟大历史使命的大国。

你可以说它某些时刻些激进,但事实上人们也需要这种一些希望的动力,在俄联成立后,国家利益成为了俄罗斯对外的首要考虑。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8)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

俄罗斯一直在努力追求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

这是最高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的主旋律。

当然,这些只是俄罗斯强硬上面的文化上面的简化分析,实际上文化与地理,历史,传统,国家实力等其他因素都相互交织在一起,

影响着俄罗斯外交,

同时经常互为因果,彼此强化。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19)

俄罗斯也有无奈之举(俄罗斯的强硬不全是被逼的)(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