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专题纪录片我身边的榜样(纪录片呈现一派融融暖意)

【影视锐评】作者:韩飞蔡爽(韩飞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蔡爽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观看专题纪录片我身边的榜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观看专题纪录片我身边的榜样(纪录片呈现一派融融暖意)

观看专题纪录片我身边的榜样

【影视锐评】

作者:韩飞蔡爽(韩飞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蔡爽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生)

“温暖”成为近几年观众在评价纪录片作品时使用的高频词。随着温暖现实主义成为创作潮流,越来越多立足建设性,展呈真善美,期望为国家、社会和公众带来积极影响的纪录片获得各界好评,使纪录片业呈现一派暖意融融的景象。

《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等,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正向解读,将普通人对梦想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娓娓道来。《一级响应》《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等抗疫题材纪录片在展现疫情给社会和生活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还收录了一些疫情期间温暖人心的故事和细节,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反映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些广受好评的现实题材影像不回避现实困境,没有表现温室中的“盆景现实”,也未曾刻意渲染苦难,营造人生绝境,而是立足于过程性叙事,交代因果,维护故事的完整性,在叙事上自然流露“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传递正能量。

人是现实题材纪录片永恒的主题。近年来,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创作者用镜头聚焦烟火人间,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经历,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人生一串》《小城夜食记》以美食为媒,呈现当下中国人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四个春天》《我只认识你》在散文诗般的生活叙述中表现亲情、爱情的真挚美好,诠释普通人对生活无尽的爱意;《书店,遇见你》《纪实72小时》则怀揣客观的温柔,通过在书店、茶馆、马路邂逅的方式,走进陌生人的生活中,审视他们积极对待命运挑战的状态。现实题材纪录片对弱势、边缘群体也给予了平等的关注,消解人们的刻板印象,弥合社会认知偏见。例如《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我不是笨小孩》等,关注抑郁症人群、阅读障碍儿童等,通过多元的视角和观点,为观众打开了解特定群体的通道,促进社会群体间的沟通和理解。这些站在人民立场、饱含人文关怀的尝试,为纪录片创作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纪录片创作应对社会发挥建设性价值,用温暖的纪实影像让观众获得关于真的触动、善的感染、美的熏陶、智的启迪。近几年,职业类纪录片迅速崛起,《中国医生》《守护解放西》《是这样的,法官》等作品以温暖写实的笔触,将医生、警察、消防员、城管、法官、律师等从业者的工作、生活点滴记录下来,对观众进行了职业普及教育。这些职业社会性、公共性特征明显,他们的工作空间也是戏剧性、矛盾性集中的场域。作品由职业空间延展出社会空间,讲述其中蕴藏着的滚烫动人的真实故事,温暖真挚。

纪录片的温暖表达,还体现在记录时代进程,反映国家发展变革,并从现实影像深处洞见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方面。中华民族精神是植根于现实,立足于时代发展,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所以,近来很多现实题材聚焦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典型样本,启发人们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和体悟。《柴米油盐之上》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描摹时代大潮下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展现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勇敢;《我们这五年》《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的征程》等作品,以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党和国家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由头,表现中国人乐在其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这些纪录片作品用冷静而理性的视听表达,勾连起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血脉联系,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核心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文化一直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与“尚和合,求大同”的哲学智慧。中国文艺也喜欢塑造正面形象和团圆结局,进行价值引导。而中国纪录片的温暖表达,正好契合了市场需求、价值导向和现实观照三者的诉求,可谓当前纪录片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有效创作路径。接下来,创作者理应再接再厉,记录广阔而火热的现实图景,让人民了解更丰富的时代面貌,感受更温暖的社会氛围,体验更多元的人生选择。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1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