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楼认清价值(红楼札记两个阶层的对话)

话说第六回要入冬时节,刘姥姥来贾府求助,得到二十两银子的资助,且不知她拿这银子作何营生。在又一个桂花飘香的时节,刘姥姥和外孙板儿第二次来到了荣府。贾母款待了这祖孙几天,两个极端的阶级,有了一次对话的机会。

第1章

这日,史湘云宴请贾母等在大观园里吃螃蟹、赏桂花。平儿从园中回家来时,发现上次来过的刘姥姥来了,带来了乡下自己种的瓜果蔬菜。

刘姥姥是憨厚的乡下人,受过人家的恩惠,便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报。乐于助人、知恩报恩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一个民族和谐相处的根基。不论富贵贫贱,各有各的方式,也不必要说回报的大小问题,尽心尽力就是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数学题。如果说物质的价值,刘姥姥送来的这些东西根本不值什么,当时贾家给的二十两,是什么概念呢?书里有记载。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

可见,二十两银子对于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只不过是太太小姐们一个下午茶的点心费,但对于一家五口的乡下人,可以过一年了。这个概念其实跟我们今天也差不多,据不少富人晒出来的消费单子,他们的一顿饭钱,相当于我们平常老百姓家庭一年的开销。这对于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的,倒是一个不错的资料。当年凤姐说给的不多,莫要嫌少,只不过是客套话。凤姐作为一个大家世族的管家,也知道这二十两银子对于乡下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刘姥姥当年听到给她二十两时,可是喜的心都直发痒呢。

凤姐看刘姥姥大老远地扛了那么些东西来,心生怜悯,因天色已晚,留她住一宿。贾母听说了刘姥姥,便要见一见。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姐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我正想个地里现摘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倒想鱼肉吃呢,只是吃不起。

这是两个阶级的对比。富贵人家大鱼大肉吃腻了,想吃地里现摘的瓜果蔬菜;乡下人则想吃大鱼大肉,但是吃不起。

富贵人家其实也很可怜,虽然物质丰富,但很多都已经失去了食物原有的自然风味。贾家的菜谱上一道茄鲞就是一个例子。贾母要凤姐夹些茄鲞给刘姥姥吃,你们乡下人天天吃茄子,尝尝我们的茄子弄得可口不可口。刘姥姥尝了半天,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茄子,问是怎么做出来的。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鑯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色腐干,各色干果子,切成钉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得到和失去是一对孪生姐妹。书里虽是记录菜谱,但我觉得不光是说菜,也是讨论生活的味道。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条件,并没有让我们的幸福感有所增强,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人们生活得更加紧张,忙忙碌碌,就像机器一样。我们老早就知道,死亡是我们的终点,每个人出生和死亡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过程。那为什么我们不好好地享受这个过程,而偏偏要过得那么累呢?

我们为了生活而工作,可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的时间,就是赚钱,这个生活有何意义?无论是谁,一个人维持生命的无外乎就是一日三餐,有何必要消耗大量的地球资源,破坏地球环境,而过所谓的富裕生活吗?可见,西方工业和商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只是物质的享受和身体感官的快乐。在精神层面,西方文明是毫无办法的。生活在西方文明下的现代人,就好像站在百米赛跑的跑道上,拼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冲向死亡终点。人类的枷锁是自己戴上去的。

前几天看到“随水”的文章,看起来真是鼻子发酸。从2020年始因疫情困在印度,2022年初回到上海,他的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了,哪怕是在印度“集中营”,失去自由的那段日子,也比现在好太多。同样是面临疫情,面临静默,但可以说是两个极端。这真让人大吃一惊。

他在南印度泰米尔纳邦的一个城市,一家三口租住了两居室的房子,包括房租每月的花销不到四千元人民币,生活质量绝对是国内的中产及以上水平,可以实现牛肉自由、海鲜自由,等等。从他的文字里看得出,虽然疫情静默,他在印度的生活是很富足惬意的。

可是,回到上海后,上海的高消费,一下子把这个家庭逼到了困境。妻子是外国人,没有工作签证,没有办法在中国找工作,而且学的还是新闻专业,即使有工作签证,这个专业也难在中国找到对口或者好一些的工作岗位。退休的父母、九十高龄的姥姥、妻儿,妻子又正在怀二胎,家庭经济全靠他一个人。而他的工作原本是做国际旅行的,因为静默管理,完全断了收入,只能卖字维持生活。先进和落后,真不知道如何定义。

第2章

刘姥姥在贾府住了两三天,经历了一些富贵人家的生活,也算是见过世面了。刘姥姥也将乡下的奇闻异事讲给他们听,老太太,连同太太小姐们听得越发有趣。

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末意智”。刘姥姥虽是乡下人,但生来有些知识,况已经是七十五岁的年纪,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她足以应付贾家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眷们。

刘姥姥把村中所见所闻都说与他们听。他们何曾听过这样的话,自觉比那说书的还好听。见众人爱听,刘姥姥没话了也编出话来讲,竟然无意中又合了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思,就连王夫人也不禁听住了。刘姥姥虽然没有知识,但她有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不同的,六祖慧能大师,不识字,但一听人诵《金刚经》,他就开悟了。这个悟就是需要智慧。西方文明教给人类的,只是知识,而不是开智慧。

因前日史湘云请贾母等吃螃蟹,故贾母今日在大观园还席,顺带着刘姥姥也在大观园中大开眼界。用餐时,贾母的生活助理鸳鸯和凤姐商议,有意拿刘姥姥当“蔑片相公”取笑以逗乐。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鸳鸯特意嘱咐刘姥姥时,老刘心里是明镜一般,知道不过是让她作小丑表演,哪里是贾家的规矩!刘姥姥的聪明,看破不说破,似说不是说,卖力地配合她们表演。因为她知道,他们内心并无恶意,只是为了逗老太太笑一笑。没有恶意的玩笑,刘姥姥是心胸开阔的。

清高和贫穷是一对儿,如影随形。你要清高,就必须受穷,不想受穷,就抛弃清高。刘姥姥舍去了清高,她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她也很会说话,好像是要,又好像不是要,让主人主动地给她一点,即使不给,也没有丢面子。如果明着开口向人要,这就比较难看了。每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智慧。

贾母对这个乡下贫苦婆子是没有另眼相看的。这是一个家族富贵了几代以后,慢慢培养起来的贵气。比如吃过饭后,一行人来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妙玉捧了一杯茶奉与贾母,贾母吃了半盏,顺手就递给了刘姥姥,让她也尝尝。这个动作非常的自然。

暴发户是物质的,对穷人多半是瞧不起的成分占得多;而贵族多数体现的是精神上的贵气,对穷困人家,反而会比较宽容。一个突然发家的家族,必定要经过两三代人的富贵,子弟们读书,明事理,然后才渐渐地褪去了暴发户的粗俗,真正显现出贵族的气质,没有狗眼看人低的“假贵族范”,就是虽身处富贵或高位,但仍然心怀慈悲。这在暴发户身上是看不到的。我想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是有这个体验的。近来无意中翻看了《外来媳妇本地儿郎》第一部的一些片断,里面的人情关系,就是当时社会的现状。

吃喝玩乐是贵族家眷们的日常功课。满清初期,两个阶层的文化娱乐又有什么区别呢?从书中的描述,都差不离儿。比如这次带刘姥姥玩的牙牌酒令,刘姥姥也能容进圈去玩。庄家人闲了,也玩这个,只是乡下人的用语没有贵族文雅。如果两个阶层的娱乐,完全风牛马不相及,这可就要注意了。完全缺少了互相对话的基础,距离社会的混乱,也就不远了。

第3章

阶层之间需要对话,历史一再的证明,每次社会出现更换王朝之前,都是阶层发生了严重的固化,时间久了,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了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结果。刘姥姥和贾家的互动,折射到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必须的阶级对话。

刘姥姥回家之前,平儿给她看让她带回家的东西。刘姥姥见堆了半炕的东西,心里怪不好意思的。

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要把你们晒的那灰条菜干子和豇豆、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枉费心。刘姥姥千恩万谢的答应了。

这里,平儿的回应,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我们有一部分人,总喜欢说别人是白眼狼,自己帮助了他,不但不感谢,还如何如何。比如之前看新闻,有些人资助了贫困学生,然后说这些学生都是白眼狼。我觉得这是他不懂得如何做善事,也不懂得被帮的人的心理。什么样的人需要接受人家的帮呢?弱势的一方,最起码在他接受资助时,他是弱势的。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难免会有一些诸如自卑、自尊心受伤之类的心理作崇,受人资助,总是欠了人家的人情的,什么债都好还,人情债不好还。

刘姥姥此刻的心里,我想也是有这个意思的。平儿告诉他,不要把我们当外人。而且还向她要一些东西,要的都是刘姥姥拿得出来的东西。这就照顾了弱势那一方,我给你东西,我也向你要东西了。况且平儿说的也是实话,刘姥姥给得起的这些,也正是贾家上上下下喜欢的东西。

我不否认社会是存在有白眼狼那样的人,但大部分他们口中的“白眼狼”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我们帮了人家,如果心存要别人记住,要报恩,这不是在帮忙,而是生意。

其次,不同的阶层之间能否平等对话,是社会是否成熟的表现之一。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的矛盾,不是因为大家都穷,或者都富,而是两极分化。我们从人类的历史来看,无论世界的哪个角落,社会的混乱,政权的更迭,都是因为两极分化过于严重,而无法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老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上层阶段在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的前提下,会尽可能地照顾下层阶级,不会让他们因生活不下去,而起来反抗。

从随水的文章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了解到印度社会,穷人为什么能活下去,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其中之一就是活着的成本很低。在印度,维持生命的成本很低;真正的高消费,则是各种享受类的项目。在我们家里,某宝、某多的存在,也大大地缓解了我们的社会矛盾。

人以群分,人都是在适合自己的圈子里转悠,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自我封闭,犹如一谭死水。因此,需要不同的圈子适当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彼此尊重,相互需要。

品读红楼认清价值(红楼札记两个阶层的对话)(1)

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