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根源和原因(认知觉醒读书笔记1)
《认知觉醒》这本书算是我读过的个人成长类很不错的一本书了。初中的时候看过太多心灵鸡汤,以至于后面看过很多成功学一类的书都觉得索然无味,没有干货。
这本书参考书目30多本,但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和罗列,作者通过自己的“精加工”将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使其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作者的一本读书笔记,读书能读到这种境界,将自己所学分享给别人也是非常的厉害了。
真的很少看到这种非常实用,而且干货满满的书了,至少解答了我自己很多的疑问,也将我这么多年看过的书串联了起来。这种感觉很神奇,就像是你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两人相谈甚欢,结果发现你们居然是高中校友。
为了写好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甚至前前后后差不多读了三遍。这是除《三体》之外,第二本我看了三遍的书。
这个读书笔记在2020年就想分享了,因为一直害怕自己整理不好,所以一直拖到2022年了。期间因为忘记书的内容又看了几次,这大概也是看了三遍的原因吧。
希望在暑假之前,能完成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一是给大家分享一些干货,二是倒逼自己输出这些知识,然后强化自己的记忆,这才算是没白读这本书吧。
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和焦虑相关。
焦虑的几种形式
1. 行程太满太难
日程安排得太满,自己完成不了的时候就会觉得焦虑。
2. 错误对标
自己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质疑自己的能力不行,让人觉得一切都来不及了。
3. 环境焦虑
因工作、家庭,被迫做自己不想做却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低效和无力让人抓狂。
4.难度焦虑
有些书就是很难读,有些文章就是很难写,有些知识就是很难懂,有些技能就是很难学……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与之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焦虑的根源
-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
- 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应对方法:
-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这些说辞就像是正确的废话,道理谁不懂呢?
关键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没有耐心的表现:
- 总是从最简单、最舒适的部分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沉迷于娱乐信息、醉心于周边琐事,就是无力去做重要的事情;
- 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但今后可能再也不会点开;
- 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
- 刚有了一点点改变,甚至在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将要开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很快就会消沉放弃;
- 看到自己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
- 总之,他们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
怎样拥有耐心?
1.学会延迟满足
如工作学习的时候想玩手机,立马远离手机,任务结束的时候再玩。
这种“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就像我们考完一门试后,和朋友出去吃吃喝喝、逛街,远比平常干这些事情要快乐。
而“先娱乐”虽然刚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空虚、焦虑。
2.给困难找高大上的“借口”欺骗自己
面对困难,我们应该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从而可以“欺骗”自己,让自己坚持下去(用理性战胜感性)。
例如阅读:我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不是逼自己学习,而是读这些书能提升自我认知、扩大自己的眼界、有利于个人成长,所以我才要去读书。
例如运动:我不是为了减肥,我是为了锻炼身体,有益身心健康,从而主动坚持锻炼。
从心里改变自己做某事的看法,要看见自己要做的事情背后的好处和意义,才会一直坚持。
3.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的天性是知难而退,如果能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提升耐心。
a.复利曲线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因此,在面临困难时,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b.舒适区边缘——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
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在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
c. 成长权重对比
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学习量最容易看到,被满足,比如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怀疑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例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d.平台期
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只要在学,就一定有进步),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存在一段时间,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收获)。
当知道这些规律之后,更容易在长期遭遇挫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因此,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作者提到的另一种最高级的拥有耐心的方法是:让“有耐心”成为一种习惯,不需要强制自己即可动手去做,并乐在其中的习惯。这个习惯可以让挑战困难成为一种乐趣,试想自己如果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怎么会觉得厌倦呢?
本篇读书笔记对应原书第一章内容:《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第一篇读书笔记就分享到这里啦,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可以在下方点个赞或者留言与我讨论哦,期待下一篇早日推送出来
另外,《认知觉醒》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上即可免费阅读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