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杀苏州城(李鸿章攻破苏州后)
赵小昭 时拾史事 今天 手机阅读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罪案史录/周二更新/赵小昭(撰文)|
1863年,苏州的太平军守军向李鸿章的淮军投降,但开门献城投降迎来的却是一场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苏州杀降事件”。
信仰儒家传统的李鸿章,为何要行“杀降”背信弃义、残暴不仁之举?他专为此事上奏朝廷的专折能否采信?英国“常胜军”将领戈登为何持枪追杀李鸿章?清廷又是如何平息此事件带来的国家信誉危机?
本期【罪案史录】从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谈起。
一,慕王血战守苏州
公元1863年2月,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和英国人戈登带领的“常胜军”联手攻打苏州,那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营”,江南太平军的主力所在。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张秀平、毛元佑、黄朴民主编,2004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当年太平天国保卫苏州城防的描述是这样的:
“苏州城四面环水,太平军凭河修筑长墙,墙内又筑石垒、土营数十座,南自盘门,北至娄门,联络一气。城内穴地为屋,上面覆板堆土,以御炮击。由于太平军设防相当坚固严密,因此,程学启、戈登率部围攻两月,进展甚微。”
▲苏州城墙边,太平军修建的连成一线的石垒碉堡/图片来源见水印
▲太平军把防卫工事从城墙边修到桥上/图片来源见水印
苏州守城的主帅是李秀成的爱将——慕王谭绍光。太平军在他的领导下打退了清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淮军与常胜军伤亡惨重。
1863年7月,江苏巡抚李鸿章派出原太平军降将程学启为先锋,配合戈登“常胜军”围攻苏州,但屡屡被谭绍光击败。
11月27日凌晨1时,戈登率领的洋枪队头缠白毛巾(便于夜间分辨敌我),向向苏州北门的娄门栅寨开进,打算夜袭苏州。当他们靠近栅寨的时候,太平军突然开火,向敌军发射葡萄弹(一种土炮炮弹)。
洋枪队架起二十多门大炮猛轰反击,时间前后长达三个小时。但是炮弹纷纷落入太平军的防御工事内。
身披战袍的慕王谭绍光身先士卒,指挥太平军从暗处杀出。在他的鼓舞下,太平军士气大增,一些士兵跳出战壕,用大刀和洋枪队展开近距离肉搏.......
这次夜战,尽管太平军伤亡众多,洋枪队跟是损失惨重:士兵和军官伤亡约200人,3名大尉和1名中尉均阵亡,柯克汉姆少校头部重伤。
▲太平天国士兵战斗情形。1850年代外媒绘制
▲洋枪队与太平军战斗情形。1850年代外媒绘制
后来,戈登调整作战方案,采取佯攻栅寨左翼的办法,把太平军的精锐部队吸引过去,洋枪队主力趁机泅水过河,攻占了栅寨。
太平军无奈只得退守娄门城楼。尽管城内粮草弹药不多,且外无援军,但谭绍光仍坚持死守,誓与苏城共存亡,战局一时间陷入了胶着状态。
二,投降的技巧
正如《红楼梦》里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守城的太平军将领,除了慕王谭绍光,还有“四王”:纳王郜云官(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以及“四天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四王”和“四天将”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阊、胥、盘、齐)四个城门。
眼见大势已去,一向与慕王不合的纳王郜永宽、汪安钧等便密谋投降,“密介副将郑国魁,为请于鸿章,乞反正,许之”。他们通过淮军营官郑国魁,搭上了淮军主帅程学启,“递禀乞降”。
▲从左至右:程学启、刘典、韩进春, 1862年于上海/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投降,讲究的是经验和技巧。选择找程学启,因为他在“投降”方面经验丰富,堪称典范。
程学启原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署,守安庆,后降清。加入清军后,程先是在曾国荃麾下,虽履历战功,但却因“降将”这一不光彩历史和不是湖南人,在湘军中受到排挤。淮军成立后,他转投李鸿章,如鱼得水,短短几年官至总兵。
双方都相信洋人最讲信用,遂由戈登居间做保,定下了“投降计划”:
1、献城;
2、“生擒忠逆或斩慕逆首级来献”。“慕逆”指的就是慕王谭绍光。
▲慕王谭绍光(徐洪浩饰),图自 cctv历史剧《太平天国》
12月3日,纳王派人转告清军将领程启学:太平军除了慕王,其他诸王已同意投降。他本人不求军职,只希望携带自己的财物回乡。但其他人要求得到军职。
12月4日早晨,原计划是纳王骗谭绍光上城楼上,推他下城,让清军俘虏。但此计因慕王不在未成。
当天下午2时,太平军诸王进行祈祷后,穿上朝服、戴上朝冠,去慕王府参加军事会议。会上,谭绍光要求大家同仇敌忾坚守苏城。诸王便说守城太困难,指责慕王不顾将士死活...
争论越来越激烈,康王汪钧安突然从身上抽出匕首,谭绍光倒在血泊中。这个十七岁就参军的太平军一代名将,清军围城、洋人炮火都未能让他屈服,却被“自己人”割下了头颅。
▲图/电影《投名状》
第二天,郜永宽来到清军营中,将慕王首级献给程启学。“验视无讹”后,清军进入苏州城,谭绍光旧部1000余人被全部剿灭,慕王府被太平军的一些将士和清军趁机洗劫。
英商奥斯威尔德(Richard Oswald)创办的英文报刊《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的副主笔,他在游览苏州时,曾去过慕王府的废墟,他在日记中写道:
“在这么许多叛徒之间,绍(指谭绍光)终对自己的事业抱着耿耿忠心。”
当晚,投降的太平军士兵全被剃发。至此,投降(看似)圆满结束。
三,李鸿章“杀降”
▲佩戴双龙宝星勋章的李鸿章
昭曰:投降不读《水浒传》,献尽城池也枉然。假如苏州“八降王”读过《水浒传》,就知道投降的宋江们接下来的命运有多悲惨。
10月26日,郜永宽等“八降王”来到清军营,喜迎朝廷“招安”。李鸿章命人捧出八件官服,当场封他们为总兵副将,并设宴款待。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快,又到时间说拜拜。”酒酣耳热,“八降王”沉浸在升官发财的喜悦之中。这时,程学启突然率精兵百名冲入帐中,八位降将当场毙命;另一边,毫无戒备、手无寸铁的数万太平军降军,遭到全副武装的淮军屠杀,具体多少人数已难考证,一般认为两万多(也有说二十万)。
▼
“战须移死地,军讳杀降兵。”(《塞下曲》唐.姚合)
中国向来有“杀降不祥”之说,如同诅咒般笼罩在历史的天空中,是古今中外两军对垒信奉的第一戒律。
杀降为何“不祥”?
1.两军胜负已定,对已经缴械投降的敌军再行杀戮,违背天理和人心;2.从战略角度来看,杀降是不明智的,只能加剧敌方的怨恨恐惧,不利于分化瓦解对手;3.从治国理念上说,杀降是相当愚蠢的短视行为,因为战争的目的是征服而不是杀戮。
所以,违背这条戒律“杀降”的将领,往往都会招来“不祥”的后果,难得善终。
秦国名将白起,号称“人屠”,因在长平之战后坑杀40万赵国降卒,至今仍被很多人所垢病,最终被秦王赐死;
“西楚霸王”项羽坑杀秦军降卒20万人,失去了秦国人心,断绝了项羽入关以后在关中立足的可能;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日本史学界普遍认为“李广难封”是因为李广杀死已投降的羌人800余人,所以百战不得封侯,死于刀笔吏之手;
北宋帝王多次颁布禁止杀降的诏令,并对杀降的将士予以惩处;
毛泽东在读《魏书·刘表传》时,就裴注中所载刘表“杀降”之事批曰:“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表明了他对曹操“不杀降”的肯定......
一生以儒学思想教育他人的李鸿章,当然是知道“杀降不详”这一道德文化古训的。然鹅,中国文化就是这么博大精深,除了“杀降不详”,还有“顾全大局”。在私信中,李鸿章这样解释:“此事虽太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
▲油画《金田起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
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历时14年,先后攻克过600余座城市,极大地动摇了满清的统治。
依照雷锋同志所说“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般残酷无情”,将太平军赶尽杀绝,只是手段稍微过分了点,无伤大雅。所以清廷认为李鸿章“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
号称“理学家”的曾国藩也称赞道:“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殊为眼明手辣”。
杀降带来的后果,最明显的就是断了太平军中,如陈坤书、黄子隆等原本有“叛变企图”的人投降的念头,“欲保常州以为金陵犄角,奈事不成,只有尽忠”即使投降也无法保命,不得不继续与清军死战;在李秀成自述中,对“苏州杀降”事件也有相同的说法,“是以至今为头子不敢投者,因此之举”。
谁也不能说,假如李鸿章没有“杀降”,剩下的太平军会乖乖地放下武器,开城投降。
但是李鸿章的战友---“常胜军”主帅英国人戈登显然不懂中国文化,更不明白中国人的“兵不厌诈”、“斩草除根”其中的智慧和玄机。
四,愤怒的戈登
▲查理·乔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年1月28日—1885年1月26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兵上将。参与过占领北京和火烧圆明园,后任“常胜军”洋枪队队长,助清朝镇压太平天国。
“苏州杀降”事件震惊中外,一时间舆情汹涌。
作为太平军和淮军约降的证人,“杀降”让戈登大受,愤怒异常。他认为李鸿章背信弃义,毫无“签约精神”,侮辱了他的人格,他抱着郜云宽的首级大哭不已,提着左轮手枪在苏州城内到处找李鸿章决斗。
李鸿章只能躲到城外的小汽船上处理公务。
对清廷的赏赐,戈登(一开始)是拒绝的,“陛下所授与物品,因苏州陷落以来之事情怏怏而不敢纳受,实为千秋之遗憾”;戈登向英领事馆通报此事件后,扬言要将苏州交还太平军,并且率领他的常胜军攻打李鸿章的部队。
“杀降”竟然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外交事件,这是李鸿章始料未及的。
英国最高统帅薄朗将军指示戈登“中止对清朝事业的全部援助”;英国公使卜鲁斯通知清政府,根据他的命令“戈登不得以任何方式同李鸿章保持联系”;各国驻沪领事馆官员代表全体外侨,“无保留地谴责李抚台最近在苏州的举措,是违背人性的极其严重的背信弃义行为!”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与伊藤博文(日本首相)签订《马关条约》
作为“晚清外交第一人”,李鸿章并非浪得虚名。能在后来代表中国签订那么多条约,实力不容小觑。此时,他急需戈登回到战场助他一臂之力,清廷也需要他处理公关危机。
首先,他连续上书朝廷,为杀降辩解,陈明利害:投降的太平军有20多万人,郜永宽等人坚决要求要保留二十个营的武装,还要求叛降人员担任实职---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可能接受的。因此,“此事虽太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迫于形势,不得不杀。
尽管“杀降”有理,但是李中堂态度相当谦逊。他以退为进,说如自己破坏了“中外和好”大局,那么请朝廷“将臣严议治罪,以折服其心。”并在杀降当日发出的捷报中,奏请褒奖四人,头功是程学启、次功就是戈登;奏请奖励常胜军七万两白银,其中一万两赐予戈登。
然后,李鸿章又在各种报纸上声明:杀降一事与戈登无关。
这么诚心诚意的一系列举动,戈登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他怒火渐渐平息,参加了后来“涉及到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略态势和尔后的胜败之局”---围攻常州的战役,和李鸿章的关系也有所缓和。
▲受封清廷黄马褂的查尔斯·戈登。
太平天国被成功镇压后,清朝同治皇帝授与戈登提督(从一品)军衔,这是清朝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军衔之一,还御赐给予戈穿黄马褂、花翎等荣誉。
戈登得此殊荣,亲密战友李鸿章当然要为他“锦上添花”了 ,于是巧借名义解散了戈登的常胜军,彻底掌握了淮军的武装,为后来政治生涯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五,后来
▲历史课本中, 欧洲画家笔下的《戈登的末日》
太平天国运动,造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中兴名臣”,也造就了戈登。
在我所学的历史课本里,李鸿章最出名的就是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的曽外孙女张爱玲,在《创世纪》里写:
“马关议和,刺客一枪打过来,伤了面颊。有这等样事,对方也着了慌,看在他份上,和倒是议成了。老爹爹回朝,把血污的小褂子进呈御览,无非是想他们夸一声好,慰问两句,不料老太后只淡淡地笑了一笑,说:“倒亏你,还给留着呢!”
戈登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他的洋枪队是一支中外反动势力结合的武装,戈登的结局,课本里是这样描述的:“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士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
▲1964年1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苏丹/图自人民网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苏丹时说:“曾经镇压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苏丹民族革命运动的帝国主义者戈登,最终受到了苏丹人民的惩罚。”
大清赐给他的黄马褂,和马赫迪军杀死他的长矛一起,陈列在马赫迪起义博物馆里。
2015年1月26日,距戈登被斩首已过去130年。
苏丹政府举行专门仪式,庆祝由中国政府承建的苏丹新总统府正式启用。这座总统府,恰好就建在当年戈登被杀的总督府旧址之上。
苏丹政府为了让后世人们永远记得曾经奴役、殖民苏丹的英国统治者戈登的下场,特在这栋建筑的墙壁上,悬挂一块“戈登毙命地”的英文木牌,上面写着:
“查尔斯·乔治·戈登死于1885年1月26日”。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李文忠公奏稿》 (清)李鸿章
《史记》卷一百九李广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41页
《中国德奥战俘营》李学通、古为明编著
《李鸿章传》-梁启超 《李鸿章与淮军》-丰吉(程启贵)
《李鸿章杀降——国情与公例的冲突》雷颐-《文史天地》2017年01期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费志杰-《清史研究》
《戈登在中国》,(英)伯纳特·M.艾伦(Bernard·M.Allen)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英)呤利(A.Fndley)著
罪案史录系
超级上访 丑男骗婚案 黑店 误入白虎堂
道德刑场 生辰纲 文字狱 水浒女子图鉴
劫囚案 审死官 包青天 古代刑侦 白莲教母
西门庆爱打官司 杨乃武案 玉堂春 阿云之狱
武松斗杀 西游记和《大明律》 嫁给强奸犯
幽默判词 为母报仇案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
作者赵小昭:现居于成都,大龄未婚问题美少女。专注于一切有趣无意义之事,做浮华时代清醒的看客。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