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海30年(上海引领潮流40年)

(上接:上海引领潮流40年(上):还记得第一支模特队、假领子和风靡街头的喇叭裤吗?)

“所有男孩子都烫发,就觉得烫发时髦,一定要去。我妈拦都拦不住。”市民殷自力趁着不允许自己染发的爸爸出国之际,跑去淮海路附近的红玫瑰理发厅烫了个“烂鸡窝式”的发型,“那时候还觉得很潮,天天在外面走”。

美到“眼角发梢”

上海人讲求精致。

无论是从上海滩冲出国门的本土品牌,还是“能使皮肤艳丽,白嫩”的雪花膏。改革开放的深入,真正将西方新型化工原料为主的化妆品普及开来。除了服装,人们对美容、化妆也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海派”品牌一度引领风尚。1987年,上海霞飞化妆品厂的销售代表找到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得主潘虹做霞飞代言人。“特别的白给特别的你”的广告语虽不出彩,但霞飞却开创了明星代言化妆品品牌的先河。1989年,上海制皂厂“白丽”牌美容香皂推出“今年20,明年18”广告语,激发众多女性对于稚嫩皮肤的追求。

1990年中国化妆品零售额为40亿元,人均消费上升至5元钱。以欧莱雅为代表的外资美妆企业也在此时陆续入驻中国,带来的除了产品,还有国际美的风潮。至今人们还能想起,彼时一打开电视,就是刚刚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女星巩俐和那句深入人心的“你值得拥有”。那种中国国际美,让当时的女孩们深深着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风妆容,符合亚洲人的面貌特点,看起来大方又复古。在混血李嘉欣、俏皮邱淑贞、性感钟楚红,还有王祖贤、林青霞、蓝洁瑛、张敏、周海媚等港星的带动下风靡一时。“粉底厚且白、眉色黑且眉形自然、高饱和度的唇膏、腮红来修容、上下眼线都要画”,再加上女人味的蓬松卷发是典型特点,为年轻女孩所追捧。

上海人更加关注自身形象的修饰。1985年冬天,新新美容城打破常规,第一次为男士烫发。时兴的爆炸头,被报纸报道后在上海引起轰动。“所有男孩子都烫发,就觉得烫发时髦,一定要去。我妈拦都拦不住。”殷自力趁着不允许自己染发的爸爸出国之际,跑去淮海路附近的红玫瑰理发厅烫了个“烂鸡窝式”的发型,“那时候还觉得很潮,天天在外面走”。

但即便是时髦的上海人,也不断被新的事物冲击。巴黎欧莱雅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带来了新潮的彩色染发产品。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在回忆当时主持发布会的场景时说道,她都邀请不到记者来参加发布会,“那时候记者都是做民生新闻的,这样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惊世骇俗了”。

然而,正是这些国际潮流的不断影响和教育,上海人民从很早开始,就追求着从头开始的全方位时尚。华安、沪江、南京等美发店闻风而动。爆炸头、三七/大包头/中分波浪式、翻翘式……当时,上海男女在婚礼前,必须烫发,烫好发型,才觉得气派漂亮。“高领羊毛衫算克勒,大学里80%的男孩子都穿比较新式的透脚的凉鞋,南京路上凡是潮一点的男孩子,都背一种一面蓝一面白的新潮包。”殷自力脑海里,这些场景历历在目。

回顾上海30年(上海引领潮流40年)(1)

染发产品记者发布会现场,向中国片消费者普及染发理念。

“美”的更高要求

在充满希望的新世纪新千年,上海人民对生活的“美”有了更高的要求。

“的确良”不透气、会觉得闷热。1994年之后,人们提起“的确良”的频率渐渐减少,渐渐地倾向于回顾自然,更加舒适的全棉服装得到热捧。新世纪,“美”的同时,更需要有质感。

也是1994年,上海人李黎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原创手工编织服装。“中国有那么多悠久的文化历史,服饰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优秀,我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独特的感受。”李黎明从1997年起活跃在中国的时装舞台,将上海女性擅长的结绒线技艺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时装,成了一张靓丽的上海名片。

2007年4月,上海市民汪薇玉创办了“古美社区旗袍沙龙”。热爱旗袍的她和数十位姐妹身着旗袍在南京路亮相,展现出上海中老年女性的优雅、自信。

“一穿旗袍就说话软软的,走路缓缓的,就很注意自己的仪表,怎么走,怎么站,怎么坐,一举一动都在微笑,自己对自己有一种约束。尽管衣服有点紧,但是心情非常放松”,上海市民倪云华穿着黄色的新式旗袍分享这样的心得。

那时的中国元素、经典服饰、低调内敛的意蕴,新时代的世界服装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元素。东方的服饰美学在国际舞台上同样备受瞩目、大放异彩。

而当“你值得拥有!”的广告语深入人心时,传递的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护肤、化妆期待,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现代女性完全可以更加积极自信、独立自主且与时俱进。碧欧泉更是开启了中国男士护肤新纪元,如今也成为了高端男士市场第一的品牌。对于“美”和化妆的追求,没有了性别的藩篱。

据统计,2000年中国化妆品的销售额为335亿元,同比增长了16.6%。与之对应的是,人们口中提起化妆品的主角,不再是润肤乳、洗发水、口红,而是还有眼影、腮红、防晒霜、精华露、面膜,甚至还有男士护肤和美妆产品等。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世贸组织(W TO)和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认识、传播“美”的理念,人们对美的需求愈发丰富,不断追求更加高端、高价值的产品和国际化品牌。当年的我们何曾想到,圣罗兰的一支小小口红,竟引起了“口红效应”这样的现象级话题?

从上世纪的“流行什么穿什么,别人穿啥我穿啥”转变为“追求纯粹、独一无二”。那种“穿着国外‘牌子货’无论如何都要把商标露出来”的行为没有了。“买衣穿”压倒性地战胜了“做衣穿”,人们对于服装面料、款式和制作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妆容的精致追求也越来越细致。

“美的新黄金时代”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拐点。

透过开幕式,世界见证了中国全方位的进步,中国人民的消费与需求也与日俱增。

十年后的今天,2018年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又将是一个拐点。

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全世界发出我们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时代强音。“我们见证同时也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我相信中国首届进博会将成为中国的窗口并促进全球化贸易,展现中国对改革开放的承诺。”此次,欧莱雅中国CEO斯铂涵将带着旗下21个品牌的500余件进口产品亮相这一盛世。如今的企业和消费者们,都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互联网飞速发展,购买衣服的渠道逐渐从实体店转移到线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挑选各色商品的便利,对时尚的定义没有了绝对的界限,潮流更迭的速度也急剧增加。当年兴起的杀马特早已被彻底“拍在历史的沙滩上”,穿着更是为了体现自身的气质和品位,多元化、个性化成为推动潮流的不竭动力。

“美”正在变得越来越创新、越来越数字化。如今,如Modiface等高科技虚拟试妆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美妆购物体验;2017年欧莱雅更是推出了首款无电池可穿戴紫外线检测仪“UV Sense”,仅仅指甲盖大小的“贴纸”,就可以测试紫外线照射量并在手机上给出防护建议。

与此同时,“美”也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四十年前,“美”对当时人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潮流,要追求要模仿;四十年后的今天,年轻一代对“美”,则有与生俱来的渴求和认可。他们不再压抑自己的个性和需求,并希望拥有更加极致的体验和个性化的服务;他们与外界实时互联、见识广博,并永远在追寻新的趋势;他们对自己的需求越来越了如指掌,也越来越“苛刻”。

“美”也越来越大胆。整形越来越流行,上海的整形机构栉次鳞比。部分人不满足于简单化妆、修饰,或者对身体某些部位实在不满,从而接纳了一种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求美”的手术。在人体器官发育成熟、经济条件允许、审美观稳定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尝试大大小小的整形手术,多年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双眼皮、隆鼻手术已经“遍地开花”。

“我相信全球没有一个市场会比中国更令人心潮澎湃,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入驻中国的法国企业和跨国化妆品集团,我们何其有幸,能见证并亲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并在其此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历史发展机遇。”欧莱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巩先生表示。

消费升级方兴未艾、500多个新兴城市正在崛起、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将率先在这里拉开,“美的新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每个人都在审美,也在求美,新时代的美有着更高级的形式、主体与潮流,有着更多元、创新与开放的精神,藉由“美”的正能量,亿万中国人发现了更美的自己,创造着更好的生活。“美美与共”从未在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深植在每一个渴求“美”的中国人心目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