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比较分析题答题框架(点评与阐释)

申论比较分析题答题框架(点评与阐释)(1)

“点评”又称“评点”,是一种简短的评析或评注性文字。“阐释”,即阐述和解释说明(阐:指把深刻的含义或深奥的道理讲明白)。将它们引入《申论》试题,便形成了“申论分析题”中两种性质各异的新题型,即“点评”题和“阐释”题。

申论比较分析题答题框架(点评与阐释)(2)

“点评”题

一、概念与分类

申论中的“点评”题,是指让考生就“给定资料”中的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依据针对对象的不同,“点评”题可分为以下两个小类:一是对事件或现象的点评;二是对问题的点评。

二、解题思路

1.对事件或现象的点评

针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点评,应该是一种“据事述理,由点到面”的点评。其解题思路,大致可分四步走,即:

第一步:“简述事实”,即以简洁的语言将事件或现象概述出来,以作为生发评论的根基和依据。然后才好“据事述理”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个案评析”,即针对这一“事实”作分析评价。

第三步“社会问题分析”,是对第二步的引申,即透过“个案”看社会,“由点到面”、“由小见大”地分析评论,以突出“点评”的社会意义。

第四步“提出对策”,是第三步的自然延伸,既已摆出了“社会问题”,就应该提出救治措施。不过,这里的“对策”,有别于申论“对策题”,无需摆列一串,只需简要地说明最关键的对策即可。

例如,2007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第二大题第2小题:

给定资料表明:“个人网络募捐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请根据给定资籵二所提供的案例,对西南大学女生陈某网上“卖身救母”风波作出点评。

“卖身救母”风波的大致情节是:2005年9月15日,西南大学文学院女生陈某,以“卖身救母”的网名发帖子,为身患肝病、生命垂危、需要做第二次肝移植手术的母亲呼救求援。陈某在求助信的结尾写道:“我多么希望有好心人能救救我妈妈!我宁愿卖掉我自己!”帖子发出后,该女生的个人账号很快收到各地网友10余万元的捐款。

但不久有人发帖子指责陈某有欺骗行为,称陈某的母亲为检察院职工,享受医保照顾,而且接受了检察院职工的捐助。该帖子发出后,引发了网友们的愤怒与声讨。

依据上述“解题思路”,按“四步走”的步法,我们便可较为轻松地运思出以下“点评”:西南大学女生陈某网上“卖身救母”风波,一度为社会所关注。人们在纷纷解囊相助之后,却发现陈某隐瞒了部分事实,又纷纷对其进行“讨伐”。(按:简述事实)

陈某救母心切,为博取更多人的同情和帮助,有选择地公布求助信息,固然可以理解,但是,陈某的行为违背了求助信息全面、真实这一基本要求,影响了救助人的知情权,伤害了救助人扶危济困的高尚感情;(按:个案评析)这一风波,让人们再次无法回避网络募捐所面临的突出矛盾。

由于网络所固有的隐匿性、不确定性、虚拟性等先天不足,它作为一个新的“慈善平台”在力举救助之功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弊端,如发布虚假信息、隐瞒关键情节、网上欺诈以及冒名诈骗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伤害了救助人,破坏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

(按:社会问题分析)因此,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建立健全网络募捐的法律法规,完善网络募捐的捐助体系,加强对网络募捐的监督管理。(按:提出对策)

2.对问题的点评

针对某种社会问题的点评,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惯常思路,将“点评”分解为以下三个层次:

摆出问题一一分析原因一提出对策例如,2008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第三题:

就给定资料5-8中所反映的感恩意识匮乏问题进行评点。

参考答案:

感恩意识匮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以高校学生群体而言,承受着父母、社会、国家的养育之恩,有人却浑然不觉,甚至心安理得,许多受到学校与社会救助的学生毕业后甩手就走,令师长深感痛心。(以上摆出问题:感恩意识匮乏)中国人所固有的“恩德观念”,是一种极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遗憾的是竟为当代教育所忘却,中小学生不懂不晓,高校学生也茫然无知。

由于高考与就业的压力,情商教育、感恩教育在现行教育中一直缺乏应有的位置,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学生孽生出“人人为我,我也为我”的极端自私心理。(以上分析原因:教育弊端)华东师大校长对入校学生作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的善意提醒(见给定资料),表明学校在情商教育上的意识觉醒和责任回归,它启示我们,当前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扶助,应变单纯经济扶助为经济与心灵扶助并重。

为此,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情商教育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受助学生搭建感恩与回报的平台,引导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并教育所有学生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正确观念。(以上提出对策:加强感恩教育,改变扶助方式)

申论比较分析题答题框架(点评与阐释)(3)

“阐释”题

一、概念与分类

申论中的“阐释”题,是指让考生说明“给定资料”中某些精辟的语句所隐含的基.本.观.点.或深刻含义。依其内容的差异,“阐释”题又可划分两个小类:其一,“观点”阐释;其二,“含义”阐释。

二、解题思路

1.“观点”阐释

例如,2008年国考《申论》试卷第三大题第1小题

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对于这类问题的解答,必须联系整个“给定资料”去思考两个问题:(1)其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也就是说,解题时宜分两步走,即:

说明“观点”——陈述理由

比如上列试题,整个“给定资料”是有关“怒江开发”问题的争议,那么我们便可确认,G所长是依据国情支持怒江开发的观点,因而可写成下列答案:

G所长主张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对待,联系资料中围绕怒江开发产生的争议,这是以国情为依据支持怒江开发的观点。(按:说明“观点”)由于国情不同,发达国家居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和精神满足,欠发达国家的居民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因此对鲸鱼乃至水电开发问题,分别采取环保或生存优先标准,两种选择都是从国情出发,符合各自的客观需要,都是无可厚非的。怒江地区是全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亟须开发水资源,然后发展下游产业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按:陈述理由)

2.“含义”阐释

例如,2010年国考《申论》A卷第一题第2小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与阐释某一精辟语句的深刻含义,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首先应从语意分析入手,“咬文嚼字”,深入理解与剖析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丰厚内涵;然后提升到理性高度,去开掘、提取某种规律性认识。概括起来,即为下列步骤:

剖析“文字内涵”——提取“理性认识”比如上列例题:“毁灭鱼儿的家园”,系指海洋生态遭到破坏,这是浅层危害;“毁灭绝非仅此”,是说自然灾害增多,危及人类生命安全,这是深层危害。何以造成如此局面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必须上升到理性高度,去追问人们的“发展理念”了。将以上运思过程梳理出来,便可写成以下答案:

人类对海洋的污染,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导致水质恶化,让野生动植物减少甚至绝迹;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污染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受损,自然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甚至导致疫病发生,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按:剖析“文字内涵”)由此可见,发展理念的偏差,比眼前暂时的环境损失更可怕,如不及时纠正,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生存。(按:提取“理性认识”)

“点评”与“阐释”的区别

“点评”与“阐释”,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试题,无论从表达形式还是从表达内容上看,两者都有各自独异的特点。

首先,从表达方式看:

“点评”,是一种分析评论性文字,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阐释”,是一种解释说明性文字,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

其次,从内容性质看:

“点评”,具有极明显的“主观性”特点,它是作者所发表的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阐释”,具有极明显的“客观性”特点,它是对资料内容精神实质的再现,只能解释说明其本来意义,不能对原文的观点作任何的主观性评价,也就是说不能掺入作者自己的观点。

故而,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写作时不可混为一谈。

文| 韩大伟 ,来源:申论荟公众号,侵删


欢迎关注@申论荟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张申论定乾坤。申论荟,会申论,让申论考试不再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