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册答案:202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试题29
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册答案:202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试题29?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册答案:202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试题29
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答案:C
解析:A项,信息源于第1段开头句,“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与原文意思不一致。B项,信息源自第2段开头部分,“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中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准确,文中并无此信息。D项,“还需要侧重考虑”错,第2段中的原文是“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答案:B
解析:B项,信息源于第2段中间,原文是“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即古代儒家对“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都关注,不是“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A项,信息源于第2段,正确。C项,信息源于第3段,正确。D项,信息源于第4段,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C
解析:A项,信息来自第3段,但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错,于文无据。B项,“如果……就……”使用不当,信息源于第4段第一句,原文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D项,信息源自文章最后一句,原文是条件关系,而选项是目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导学号50730045)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关系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动宾关系句“索民力以妨农功”,还有人物及其说话标志等,如“傅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杀二宦者”错,文中是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第(1)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帝”,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称帝”;“苟”,假设关系连词,译为“如果”;“死”译为“为……而死”。第(2)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即“不索吾”;“面责”译为“当面指责”;“庶或”译为“或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第8~9题。
唐多令·感怀
徐 灿①
玉笛擫②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③?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写此作时,明朝灭亡,丈夫流亡,自己也滞留边远地区。②擫:用手指按。③此句中扁舟五湖系范蠡故事:勾践灭吴,范蠡乃辞勾践,泛舟五湖。
8.本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点明季节特征,突出深秋的特点:露水打蕉,寒月在天;②寒月等冷色调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③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玉笛、倚楼等体现了思乡怀人的主题。
解析:首先要熟悉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如点明季节、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感情基调等;此外一定要联系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玉笛、寒月等景象,分析其代表的意义,需特别注意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9.请结合词句,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借寒月表达对远方的丈夫的思念;而“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则表明词人对故国灭亡、战乱不断的感叹;“五湖”“扁舟”“故园”又体现了词人对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与其中描写的景象、人物,使用的典故等联系在一起的,如“远客”“旧游”,再结合注释,可以得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故国的思念的感情;通过“五湖”“扁舟”的典故,可以得出词人对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中华民族有崇德尚义的传统,在孔子这里,“义”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他曾说:“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2)孟子特别注重举办教育,他在《孟子·梁惠王上》说:“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荀子在《劝学》中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之句劝诫求学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
答案:(1)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解析:“肱”“庠”“悌”“镂”是易错字。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结合前文可知老汪是个有学问的人,但是“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所以问题讲不清楚,并不是他“迂腐无能”。B项,并没有真相大白,文章最终也没有交代清楚“一个人”是谁。E项,“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错,“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错,文中没有关于村镇风俗的描写。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解析:本题需要从全文来概括关于老范的信息。可以结合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免费来听;老范和老汪的交流;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不在乎老汪媳妇偷庄稼。大方友善,有分寸识大体的老范形象跃然纸上。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结合老汪身处的生活环境以及故事发展的进程来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人生不得意、无人理解时的孤独不乐;二是借助圣人的孤独来抚慰自己的孤独;三是终于觅得知音,知心人原来就在身边。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参考答案:相似之处:
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意思对即可)
不同之处:
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一题实质上是考查分析并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相似之处主要从二人的外在形象和语言动作等方面加以归纳。首先要抓住老汪的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回顾课本,梳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着重从二人的相似处入手。不同之处要从形成二人精神困境的各种因素加以归纳,主要有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可以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来总结。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A项,“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可见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韩柳古文。C项,“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错。原文是说“应当说是可以……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E项,“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与原文不符,相关链接①中是说“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要点的能力。答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四段及之后的内容,包括相关链接①,朱东润先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文学作品,文中写到了中国古代的《史记》《汉书》,外国的《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分析了这些作品的异同;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他研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前面的几段以及相关链接①也写到他区别辨析几种传体(史传、别传、自传、传叙)的信息;在研读各种传记为范本的基础上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给张居正作传。整合这些信息即可。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参考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特点的能力。本文是一篇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自传。从全文看,本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传个人的学术事迹,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点的形成以及创作作为行文的重点;二是将生平融入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文章最后一段以及相关链接②都体现了朱东润先生在学术中的家国情怀;三是自传文本语言平易自然,通俗易懂,给读者一种亲切之感。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
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
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朱东润先生在文中认为传记文学应怎样刻画与评价传主,要点信息主要在文章的第六、七、八段。第六段表明传记文学要“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第六、七段表明传记文学要注重对“传主的刻画”,要做“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对此观点的态度,可同意也可不同意,理由要充分,要能够自圆其说。如同意此观点,就要从朱先生的两个观点入手,分析其好处。全面展示传主的优缺点,让读者全面认识一个真实的人物;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人物,能够加深传主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等。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别以为只有创大业才艰难,要做好平凡的工作同样需付出努力,付出终生的艰辛。想毕其功于一役,浮躁畏难,三心二意, ,都不可能做好。
②学校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在一帆风顺、小有成功的时候就自命不凡、 ,那么他很可能会在失意时遭到命运的报复。
③针对中央近一年来重拳反腐的举措,一些人认为这是 。对此,中纪委立场鲜明,不管过去为人民做出过多大的贡献,在腐败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A.得意忘形 得陇望蜀 得鱼忘筌
B.得陇望蜀 得意忘形 得鱼忘筌
C.得鱼忘筌 得陇望蜀 得意忘形
D.得鱼忘筌 得意忘形 得陇望蜀
答案:B
解析: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与以前影视作品中的邓小平相比,最近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邓小平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平民化,有利于观众情绪和剧情节奏的调动。
B.在亚冠第二阶段淘汰赛首场比赛失利后,媒体认为,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都需要尽快改变目前情绪起伏、心理波动,必须学会更加专注于比赛。
C.我有一个儿子,同许多父亲一样,不愿意把孩子的暑假泡在作业堆中,让他奔走在各个暑期辅导班之间,而是教他游泳、打球、登山。
D.目前我国诸多旅游景区每天承载的顾客量越来越大,无论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还是著名景点都存在大量破损情况,实行常规性关闭维修制度刻不容缓。
答案:D
解析:A项,搭配不当,“节奏”与“调动”不搭配。最后一分句可改为“有利于观众情绪的调动和剧情节奏的把控”。B项,成分残缺,应该在“心理波动”后加“的状况”。C项,表意不明,“同许多父亲一样”的主语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儿子”。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答案:C
解析:“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这些都是辣椒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感觉,所以下一句应承接这些内容,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来概括;横线后面以“内啡肽”作主语,承接上文的宾语,所以上一句的宾语应该是“内啡肽”。
16.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当地时间9月19日,苏格兰公投结束,“统派”以超过“独派”10个百分点的优势赢得了公投。在这次公投中,英苏恩怨史和民族主义情绪只是背景与画外音,最受关心的是独立与否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可以说,在公投前夕,英国各界人士对“苏独”之后会出现的各种麻烦问题的警告,最终挽回了那些游移不定的选民。苏格兰公投过程毫无暴力因素,“独派”民众平心静气地接受了决定国家的未来的结果。苏格兰的公投彰显了一种和平、理性的精神。苏格兰能走到这一步,需要坚实的政治、经济、法律安排作为支撑。没有这样的基础而奢谈效仿苏格兰公投模式,很有可能会导致“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结果。
(1)概括苏格兰公投“统派”赢得胜利的三点原因。(每点不超过20字)(3分)
参考答案:统一更符合普通民众的生活诉求;“独派”民众理性宽容地接受结果;坚实的政治、经济、法律安排作为支撑。
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受关心的是独立与否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独派’民众平心静气地接受了决定国家的未来的结果”“需要坚实的政治、经济、法律安排作为支撑”。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2)简要概括这次公投带给我们的思考。(3分)
参考答案:民族纷争的解决需要和平、理性的精神;需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照搬。
解析:谈苏格兰公投带给我们的思考时,要认真阅读材料,特别注意关键语句“和平、理性的精神”,以及“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深刻意义。
17.请以“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为话题写一段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父母是我们的出版社,生日是我们的出版时间,身份证是我们的书号。老人是史书,军人是兵书,僧人是经书,多胞胎是丛书,良朋诤友是参考书。如果你身高体胖,那是大开本;如果你小巧玲珑,那是袖珍本……
解析:话题就是一个比喻句,应将“人”和“书”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扩写。比如可以写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书,值得仔细阅读;书都有出版社、出版日期和书号等,将其与人联系起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共性,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写。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顾客到一个饭店吃饭,吃完后对老板抱怨:“你家烧的菜太普通了,跟我妈烧得差不多。”老板脸上先是一沉,随即满脸堆笑,说:“谢谢先生对我家菜的夸奖,我马上把您刚才说的话写下来,贴在墙上。”顾客满脸狐疑,不一会儿,老板兴冲冲地拿来写好的条幅,张贴上墙。顾客一看,上面写着:“本店饭菜吃出妈妈的味道。”然后把笔递给顾客,说:“请您签个名吧!”顾客看着憨笑的老板,哑然失笑,欣然签名。从此这个饭店名声大噪。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他是批评老板的菜太普通,但他将其与妈妈的菜相提并论,这就贬低了母爱,由此可以引申出对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的探究,得出伟大往往孕育在平凡当中的立意;从老板的角度出发,面对顾客的批评,他善于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强调人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的思维;另外还可以引申出面对困境,要乐观向上,真诚待人,这样才可能赢得别人尊重的立意。写记叙文,考生可以写一个平凡中孕育伟大的故事,突出二者之间的对比冲突,启发人们的思考,也可以讲述一个从不利的阴影中走出来,变不利为有利的故事;写议论文,则要强调如何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强调心态的转变。
例文
失败门外的笑脸
如果将失败看成人生必然通过的一扇门,那么,这扇门之外到底有什么等待着你?这是一个谜团。然而,很多人连推门的勇气都没有,结果他们错过了人生最美的笑脸。
那个被顾客抱怨饭菜过于普通的老板想必很沮丧了,否则他怎会脸色一沉。但可贵的是他又给自己换上了笑脸,勇敢地推开那道失败的门。结果他胜利了,迎接他的是丰厚的奖赏。所以,给失败一个笑脸,失败会回敬你一个惊喜。
也许有人说,这个老板脸皮真厚,明明被别人批评了,他还当是表扬。可你再想想,遇到这样的失败,竟然能如此巧妙地扭转败局,我不禁想到一句经典的话:有一种成功叫失败。你离成功近不近,全在你有没有被失败击倒而错过门外上帝给你的笑脸。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一盏是希望的灯,一盏是勇气的灯。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当你的人生之船被狂风吹离了人生的航线时,你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两盏灯亮着,并清醒勇敢地掌好自己的舵。人们常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要从失败这个可怕对手身上找到阿喀琉斯之踵,善于变不利为有利。
要想绝处逢生,首先我们要有信心,迎着未知的困难前进。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其间的惊险可想而知,然而在遇到困难时,他仍充满信心没有放弃,成功地开辟了新航线,并用自己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要想转败为胜,慧眼及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意外与困难中潜藏的奇迹。炼丹师们造成的爆炸本是意外,本是失败,却有人从中看到了可能,进而发明了火药。美国一家制糖公司,每次向南美洲运方糖时都因方糖受潮而遭受巨大的损失。结果有人考虑,既然方糖如此用蜡密封还会受潮,不如用小针戳一个小孔使之通风。经实验,果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申请了专利。用敏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智慧的头脑发现机遇,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面对失败之门,勇敢地前行吧!用好你的乐观与智慧,带上你的信心与勇气,门外的世界一定精彩纷呈。
名师点评本文从饭店老板乐观面对、智慧迎接顾客的批评这一角度进行立意,切合材料。作为材料作文,做到了开篇点题,并能联系材料。然后,分析面对失败我们应有的态度及做法。文章语言表述严谨,能紧贴观点,表达流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