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1)

  • 作者:鲁舒天 / qspyq2015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699篇原创首发文章

是什么吸引笔者去看《至爱梵高》?

是因为它是电影史上首部油画动画电影?是因为这部匠心之作耗时7年?是因为它65000帧的动画背后足有1000多幅手绘油画做底色?还是因为来自15国的125位画师从120多幅梵高原画里充分汲取了灵感?

以上答案虽已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但真正令笔者感兴趣的是电影海报上那句不动声色的标语:“你这么想了解他的死,但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2)

Starry Starry NightLianne La Havas - Loving Vincen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3)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4)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引述过一位当事人的观点:“每当我发现有人理解了我的一部分时,那么我就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再理解我了,而我一直在寻找的就是有人能理解我。”这句听上去有些绕口的话无非是在提醒人们注意一桩事实:如果理解不意味着理解一个人的全部,那么理解本身实际上就是不成立的。而一个人的全部,其实只存在于那个人最深刻的部分。

事情吊诡的一面接踵而至,即梵高最深刻之处往往包含着最多的谜。作为现代绘画奠基人的梵高,这个患有抑郁症和社交障碍的落魄艺术家,这个亲手割下左耳的“疯子”,他究竟被习惯于盖棺定论的世俗生态误解多少?随着BBC的纪录片以及2011年那部《梵高传》的问世,甚至连“梵高死于自杀”的结案陈词都重新蒙上疑团。画家多洛塔·科波拉终于坐不住了,在读完了这位不世出天才的800多封书信后,她联合另一位曾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导演休·韦尔什曼以梵高风格的绘画方式制作了这部电影。这一切的别开生面,为了解谜,也为了纪念。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5)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6)

梵高之死

《至爱梵高》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梵高去世一年后,邮差约瑟夫(梵高生前好友)将画家一封被滞留的家信交给儿子阿尔芒,让后者赶往法国北部小镇奥维尔把信交到梵高弟弟提奥手上。阿尔芒赶到之后,得知提奥因丧兄之痛和梅毒已经去世。寻隐不遇与流言纷纷激起了阿尔芒对于梵高自杀一事的好奇心,本想送信的他瞬间完成了从邮差到记者乃至警探的身份转换。阿尔芒随即执着于在镇上几位主要线索人物之间流转,他对这个一生孤僻、行为反常、怀才不遇、无人垂怜的疯狂而痛苦的天才的认识也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

唐吉老爹(画材铺老板)、加歇医生(梵高的医生兼好友)、玛格丽特(加歇医生之女)、拉乌(梵高生前住宿旅馆老板之女)均是梵高画作中真实出现的人物,他们在梵高在世的最后几周内与画家接触甚多,再加上当地警察、船夫、以及加歇管家等人对于死者的印象,《至爱梵高》里的“梵高之死”即便不是“罗生门”,至少也是“多棱镜”。比起营造悬念,电影更在意的是引领观众触摸那个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的艺术家孤独、悲怆而又无比绚烂的内心世界。这位传奇画家的生前是极其落魄的,靠弟弟提奥接济生活和创作,但也正是在那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困顿中,他完成了800多幅在后世价值连城的画作。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7)

并不清楚梵高是否是天才的拉乌看到了画家的一些表象——他安静、专注、认真、规律、不势利;不肯为受欺负的梵高出头的船夫记得他的另一些情况——孤独、寂寞,以至于一只前来啄食的乌鸦都能令他欣赏好久;弟弟提奥的信中这样形容哥哥痛苦的根源——他无法适应那种变幻无常的成人社会,想要努力融入家庭与世俗,可就是无法变得和别人一样;对梵高怀有敬意与情愫的玛格丽特如是讲述众人眼中的疯子——他文雅、和善,挣扎过活只求真实。以上叙事组成的梵高是一位怀抱着炽热爱意却又囿于孤寂的艺术家,但更多的时候,世俗观察则与加歇医生家的女管家对其的评价高度一致——他眼神疯狂、深沉忧郁、混吃混喝、背地里惹麻烦。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很少,他们简单又聪明;另一种人既复杂又笨,可他们却是大多数。“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可少数人往往会遭遇多数人的“专政”,后一件从来是更深刻的常识。

阿尔芒渐渐明白,梵高之死虽然是一个谜,但有件事却是确凿无疑的:即不管梵高是死于自杀还是他杀,他的一生都处于社会排挤下的孤独境遇。梵高既不是被穷困击垮的,也不是被功利心击垮的,击垮他的另有他物。唐吉老爹就直截了当地告诉阿尔芒:梵高只用了8年就从无名之辈画成了莫奈口中的艺术曙光,他根本不是为艺术而牺牲的,他完全是在被生活折磨。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8)

“我心藏瑰宝灿烂如歌,唯有画作可为我吟唱”,为何只有画作可为其吟唱?为何画家在信中断言他并非生不逢时?因为不管在过去还是未来,梵高这样的人永远是生不逢时的。世俗生活没有他的立锥之地,他永远是现世意义上的无名之辈。一个认真、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的通常结局,不过是在纷繁复杂的名利局中仓皇收场。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9)

至爱梵高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10)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地对她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这段堪称“史上最美情书”的截句正出自文森特·梵高写给弟弟提奥·梵高的书信,它事关态度与选择,却并不是一段以第一人称进行的告白。这位对爱情怀有“毫无理由的相信”的天才画家很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将它直接讲给自己的心上人,但这丝毫不妨碍作为后人的我们在初读这段话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击中。

一个人如何对待爱情,其实也就如何对待生活;一个对待生活不认真的人,也断然不会因为爱情积思成愁。坊间多传梵高的自杀与生命中几段爱情的失意相关,这像极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天赋之外均身怀一份具体的脆弱。梵高笔下的唐吉老爹曾这样评价过他:“文森特太敏感了,所以才会走向极端。”该如何评价文艺天才身上的敏感和脆弱呢?这好像从一开始就注定违背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填鸭式教育耳提面命的“压力越大、动力越大”的训诫。世俗永远不会明白,压力从来难以催生天才,更不可能成就天才。这桩无从具象的道理,就像同样敏感的卡夫卡形容过的那样——“任何的挫折都可能摧毁我。”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11)

| 梵高自画像 1889

梵高们的内心是柔软的,但因为他们注定要面对世俗生活旁逸斜出的轻浮与粗暴,原本温柔至极的他们就必须锻造出最坚硬的内心去捍卫艺术,以及他们对于珍贵情感的深沉寄托。艺术家生而忧伤,因为他们目之所及的均是现世对美好事物蛮横无情的打破。他们越是相信事物的纯粹,便越是能体会到俗世的波澜与汹涌。因为他们太敏感了,他们那怀揣诗意的日常无时不刻地寄托在艺术的青萍之末,他们无力像那些自甘庸俗、逐流随波之辈一道应对浑浊不清的现实风暴。

电影的片尾,创作者说她们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人能够真的去感受梵高的“所思至极”和“所感至柔”。文森特·梵高,生如夏花一般遭遇了这个美丽又充满遗憾的世界,他身患孤独,却对一切充满欣赏与热爱。笔者不禁想起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下的一段话,它恰好可以用来形容《至爱梵高》里的那位19世纪的荷兰画家:

“这种反应敏捷的品质与那个被美其名曰‘创造性气质’的可塑性——轻易受人影响的特性毫不相干。它是一种特殊的美好天赋,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聪颖,这种品性我在其他人身上还从未见到过,很可能今后也不会再见到。”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12)

  • 作者92年生人,金牛座。秦朔朋友圈专栏作者。专注影视文化评论。

  • 代表作:

许知远和马东促席对作,年轻人却只看到“尬聊”

这个时代欠《二十二》的,不止一张电影票

从《建军大业》到《战狼2》,主旋律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主旋律

《七十七天》又燃又爆,但它是通往灵魂深处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13)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14)

梵高为什么死了以后才出名(都说梵高是穷死的)(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