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简便取穴及进针方法(切脉辨证如何指导取穴施针)

祖国医学理论,肿瘤之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明,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经络、脏腑, 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经过针灸,调整经络与脏腑的病变,使气血通畅,扶正祛邪,从而化瘀除块,控制和缩小肿瘤。我们在临床上大致采用:

列缺简便取穴及进针方法(切脉辨证如何指导取穴施针)(1)

1.根据癌症部位所属经络,用本经输穴主治

有个病人患右乳房癌,右乳块和腋下伴见疼痛。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腋部属手三阴经所通过。因此在一个阶段内重用手三阴经和肝、胃经的穴位,取得了止痛、消炎的疗效。

2.根据病人症状属于某经络病变,用某经输穴和表里经穴互治

如一个晚期卵巢癌患者,极度消瘦,胸闷,纳差,常伴有气急、心跳、头晕等症状,属气虚引起,与多气或多气多血的经络肺、胃、大肠经的病变有关。我们在一个阶段内采用以上诸经输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取肘膝以下66个输穴

如一个上段食管癌患者,右锁骨上转移,食管病灶长6厘米。采用针灸,结合放疗、中草药治疗。针灸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阴经的补穴,如少海、太渊、曲泉、复溜等,再配用部分胸背穴位,治疗10个月后,食管摄片正常.转移灶消失。

4. 在切脉中运用经络理论指导针灸

在经络理论指导下,能较详细诊断出经络病变,指导取穴。在治疗过程中又可以动态掌握经络变化,指导及时调整经络,如能通过针刺使经络长期维持正常.就会使肿瘤缩小或消失。

有个病人患直肠癌,经广泛切除后11个月,在右下腹切口出现3厘米大小块物,盆腔后侧也有一片增厚,病人明显乏力,纳减,腹痛,大便不规律,白细胞减少到3000以下。根据切脉诊断,肝经,肺经,任脉,肾经均有较明显病变,根据相生相克关系,首先重用了肾经的输穴太溪、照海、阴谷,气穴:以及肾经上的神穴复溜:肺经上的肝穴少商,募穴中府;还有肺经通任脉的经穴列缺及任脉上的上院、中院、下院;有时也配用背部的肺俞、肝俞、肾俞。

1个月后,病人胃纳增加,肿块缩小到1厘米左右,腹痛减轻。再切脉发现经络病变主要表现在大肠、膀胱、肝、胆经,从经络分析,病情已由里传表,我们重点取了膀胱经原穴京骨,背部俞穴肝俞、胆俞、大肠俞、膀冰俞,肝胆经的曲泉、太冲、阳陵、丘墟、侠溪、日月、期门。治疗1个月后,切脉证明经络基本恢复王常,腹后肿块消失,在门诊随访7年半,健康正常。

另外有个左肺癌患者,放疗后右肺转移,两胸胁疼痛加剧,咳嗽,痰多,消瘦,纳减。X线摄片示:右下肺纹增粗,并伴有小结节影。根据切脉诊断,整体阴虚,浮取肺经、大肠经虚,沉取肾经虚。取穴以中府、太渊(肺)、曲池、天枢(大肠经)、复溜、太溪(肾经)为主进行调整。调整身体阴虚用内关、筑宾为主。半年后小结节影较前缩小好转。再切脉诊断,心经、肝经,小肠经仍虚,取曲泽、天池(心)、曲泉、太冲(肝)、后溪、支正(小肠经)针刺,1个月后X线摄片检查:右肺纹增加,未见明显转移灶。现已恢复工作。

5. 用耳针配用中草药治疗

根据经络理论,针刺耳廓的压痛点、色素点,有个病人患鼻腔硬腭恶性肉芽肿,放疗后肺转移,两肺出现多个转移结节影。试以耳针治疗,一扎上针,就感到耳热、全身舒服,并能睡一觉。同时配合服用清热解毒、攻坚的中草药,每日一贴。经过两个月,X线摄片示:两肺转移结节消失,恢复工作。(照片33~36)

6. 经络补泻

根据经络虚、实进行补、泻的主要穴位见下表:

列缺简便取穴及进针方法(切脉辨证如何指导取穴施针)(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