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日常生活(一张课桌两个院士)
袁隆平院士回到母校武汉市博学中学,
他回忆说:“当时我就坐在这里,同桌是林华宝,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数学成绩不好,林华宝数学成绩很好。
林华宝不会游泳,袁隆平是游泳冠军。
袁隆平想学好数学,就用教林华宝游泳交换。
结果林华宝学会了游泳,而他的数学成绩没有提高,袁隆平觉得很“划不来。”
两位院士,一个解决的是中国人吃饭安全问题,一个解决的是中国人国防安全问题。
袁隆平致力于水稻研究,
林华宝致力于火箭力学研究。
两人都是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追求的是“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林华宝追求的是让中国人不再挨打。
这就是两个院士的两种境界。
为人民着想,心系人民。
这是他们共同的精神。
一株小苗的发现,让科研的种子在袁隆平大脑中反复发芽,生长。
从此,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不畏艰难,恐怕是从困境走出的重要法宝。
原来的袁隆平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年龄的人。
袁隆平不知道研究出生在哪年哪月,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记成了1930年9月7日。
而他的出生时间是1929年8月13日。
相差了一岁多,而他知道后并没有改过来,一直用1930年9月7日的生日。
大学毕业后,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从教师岗位上来做科研,
对于当时来说,就是不务正业了。
做教师,每个月都有工资,
做科研不一样,没有成效,生活费都成问题。
谁来支持他。
成功了好办,没有成功怎么办?
他没有这个担心吗?
家里人没有这个担忧吗?
记得有一个同学问易中天的时候说,一个教授不好好教书,跑到央视去做百家讲坛,就是不务正业。
这个时候的袁隆平会不会有人说他也不务正业呢?
他用了十三年时间,才获得第一次成功。
也就是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成功。
呕心沥血,苦苦追求,应当是他成功的经验。
十三年时间做一件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为了磨一把剑,他一磨就是五十多年。
这是什么样的毅力?
这不是坐在办公室的研究,这是田间地头的工作。
一个院士,每天要到田间地头去工作,他有助手,有团队,
为什么非得自己亲自去呢?
他知道,自己工作心中有数。
他的同学林华宝。
也许是因为数学成绩好。
1956年他就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他没有当过教师,他一开始做着他的正业,研究航空结构力学理论。
他直接在钱学森、郭永怀、郑哲敏这些著名的科学家身边。
袁隆平英语好,林华宝俄语好。
在国际交流大会上,袁隆平滔滔不绝的英语演讲,让听者为之钦佩,为之动容。
那可是农业科学方面的英语,能把英语讲成这个水平,太不简单了。
一个讲普通话说“划得来”的人,把英语说到那水平,不可思议。
他的同学林华宝也不错,苏联专家到中国科学院时,他就是俄语翻译。
天才不是天生的,没有勤奋好学作为基础,他永远无法成就自己。
同样如此,林华宝勤奋好学,他不断深入航天工程领域的方方面面。
他是中国第一个高空生物试验火箭箭头的负责人,
他又从事返回式卫星专项火箭技术试验的研究。
每天的工作是从凌晨开始,
他工作的地点是沙漠。
一个院士在田间地头工作,
他的同桌在沙漠中工作,
真是天生的一对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