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中表现苏东坡幽默的句子(苏轼他乡遇故知)
古人常用长亭、古道、柳树等作为送别的题材,遇到知己则是用再会、不易等感情来表达。可见,诗人们对待自己的朋友,在离别或是重逢的时候,都会有依依不舍的感情。
古时很多著名的诗人,饱读诗书,心中有丘壑,于是很多人都选择考取功名,想在朝廷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宋朝的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让他想要在朝堂之上展现自我,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仕途一波三折。
在经历过无数跌宕起伏之后,远在他乡的苏轼心中苦闷,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故人,于是便写下了《临江仙·送钱穆父》。这首词表达了他与故人重逢的喜悦,以及喜悦之后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而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感慨人生,成朋友圈常用句,令人百读不厌。
《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首词写于苏轼和友人在故地重逢的时候(公元1091年),相别三年,再次见面心中难掩喜悦,足以见得苏轼和钱勰(字穆父)之间的情谊十分坚固,因此两人惺惺相惜。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见到钱穆父,心中不免感慨万千: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之后,已经过去了三年了,远涉天涯你奔走在人间。与你相逢时,你的笑容依旧如春天般的温暖,你的心如古井中的水,不起波澜。你的高风亮节如同秋日里的竹竿。我的内心惆怅,因为你要连夜扬起孤帆独自离开。
送行的时候,天上只有朦胧的云朵和淡淡的月亮。陪酒的歌姬没必要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如同游人住旅馆,而我也只是这些游人中的一个罢了。这首词的上阙,写的是苏轼和故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苏轼清楚地知道友人的品行,因此夸赞友人,辅佐君王尽心尽力,为人高风亮节。
此时的苏轼仕途失意,借着夸赞友人来表达自己也如同友人般,有着淡泊名利的心境以及坚贞不渝的节操。上半部分看似夸赞友人,实则是将自己和友人的前半生概括。钱穆父的前半生都在尽心尽力地辅佐君主,而自己也想如此。
表面上写的是客,实际上写的却是他自己,以主为客,以客为主。也能看出苏轼与友人志同道合,可谓知音。自古聚散离合终有时,转眼就到了即将与钱穆父分别的场景了。词的下阙描绘了苏轼在月色下送别友人,苏轼利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送别友人时他的心境。
同时利用这些凄凉的景色表达了友人即将到的地方的一种状态。友人的境地和自己相同,每况日下的处境,让苏轼和钱穆父心中郁郁寡欢。心中为友人担忧,但是想到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在乎名利,只不过想实现自己的抱负罢了。
逐渐地,苏轼悟出来一个道理,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钱穆父,仕途坎坷,他们已经在朝堂大半岁月。就如同他们的人生,起起落落没有居所,所以苏轼把自己比作游人,到了一个地方就要住一间旅社,只不过旅社的好坏是我们自己无法掌控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把一生比作是一场旅行,不难看出他当时的思想觉悟有多高。苏轼的一生浮浮沉沉,几经辗转,时好时坏。而自己如同行人一般,每到一处都要住进不一样的旅馆。这首词,难能可贵之处,就是苏轼写的这最后一句。
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如说是看淡人生,不再计较自己的经历如何悲苦,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不因失去而痛苦,不因得到而喜极。词人之所以旷达,是心中所想不曾被重视。纵观苏轼的一生,他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之下,成为了博览群书的文人,只不过父亲想要他将这样的文用在仕途上,奈何文人心中都有气节,因此苏轼在宋廷不受重用。
或许在第一次遭到事业上的打击的时候,苏轼心中所想的也是如同其他人一般,愤懑与不甘,心中抑郁,不能排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轼过完大半生,经历了多次贬谪,心境已然不同。此时的他心中存着抑郁,但是已然不像之前那般愤怒,他学会了平复自己的内心,把一切都当作过往云烟。
其实苏轼心中还是十分在意的,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治国、平天下,可又无奈自己的才华始终得不到施展,心中气恼,可又无可奈何。面对打击,苏轼已经学会了安慰自己,调整好心态,再次踏上人生的旅程。
这首词中苏轼的朋友钱勰,和苏轼志同道合,两人都想干出一番政绩。但是两人的命运也很相似,于是苏轼就想用这首诗来慰藉友人,同时也慰藉自己,然后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苏轼感悟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苏轼感悟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样的人生哲理,他似乎看破了自己的一生,明白了自己也不过是岁月长河中的一个过客。感叹岁月之短的同时,也表达了苏轼的一种人生态度。面对足够多的困难之后,再去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心中就不会再起波澜,人生很短暂,不如看淡苦难,积极面对。
比起这首词,不由地想到了苏轼在临终的时候,写给儿子的诗《庐山烟雨》。此时的苏轼已经走完自己的一生,看待人生,已经有了全然不同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已经完全不在乎了。同时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当人走到一个阶段之后,发现自己追求的东西也不过如此,因此,想要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虚度一生。
两者比较起来,苏轼的这首词在人生哲理上与临终之前写给儿子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很早就在禅悟人生哲理,他学习了禅学,想从中找寻答案。事实证明,苏轼找到了,如今他的名句依旧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生哲理,让看见诗词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如此,可以看出苏轼的境界之高。
结语:
其实对于苏轼而言,或许朝堂并不是他的归处,苏轼在文学上的造诣更加让人佩服。与其沉溺在困难中无法自拔,不如想想“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千百年前,古人心中已有了答案,我们在面对此类问题时也不必再庸人自扰。最后,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所住的旅馆层次也不尽相同。与其在意旅馆的质量,不如多看看旅途的风景,答案自在其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