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内容归纳题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3、学习文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三位作者的文思、文采。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王羲之
(303—361或321-379年),字逸少,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卒于会稽金庭。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太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大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到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赴汝州,在黄州谪居了四年零四个月,共创作诗词文赋札740篇,其中《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赋一词,成为千古绝唱。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多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
序
亦称 "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记
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字词汇总通假字
1、趣舍万殊 "趣"通"趋",趋向,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4、山川相缪 "缪"通"缭",环绕
5、举酒属客 / 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劝人饮酒
6、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一词多义
1、修
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 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2、一
若合一契 一起
其致一也 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一觞一咏 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悟言一室之内 数词,一
3、东
顺流而东 名词动用,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望
七月既望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眺望,远看
5、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名词动用,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名词,下面
6、如
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如诉如泣 副词,像
7、白
白露横江 白色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 亮
8、歌
歌窈窕之章 唱
歌曰:"……" 歌词
倚歌而和之 歌曲的曲调或节拍
9、道
有碑仆道 路,道路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向西,向东
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
(2)名词动用
一觞一咏 觞:喝酒
映带左右 带:环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
下江陵 下:攻占
顺流而东 东:向东进军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显出白色
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称呼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说明白
2、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渺沧海之一粟 渺小得像……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穷尽,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2)形容词名用
群贤毕至 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少长咸集 少长:少者、年轻的人,长者、年长的人
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 :热闹的场面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深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幽暗昏惑:幽暗昏惑的地方
3、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眼睛、耳朵
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流传的文字
4、数词动用
且贰于楚也
5、使动用法
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流
所以游目骋怀 游,骋:使……放纵,使……放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使……兴,使……产生
足以极视听之娱 /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使……极,尽情享受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
正襟危坐 正:使……端正,整理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使……错,弄错
6、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当其欣于所遇 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侣,以……为友
古今异义词1、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它的旁边,水边 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2、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3、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 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4、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 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斗牛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5、白露横江
白露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6、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7、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8、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11、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左右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1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重点虚词1、而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 之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吾与子之所共适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音节助词 向之所欣
扣舷而歌之
代词,代"歌" 倚歌而和之
动词,去,往 及其所之既倦
纵一苇之所如
3、以
介词,在、从 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连词,表并列,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因果,因此,与"故"组成固定结构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连词,表原因,与"所"组成固定结构,……的原因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其
代词,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 它的 始舍于其址
其文漫灭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那 距其院东五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第一人称,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其孰能讥之乎
重点语句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省略句
(众人)列坐(于)其次
(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状语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游于赤壁之下
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有穴窈然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以平易隽永的文笔,描绘了兰亭四周目触之处的自然景色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盛况,并从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生死观,驳斥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谬说,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盛年不常而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赤壁赋》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出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对生的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反映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游褒禅山记》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把握重点
《兰亭集序》
全文五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
第三部分(第四段)点名作序的目的。
这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赤壁赋》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揭示。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游褒禅山记》
全文五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对所见景象,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志""物""力"三者,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三者缺一不可,而 "志"又是最根本的。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知识迁移一、(2016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1、下列对文言文加红的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2、对于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B.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C.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D.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3、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4、把文中加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参考答案
一、
1、B
【解析】B项"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的行业等。本题考查古文化知识,难度为古文化常识E。
2、A
【解析】A"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根据划线句意思来划分层次,难度为古文化知识C。
3、B
【解析】 B"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特指梁朝贵族子弟。本题难度为古文内容分析F。
4、(1)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
(2)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解析】积累必要古文字词,结合语感,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附文言文翻译: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何以为生"的主动权,还标榜着"生以为何"的价值观!如果我的文章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