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才自精明志自高(红楼梦真事隐第五回)
《红楼梦真事隐》第五回(上):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作者:孙华天(原创)
这一回开卷,又是一大段交待性文字。将"宝黛钗"三人性情从骨子里进行了一番刻画。但是,这一大段交待性文字隐寓着什么?"宝黛钗"都象征着谁?还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从前文真事隐脉路上看,"宝黛初会"隐寓着弘历与富察氏成婚。而宝钗进贾府与宝玉无关,也就是说,"宝钗"不是介入弘历和富察氏之间的人。宝钗的出场,是以象征怡亲王允祥的面目出现的。那么,现在把他们三人放在一起,就与前文"宝黛"的隐情不靠边了。这个现象说明,此处交待的"宝黛钗"文字,另有隐情。
下面我们就将这一大段交待性文字,逐一进行品味: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这段交待中的贾母,还是雍正帝化身。这是用贾母在贾家的至高无上地位,来反映她是雍正帝化身。同时也借贾母在前文象征的雍正帝身份,来照应此处贾母象征着雍正帝。我们判明了贾母的象征身份,就可推知黛玉的象征身份了。贾母怜爱黛玉,便将贾母象征的雍正帝身份,过度到黛玉身上了。书中这种过度转换人物象征身份的艺术手法,随处可见。这样,我们就将黛玉此处的象征身份,确定下来了。稍后交待的黛玉形象特征,也可断定她是雍正帝化身。知道了黛玉在此处象征着雍正帝后,我们再来看宝玉象征着谁?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我们已经确认了黛玉在此处,象征着雍正帝。那么,和雍正帝这么亲密的人会是谁呢?只能是怡亲王允祥。现在,我们将宝玉的象征身份也确定了。那么,宝钗又象征着谁呢?
不想如今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此处的宝钗象征着谁呢?原来,此处的宝钗还是怡亲王允祥化身。此处宝钗宝玉共同象征着怡亲王允祥。宝钗的容貌描写都是假象,而对宝钗品格的描写,则隐寓着怡亲王允祥的为人"品格"。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品格,正隐寓着怡亲王允祥的品格。这处对宝钗的品格描写,显得过于夸张,给人一种宝钗非常老练的感觉。虽然这些优点能被社会普遍认可,但是这样的女孩并不可爱。然而,这种品格放到怡亲王允祥身上就可爱多了。正因为这样,允祥就比雍正帝"大得下人之心"。而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形象特征,正是雍正帝"惟我独尊"形象的生动写照。
在假故事上忽然冒出一句"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评定。却毫无一点情节过程来描写黛玉在贾家众人面前,是怎么"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是个七岁孤身寄人篱下的小女孩,谁相信黛玉敢在贾家目中无人呢?这样的交待岂不荒唐吗?对宝钗的"品格"交待,也无任何具体情节描写做参照。这种无情节参照的交待,极其荒唐。实际上,作者的目的就是向我们展示这些"荒唐言",使我们对这些荒唐现象产生疑问,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宝钗不仅"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这些"下人",是隐指皇族宗室成员们说的。而"小丫头子们",则是隐指象李煦这种类型的下层官员奴才们说的。正因为允祥对宗室皇亲们及下层官员们的"豁达"关照深得人心。就显得皇上太有些冷酷无情了。这就必将使雍正帝"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可允祥"却浑然不觉"。
雍正帝虽然与十三弟关系极其密切,但是他们各自的性格心地不同,做事和为人也肯定有所不同。所以允祥这种宽宏贤德的待人方式,就维护了一些令四哥不喜欢之人的利益。这些人既得到了关照,还不领皇帝的情,这是雍正帝不能忍受的。因此雍正帝心中便渐渐地萌生了对十三弟的"不忿之意"。心地纯厚的十三弟,还不知道四哥心中已经对他不满了。接下来书中又交待宝玉:
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秉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兄弟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毁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回转来。
这一段交待的宝玉"天性",正隐寓着怡亲王允祥的天性。宝玉"视姊妹兄弟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之情,正隐寓着允祥视自己这些皇兄弟们,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不象雍正帝拉一帮打一帮。"宝黛"同随贾母坐卧,更觉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之情,隐寓着雍正帝与十三弟虽然都是为了对方着想,反而让对方产生误解而发生矛盾。最后还是允祥感到自己"冒撞"了四哥皇帝,向四哥认错,才使四哥气消了。
从假故事上看,找不到"宝黛"因为何事语言不合的迹象。但在真事隐中,正是允祥"天性所秉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兄弟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的天性行为,气得四哥与他"言语有些不合起来"。
雍正帝登基后,就从没停止过打击那些与他争夺皇位的皇兄弟们。雍正元年,囚允禵(同母所生)。雍正二年,圈禁允(示我)。雍正三年,打击允禩,允禟,年羹尧,隆科多。雍正四年,将允禩允禟削除宗籍,圈禁。不久二人皆惨死于禁所。"宝黛"二人的言语不合,就应该隐寓着允祥同四哥在打击允禩一党上,出现了分歧。允祥无非是劝四哥对"八爷"一党别做的太绝了,可一向敬佛信道的雍正帝,此际决不心慈面软。他必须把维护自己的皇权放在第一位,那怕是亲兄弟,亲骨肉,他也决不手软。怡亲王允祥必竟是四哥的死党,最后允祥还得顺着四哥的心愿去做,才让四哥高兴起来。
这段隐情应该是雍正四年之际的事。这段隐情,是全部真事隐脉路中的重要环节,在前后真事隐事件的因果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从假故事上看,这只不过是小儿女之间耍点小脾气,可在真事隐中,则是大关节,大章法。妙在用宝玉宝钗合隐怡亲王允祥身份,更在人意料之外。
(待续)
2008-8-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