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1)

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以为,

要做到因材施教,

主要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意识。

首先:要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终身学习者的意识。

我这样说,不是要给老师们增加负担,觉得要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任,哪怕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旦学生出了什么问题,都要追溯到老师的教育责任,这样就压力太大了。

我的意思是,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如果这种意识占据了上风,那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更关注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而不是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永不满足的追求,更直白来说,对分数有极端的渴望,永不满足,越高越好。并把这种渴望和永不满足感不断传递给学生,传递给家长。

这样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对刷题有疯狂的迷恋,因为要想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刷题,强化熟练度是终南捷径,但殊不知,这样的刷题,短期固然可以取得想要的高分,但长期来看,却是对人求知欲望的最大伤害。兴趣是推动人不断探索的最大驱动力,而兴趣来自哪里,一定是对未知的渴望,而不是对已知的机械重复。夫子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因为他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探索。

教师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2)

我们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渴望,有我们最为通常的,甚至是被当成真理的理由。那就是分数是敲门砖,如果没有这个敲门砖,就上不了大学,上不了大学就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忘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则西谚。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明白,敲门砖一定不止这一块,一定有很多块,门也一定不止这一扇门,一定有很多扇门。所以,我们还是手下留情一些,不要过度死揪,要保护而不是伤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将来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一条道路,这就是最好的因材施教了。

其次:要明白基本的多元智能理论,承认人的才能是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也是多元化的。

在这方面,夫子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我们看《论语》中的这一则: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当季康子问孔子的几个学生能否治理政事时,孔子不是简单地回答能与不能,而是很准确地评价了几个学生的长处: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治理政事对他们有什么难度呢?治国理政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的,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那一个社会的需求更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或者说有可能找到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璀璨夺目的金刚石固然很好,但黑不溜秋的石墨也不可替代。物尽其用为好。

同样,也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行。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不仅仅应该内化为我们教师头脑中的意识,更应该外化为我们教师的实际行动。

教师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3)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述因材施教这方面有非常生动形象的话语:“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再次:虽然教育过程中要以传道为先,但却不可以把道德品行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我们一起来看《论语》中的这一则: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在《论语》中也有相当多关于什么是“仁”的阐释,但他绝不轻易用“仁”称许一个人。

所以,当孟武伯问起他的几个学生,子路、冉求、公西华这几个人是否够得上“仁”的标准时,孔子的回答都是“不知也”,但他也同时指出了每个人所具有的优点,可以出色地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子路善于带兵打仗,所以,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叫他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冉求擅长政事治理,所以,有上千户人口私邑,可以让他去当县长,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去让他当总管。公西华则擅长与人打交道,让他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接待外宾,办理外交事务完全没问题。

教师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4)

孔子用最为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虽然要以传道为先,但不可以把道德品行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我们在道德教化中,可以往高线上去教,但是,不能以高线要求每一个人,只要不突破底线就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高线,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底线。

最后:如果没有确切的把握,宁可少做,迟做,而不要多做,要留有余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当子贡问老师他的两个同学,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为优秀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张有一些过分,而子夏则有一些赶不上。子贡很自然地觉得这样说来,子张应该更好一些,但没有想到,老师的回答却是“过犹不及”,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教师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5)

在教育过程中,我觉得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要中庸一点,平淡一点,不要太过。如果我们没有确切的把握,宁可少做,迟做,也不要多做,要留有余地。学生是一个小火苗,一粒种子,我们只要不熄灭它,扼杀它,它就可能等到燃烧成熊熊大火,生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而如果太急功近利,总想着很短的时间内就看到效果,那长期来看,很有可能是摧毁了成长的可能,摧毁了希望。

用心品读《论语》☟

体悟为师之道(之六)

——因材施教

首先:要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终身学习者的意识。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第七》

其次:要明白基本的多元智能理论,承认人的才能是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也是多元化的。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陶行知

再次:虽然教育过程中要以传道为先,但却不可以把道德品行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最后:如果没有确切的把握,宁可少做,迟做,而不要多做,要留有余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论语·雍也第六》

水寒老师是谁?☟

教师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天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6)

水寒老师

就是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自营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

就是那个胖胖的、戴着眼镜,有着粗犷外表和细腻内心的老师。偶尔会板起威严的面孔,却从心底里热爱着学生。

就是那位每次获奖感言都是相同一句话的老师:三十年的语文,三百年的语文教育。一个人当语文教师一辈子最多做30多年,但这30多年中要关注教师自身将和未来300年间的语文教育发生怎样的关系。

他曾获得过西城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连续10年参与区中考模拟题命题。对于如何做技术型老师可谓驾轻就熟,但他相信语文老师有责任深入探求和拓展课程的思想深度,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质地,这些都远比应试技巧的养成更重要。

往期精彩回顾

统筹:靳晓燕

编辑:邢妍妍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