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老北京题材的电视剧(我眼中表达老北京风土人情的电视剧)
这次,我要说的是《情满四合院》里撮合傻柱和小娥的奶奶。
人物年龄,服装和她的身份,语言,行为不符:
首先要承认,奶奶这个演员选得很不错,慈眉善目,白白净净,一看就不是穷苦家庭出来的,很有大家闺秀,知书识礼的感觉。演得也好,只是导演(也许是编剧)让奶奶的做派过于拧巴,即不像老派北京人,也不像新派的老北京人,反正有点儿不伦不类的感觉。
先说说什么是大家闺秀,看这个词儿就能感觉到是那些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束缚,符合传统旧势力对女性各种要求的女性群体。剧中老太太的衣服穿得和我的奶奶一样都是那种中式的,斜襟扣盼儿的褂子。据我看,这位奶奶的年龄大约和我的奶奶,以及我邻居的奶奶们差不多,都该是解放前,民国时期生人。
说实话,那个年代的女性不识字的居多,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嘛!”不识字归不识字,但是规矩礼数,没有不懂的,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该说的话怎么说,什么事儿该做,什么事儿不该做,该做的事儿怎么做,都是女子有德的体现。甚至于说话,做事时都要低眉顺眼,不能眼睛冒光,眉毛乱动,北京人将说话时表情过于丰富的女子形容为“神神叨叨”,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不好说,但是,凡遇到神神叨叨的女人,离远点儿就对了。咱这可都没说旗人,如果是旗人,那就更甭提了,规矩大了去了。以后,有机会,我再给大家讲讲旗人家的规矩,这也是我的一个同学兼好朋友(也是七零后噢!)家的故事。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电视剧里这个奶奶,听她说的话,什么正义啦,打抱不平啦,全是新词儿。说实话,能说出这么多新词儿的老太太就不该穿旧式的斜襟儿褂子,至少应该穿前面系扣儿的现代衣服。头发嘛,应该剪短发,有新人新气象的感觉。不过,导演也说了,红军是穿着老太太做的草鞋上的前线,好吧,一个穿着打扮和我见过的奶奶们一模一样的老太太,精神上却是一个打破封建理教的急先锋。不仅如此,这位革命的老太太还在城里头给红军做草鞋。其实,我个人觉得,在城里头做草鞋不如在乡下做草鞋方便,草多嘛,拿着也方便。
看完这剧后,我就觉得我的命挺苦的,为什么这样的奶奶 我就没遇到过呢?!怎么我周围都是一些个被“女子无才便是德”拖累的奶奶们呢!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就是:打败我的不是现实,是编剧!
好了,我不嘴硬了,以免导演说,老太太是后搬过来的。咱们还是看看老太太的做派吧。老太太为了撮合傻柱和小娥,就把两人关在屋里头生孩子,这是个什么操作?!
事实上,北京人是讲究明媒正娶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怎么就上床生孩子了呢?!一个在旧社会,封建礼教下长大,变老的老太太,接受了新思想后就洗心革面,变成了一个比傻柱和小娥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新一代,还要思想开放的急先锋老太太!反正,我是不能理解的!!说句题外话,关于表现一个人新旧思想冲突的,我觉得写得比较好,让人能接受的就是《大宅门》。
好,言归正传,还记得刘晓庆演的《芙蓉镇》吗?因为乱搞男女关系,脖子上被挂破鞋游街示众的那段戏吧,那就是那个年代对于男女关系不清不楚的态度。《芙蓉镇》讲的可不是北京,这也就侧面说明,男女之事不只北京,全中国都是一样的态度。
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
现在的北京剧特别关注北京腔儿,除了北京话以外,其它都不重要,剧情胡邹八咧的。北京是五朝古都,就算那几朝离得远,清朝近吧,我说这话可不是要吹嘘北京,而是想说,北京文化当中受旧思想,旧礼教的影响非常大,大到潜移默化地浸入每一个细微之处。
举个例子,都到我上学的时候了,一句“疯丫头”依然是对女生最大的贬损,这个词隐含着没家教的指责。那么,什么行为属于“疯丫头”呢,和男生打打闹闹,女生之间打打闹闹,和男生嘻嘻哈哈,叽叽嘎嘎说话,女生之间嘻嘻哈哈,叽叽嘎嘎说话,都会被家长,老师一句“疯丫头”呵止,而且会羞红了脸。
拍年代剧,能拍得不伦不类,还号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剧,还能获奖,真是挺神奇的。我强烈要求把编剧专业从电影学院也好,戏剧学院也好收编,转入正规大学文学系,或者另立一个编剧系也行,但高考分要跟正经文科生一样,高标准,严要求。
也许,您要问,你太吹毛求疵了,就没你看得上眼的!我想说,当然有了,您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我推荐您看《四世同堂》,《离婚》,《老张的哲学》,《正红旗下》。电视剧可以看看《钟鼓楼》,以及近几年拍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或者看看陈佩斯的《二子开店》也行,都挺不错的。这些剧很好地描写了北京各阶层的生活趣事。
预告:下一篇,我想写市井阶层和市民阶层,到底哪个能代表北京人,顺便谈谈我对《老炮儿》等电影和一些人的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