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

王允想必也有很多人了解,在《三国演义》里,王允是美人貂蝉的义父,据说就是他授意貂蝉接近吕布和董卓,导致这两人反目成仇,最终置董卓于死地,所以说王允此人,大有可说之处。

但是应该很少有人知道,王允虽然少年时期就名满天下,学富五车,却也曾被人逼到改名换姓远走他乡的地步,后来王允最出名的事情就是诛杀董卓,但巧的是,还就是董卓杀了那个迫害王允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1)

一,同样是出身高贵,有些人甘愿沦为平庸,有些人却名满天下

王允,字子师,山西名门望族之后。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出身对于他未来的一生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而王允显然是在比较幸运的人的行列里。

对于出身于名门贵族,却因为娇生惯养长歪了、不识民间疾苦、奢侈无度、仗势欺人之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偶尔出现个出身好、教养性格也好的人,就比较容易声名大噪。

王允不用说,自然是属于后者的。他天生就聪明,资质很好,但是并没有半途夭折了自己天赋或是仗着天资聪颖就不好好学习,而是坚持不懈地不停学习进步,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一直为之努力。

因为王家是当地的大家族,世世代代都在州郡里的重要官职上,家风家教也不是一般人家能比的。王允因为聪明慧黠,很受家里长辈喜爱,在长辈们的影响之下,王允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传扬家风,要心有国家,为东汉的安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2)

正是因为有着献身于江山社稷这样的伟大理想,王允时刻注意自己的成长,自身的修养素质、文史经学的积累、武艺强身的锻炼,样样都不落下。

生于钟鸣鼎食的家族,一点都不沉迷于奢华的生活,反而是最大的利用家族大的好处,广泛的阅读诗书经典,充实自己;身为男儿,总要有健朗的体魄,他倾慕曾经的卫青、霍去病等大将的威武气度和为国献身的精神,因此自己也坚持习武。

这样的王允,有优厚的家族势力做他的后盾,有足够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自己本身也有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本身还有天赋,还有良师益友长辈们的提点指导,学不成材才是不合常理。

除了学习,社交自然也是以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王允在学习之余,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出入官场,拜访其他的世家名士,见识得多而广,早早的就了解了官场和人脉等事情。

要想为国效力,主要还是以百姓为基础的,只懂得做官、只认识接触名门之后、贵族子弟肯定是不够的,因此王允还喜欢往百姓堆里跑,真切的体验百姓的生活,了解百姓的真实日常。

因此,少年时期的王允在山西地区,就已经是声名大噪了。远近的文人志士们听闻了他的文学作品,纷纷惊叹不已,认同他是学富五车的才子;官场上的人知道他是王家后人,文韬武略,从小培养,日后前途定然不可限量;民间百姓认为他接地气,关爱百姓,平易近人。

当时当地的同辈之中,比王允优秀的,还真说不出来有谁。就冲着这样的孜孜不倦好学上进的劲头,王允最初的目的一定是诚挚的、热烈地想要报效国家的,并且他也一直在为之努力。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3)

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才正是初入官场、意气风发的少年郎

正式的做官,是在王允十九岁那年,最初做的就是一个郡吏。刚上任不久,王允就遇到了一个刺头。晋阳有一个叫赵津的小宦官,主子是朝廷正当权的人,于是狗仗人势,在地方上当“土皇帝”,说一不二,横行霸道。

百姓苦不堪言,这种上头有人的小宦官,有的官员也不敢惹,能避就避开了,百姓们备受欺凌,也是有口难言的苦。王允听说此事之后,当即就拍板决定,把这为非作歹的赵津逮捕,直接斩首示众。

任他赵津再仰仗着上面有人,也顶不住一个新上任的王允啊,刚刚上任,正是热血冲头的时候,一心为民坚定不移,果断地先杀了再说。百姓们拍手称快,王允赢得了无数称赞和拥护,心里也高兴,觉得豪气冲天,未来可期。

但是王允所生的时期是东汉末年啊,末年两个字,就已经代表了乱世。朝廷涣散,乱象频出,于是就出现卖官买官的事情。王允撞破了当时的太守王球受人贿赂,卖官给一个从小娇惯、没有学识能力德行的人。

少年意气的王允那时根本不懂什么叫世故圆滑,只认为买卖官爵违背规矩,损害百姓利益,于是当众质问太守王球,与之争辩,说他贪赃枉法。俗话说官高一级压死人,王球气怒不已,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王允关了起来,打算杀掉。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4)

还好有一位叫邓盛的刺史,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十分欣赏他的人品性格和才能,也十分关注他,听到他被王球关押,马上就感觉不妙,骑上快马就奔过去要人,替他做担保。

被邓盛救了一命,王允也十分感激,于是在他身边做事,十分勤勉认真,更是使得邓盛对他大加赞赏,不断提拔,这也使得王允的名气越来越大。

州郡的官员和百姓对王允大加赞赏,王允的名声盛到了什么地步?被朝廷都听到了风声,朝中三公听闻了王允的事迹之后,一番合计,认为此人有才能有性格,于是三人同时征召,叫他入朝。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5)

从地方郡县,被三公齐召,直接到了中央朝廷,做了一个侍御史,对于很多一步一步升官的人来说,王允这可谓是“一步登天”了。也该说王允运气不错,刚做了侍御史不久,地方上爆发了黄巾军起义,于是王允被特殊提拔为豫州刺史,带兵讨伐义军。

三,永远不怕得罪人,永远无畏的坚定理想,刚硬至极的王允

王允此前在山西时就得罪了太守王球,差点被杀,这才过了没多久,入朝为官的他也一点都不长记性,又“得罪”了人。这次得罪的还是个挺大的人物。

之前在率军攻打黄巾军时,王允从小习武,文韬武略总不是一句空话,极大的展现了他的才华。战争之前与人商议作战计划,集思广益,战争开始时亲自披甲上阵冲在前线,杀敌勇猛,带领军队大获全胜,降服了数十万的起义军。

单单是这份战功,就足以让王允回朝之后受到肯定了,但是心细如发的他发现了一点不对劲,他搜查到了一封信,是张让的宾客写的,内容与黄巾军有关。这下坏了,王允合理怀疑张让和黄巾军有关系。

但是张让是谁啊,当朝掌权的人,皇帝身边的近身人,大宦官,比之于张让,王允一个入朝不久、新封的刺史算什么。“聪明人”到这时应该不再追查,当作不知道,但是王允不干,既然发现了问题,他就要追查到底。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6)

果然最后查出来问题了,王允毫不犹豫地写了奏折呈交给汉灵帝,其中有自己发现事情的始末,有追查到的细节,汉灵帝看完之后又惊又怒,但是他居然不暗中再查,反而是直接叫了张让一通骂。这下害了王允。

张让几乎把持了朝政啊,他哪能想到这种情况下还有王允这样的愣头青,敢不顾一切地直接在皇帝跟前告发他,但是张让当然明白自己在皇帝心里的地位,当时的王允怎么能和他比。

一番狡诈狡辩,委屈哭诉表忠心,说王允诬陷他,说他有多么忠诚,果然,汉灵帝就被他糊弄了过去,不再追究这件事,但是王允从此,就陷入了莫大的危机之中。

张让对王允怀恨在心自然是不用说的,但是要报复,也要伺机报复,不然肯定让人怀疑。第二年,张让就找到了借口,把王允扔到了牢里。也不知道是不是王允真的运气好,刚被抓起来不久,就赶上朝廷大赦天下,释放很多犯人,王允就也被放出来了。

但是刚刚官复刺史原职不久,准确地说也就十来天,张让就又找了个理由治王允的罪,又把人关了起来。可见有些时候光是靠运气也是没用的。

当时的司徒杨赐和王允关系不错,了解王允的人品,自然知道是张让故意要害他,只能派人去给他传话,说,一个月里下狱两次,摆明了是张让跟你过不去,谁让你之前得罪他呢?劝王允先忍让退让一步,向张让服个软,不要过于刚强,否则命没了什么也百搭。但王允没应。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7)

也有王允的手下费心想救他出狱,也劝他向张让赔罪认错,但被王允严厉拒绝了,这个手下也是个暴脾气,被骂了一顿之后干脆端了一杯毒酒来,说,既然你这么坚决要保全自己的名声尊严,干脆喝一杯毒酒,何必在牢里受罪?

王允却摔了酒杯,说,我是天子的臣民,皇上认为我有罪该斩首示众,那就让天下人引以为戒,不再犯错,反而死也能为维护社会安定尽一份力,我自己喝了毒酒岂不是逃避法律制裁?

既然王允这么刚,张让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大肆渲染他的罪名,只求早日把他治死了算了。好在王允人缘不错,平时的处事风格也让不少人欣赏他,于是以司徒杨赐为首的几个大官联名给皇帝上书,阐述道理。

他们跟皇帝说,王允这个人一直都是对自己严苛对他人宽容,做官也是无比的忠诚刚正,是个十足的君子,有风范有气节,过去贤明的皇帝都能明辨是非,赦免无辜的大臣,陛下您也能效仿不是吗?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8)

还说王允带兵诛杀逆贼,为国家百姓效力,还没有论功行赏,因为一点小事反而定了死罪,这不是不公平吗?您要是执意这样,恐怕文武百官都会觉得不合理吧?

好家伙,也就是汉灵帝年纪小,这些大臣们的一番话,都快称得上是威逼利诱了,前面先夸一顿王允,说他刚正不阿,又说贤明的皇帝能明辩是非,又说皇帝不公平,说百官不服气。他们也就差直接说是张让陷害王允,皇帝是非不分是个昏君了。

不过,汉灵帝看完了奏章,也感念王允的功劳,就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是还在牢里待审,毕竟皇帝也是要给自己留一点面子的嘛。只是这年冬天又遇上大赦天下,原本王允也该被放出来的,可惜张让暗中做了手脚,他仍然待在牢里。

司徒杨赐、大将军何进等人看不过去,又一次给皇帝上书,这次直接提出要求,要皇帝赦免王允,等到第二年,王允才得以被放出来。

看到这里,我们对于王允是忠是奸这个问题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定论了。刚正不阿,心怀理想,一心为国,领兵作战,大获全胜,人缘很好,不畏强权,倔强不屈……从何进、杨赐等人几次三番为他说话,这时候的王允,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忠臣。人心易变,至于后面的王允有没有变,我们接着来看。

司徒王允在哪里做官(司徒王允他少年成名)(9)

此前因为耿直的得罪张让,王允可是狠狠地栽了个跟头,如果不是有几个人尽力救他,可能他早就被张让整的没命了。吃一堑长一智,刚出狱的王允虽然对张让也无比愤恨,但好歹是吃了苦长了点心眼,没有在张让正得势的时候再一头撞上去,否则也浪费了杨赐等人的一番好心了。

为了暂时避开张让,王允只能隐姓埋名,改了名字,离开了都城。谁知没过多久,汉灵帝竟然驾崩了,朝廷一片混乱,王允连忙赶回都城洛阳奔丧。但是张让还在洛阳啊,王允就这样跑回去,张让会不会继续对付他?

都被张让逼迫的改名换姓远走他乡了,这样的王允,大概已经快沦落到朝廷的底层了,他回来之后是怎么在张让的威胁之下生存的,竟然后来还掌握了大权,能成功诛杀一手掌握军政大权的董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