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

1973年秋的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浙江绍兴县林场的工人们来到了印山上植树造林,印山距离绍兴县城13公里,海拔41.7米,相对高度20余米。小山包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林,自古便是一处天然的林场。林场工人们挥舞铁锹锄头,印山很快被挖出了一个个种树的坑。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1)

林场出工

中午时分,林场工人老刘在半山腰处挖坑种树时发现了一个大土包。工人们为了省力,纷纷将土包上的泥土挖掉抬去填坑。工人们挖了一上午,将这个大土包南半部挖去了三分之一。当大土包上的泥土被挖掉后,土层底下出现了处处清晰的夯土层。当时工人们并没有在意,继续挖土种树。

1980年初,当地一群放牛娃山上放牛,放牛娃用镰刀在夯土层处挖土玩,从土层中挖出了一些小巧的铜器。放牛娃们将铜器带回了家,放在家中当玩具玩耍。放牛娃在村中玩耍铜器时正巧被下乡的当地文管专家青年张某撞见,张某看到铜器后相当惊讶,于是顺藤摸瓜来到了印山。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2)

工人们在学习

张某很快在印山上发现了夯土层,他下意识到这是一座大墓,于是便将情况上报。但由于当时环境和条件所致,张某的建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张某前后跑了三次反映情况均遭到拒绝,印山古墓的发掘工作一直被拖延。古墓发掘工作一拖再拖,一直拖了整整16年。

1995年,印山古墓被当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4月,印山古墓被不法分子盗掘,古墓被疯狂破坏,墓中珍宝损失不少。为了避免古墓再次被盗,古墓被迫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印山古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展开。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3)

印山大墓

1996年8月,发掘工作正式展开,数十名顶级专家携带专业设备进入印山,开始了对古墓的深入发掘。王陵凿山为藏,是一座带宽大长墓道的竖穴岩坑墓。大墓营建印山之颠,地面上堆筑 有长径 72 米、短径36米、中心高10米的巨大封土墩,所用土方两万方;墓坑口长达46米,由于建造过程中南壁发生坍塌,现存坑口最宽处已达 19 米;从封土顶部到墓底,深达24米;墓道设于东壁正中,全长达54米,与墓坑板壁连接形成甲字形。

甲字形的古墓墓道一半与墓坑作棺,一半作盖,内外裸漆,这样巨大的独木棺材,在考古史上从未发现过。墓室均用巨大的枋木构成,呈狭长的条的两面斜坡式,形制特殊,构筑豪华,这样的构筑方法也是独一无二的。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4)

90年代发掘的印山大墓

墓室分为前、中、后三室,用的枋木长6.7米,截面长为0.6—0.58米长,两边斜撑木长5.9米,截面宽度为0.6-0.8米,用的木材将近500立方米。这些巨木,三面加工得极其规整平直,构筑得严丝合缝。某些构建上的漆面光滑如镜,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

大墓的防腐保护做得非常严密和科学,在大墓修建前,古人先用大量木炭铺底,整个墓坑底部铺垫的木炭厚达1.65米,墓室建在木炭层上,墓室建好后在外侧包裹上大约140层干树皮,树皮外再构筑1米厚的木炭。最后,整个墓坑再用结构细腻、密封性强、不容易渗水的青膏泥填筑起来。据专家测算,用于构筑的木炭多达140立方米,青膏泥的用量最为惊人,多达5700立方米。整个大墓全部用木炭和青膏泥回填,这是全国罕见的做法。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5)

90年代刚发掘出土的大墓内部

印山大墓虽然构筑严密,防腐手段极高,但依然没能逃过盗墓贼的光顾。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印山大墓被盗墓贼光顾至少十余次,墓中散落的盗墓贼骨骸有10余具之多,这些盗墓贼的应该是死于墓中缺氧和内斗,盗墓贼留下的工具历经千年已经成了文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又遭到盗墓贼的挖掘,不少珍贵文物被盗,古墓再次被破坏。

1998年初,在历时一年多的发掘之后,印山大墓的土方、枋木全部被清理出来,最激动人心的墓室清理行动开始了。专家从古墓内清理出了不少随葬品,主要有玉器种类有镇、钩形器、剑、链 、长方形玉饰 、玉珠管等;铜器有铜铎、铜锄、铜镬;此外,还有不少箭镞、漆木器等共41件,大部分珍贵、精美的文物历经二千年风雨和无数盗墓贼光顾,已经所剩无几,如此毁坏相当令人遗憾。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6)

90年代发掘现场

那么,印山大墓的墓主人是谁呢?由于没有出土墓志铭和与身份有关的器物,专家一时间无法确定墓主身份。但专家从印山大墓的陛壕的布局设置上专家推测出这种古墓的形制与浙江地区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石室土墩墓形制相似,只是由于用材不同而已。墓室内巨大的独木棺是古代越文化中相当鲜明的一种墓葬特点,因此这座古墓当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王侯之墓。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7)

允常

据《越绝书》和《昊越春秋》记载,“独山大冢者,句践自治以为冢。徙琅哪,家不成,去县九里。” 又“ 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之丧,欲徙葬琅,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漂风,飞沙石以射人,人莫能入。句践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据史籍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为了称霸中国越王勾践迁都琅琊,不仅放弃了自己“独山大冢”的营造,不仅如此勾践还想将自己父亲允常的墓迁到琅琊去。

公元前486年,勾践迁都琅琊后,至四世孙越王翳三十三年(公元前379年)才将允常的墓迁到吴地去。勾践以后的历代越王所葬之地,《越绝书》和其他古籍从未有提及,可见允常以后的历代越王并没有埋葬在绍兴,勾践自己营造的“独山大冢”也只有其名。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8)

允常玉耳金碗

《越绝书》上确切记载的埋葬在绍兴的越国君主共有两位,一位是勾践的祖父夫镡,二是勾践的父亲允常。《越绝书》记载:“若耶大冢者,勾践所徙先君夫镡冢也。去县二十五里。”

勾践祖父夫镡的墓地在绍兴城外二十五里处,被命名为若耶大冢,其墓因在若耶溪边故而得名。古代的若耶溪就是今天的上灶江。上灶江在绍兴城东南方,印山在西南方向,两者相距甚远。上灶江附近的下灶村曾挖出过越国大型土墩石室墓,极有可能就是夫镡之墓,也就是若耶大冢。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9)

古墓现状

由此可见,埋葬在印山之巅的越国大冢最有可能的就是允常之墓。《越绝书》、《水经注》等文献记载的允常之墓为“木客大冢”,木客大冢的一层意思是以木棺、独立枋木构筑古墓的意思,这一点从印山大墓发掘的情况来看,极为符合。为就进一步确定大墓的究竟所葬者为何人,专家又查阅了明清时期的《山川志》和《山阴县志》,从古籍勾画的山脉地图上,直接将印山标注为了木客大山。印山为木客大山,印山大墓为允常的木客大冢合情合理。

此外,专家还从出土的器物上面进行研究,发现印山大墓与若耶村附近发现的土墩石室墓的形制、特点等极为相似,为同一时代的墓葬,唯一的区别就是木客大冢以木棺、木枋造墓。由此专家认定,印山大墓为越王勾践父亲允常之墓。

考古挖掘后墓主人的骨骸怎么处理(青年发现古墓三次上报遭拒)(10)

允常的木棺

20多年前,专家挖出了印山大墓,恢宏大气的印山古墓为越王勾践之父允常的王墓,也就是传说中的“木客大冢”。可惜的是,木客大冢因为盗墓贼的破坏被盗走了大量文物,很多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资料化为乌有,这是印山大墓的遗憾,也是考古界的遗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