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心直口快(我偏要笑着活下去)

刘禹锡心直口快(我偏要笑着活下去)(1)

刘禹锡面对困境,能通透达观、随遇而安,他打不死、压不垮,百折不挠,韧性十足。他一生三起三落,仕途坎坷曲折,但是他始终斗志昂扬,旷达乐观,终成就诗豪之名。

1

刘禹锡家庭出身普通,没有像好兄弟柳宗元那样顶级士族的头衔。家世选择不了,但人生态度可以选择。刘禹锡自幼聪颖好学,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自谓“依前惜寸阴”,在学习方面,妥妥的时间管理大师。

他在19岁就学有所成,游学长安。可在长安混,没点家族背景怎么行,于是刘禹锡绞尽脑汁地想,最终认祖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有了这个头衔确实混得开,但圈子里的人都心知肚明。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这一年,他22岁,在当时算是轰动性新闻。要知道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中进士已是46岁,开心得不得了。

年少成名,春风得意。刘禹锡身上没有柳宗元那样重的家族荣耀,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能在朝堂上发光发热的机会。

王叔文给了他这个机会。

王叔文这个名字你可能有点陌生,但他的身份好似黑夜中的明珠,让人不自觉地向他靠近。他是太子侍读,只要太子即位,进入权力中枢顺理成章,御前红人更是不用说。

彼时刘禹锡是太子校书,两人同为东宫属官,他又不是糊涂蛋,故而当王叔文向刘禹锡抛来橄榄枝时,刘禹锡毫不犹疑地抓紧了。

刘禹锡这步棋可谓兵行险招。当时太子长期生活在老皇帝的高压下,地位如悬崖边的石头,稍有不慎就跌落谷底。好在刘禹锡运气好,他赌赢了!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太子李诵有惊无险地即位,是为唐顺宗。跟随他的一众亲信,包括刘禹锡和柳宗元瞬间跃上枝头,成为御前红人。

深受王叔文器重的刘禹锡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管理国家财政,彼时他才三十出头,那真是风光无限,不知多少人羡慕,多少人嫉妒。

在唐顺宗的支持及王叔文的主导下,一场名为“永贞革新”的改革如闪电一般,疾速惊人,划过大唐夜空,倏尔消失殆尽,坠入黑暗。

他们的政治靠山唐顺宗出问题了!

唐顺宗即位前一年就中风,话都说不利索。不满一年,在宦官、旧臣、强藩的联合运作下,唐顺宗被逼逊位,很快就成了皇陵里的一口棺椁。

刘禹锡傻眼了!等待他的是暴风骤雨式的清算。

2

改革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有人支持就必然有人反对,得罪人是在所难免的。刘禹锡作为改革核心人物就得罪了不少人,这其中就有广陵王,就是后来的唐宪宗李纯。

一朝天子一朝臣,唐宪宗即位后矛头立马转向前朝重臣。王叔文被处死,王伾也死得莫名其妙,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被贬到边远之州当司马,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即便这样,唐宪宗还是不够解气,后又特意加条“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简直是把他们钉死在那片穷山恶水中。

刘禹锡心直口快(我偏要笑着活下去)(2)

刘禹锡(772年-842年)中唐杰出的诗人,有“诗豪”之称。图源:网络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从繁华京城的高官到偏远之州的谪臣,从众星捧月的明星到人人喊打的罪人,从一帆风顺的顶点被迎头痛击,刹那间,刘禹锡满是苦闷和失望。

时值深秋,满目荒凉,又逢新政夭折,好友被杀,自己被贬,一连串的打击让他有点忧愁焦虑。好在刘禹锡性格外向豪放,自我调节能力强,不纠结一时的苦闷,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世人都说秋天荒凉,万物凋零,可我老刘偏偏觉得这晴空万里的秋天远远胜过万物生长的春天。

江湖路远,道阻且长,这一贬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816年),刘禹锡和柳宗元被重新召回京城,仕途重现光明。可刘禹锡不知谨言慎行,一时手痒写下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游玄都观》

这下真的触了霉头。此诗很快传到执政者耳中,被视为“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再贬!前途没看到,还连累好友被贬。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贬谪对刘禹锡来说就是换个地方生活,他看得很开,还研究起强身健体的医术,要给柳宗元治病,到晚年还想给白居易治眼疾。

刘禹锡心态好,可柳宗元不行呀!从被贬永州就整日忧愁孤寂,写诗抱怨,这下又是重重一击,心态彻底崩了,最后病死于柳州。

3

刘禹锡在连州只待了四年,因母亲离世,扶柩回乡。长庆元年(821年),穆宗即位,对前朝旧事渐渐淡忘,刘禹锡命运有所好转。

服丧期满后,刘禹锡辗转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相传,和州知县知道刘禹锡是被贬至此,有意刁难,非但不给刘禹锡在县衙安排住所,还逼其多次搬家,条件一次比一次差,最后是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

刘禹锡怎么可能低头,他一泄心中愤懑,呼出满腹才气,挥笔写下一篇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便是驰名古今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宝历二年(826年)十月,刘禹锡奉召从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扬州时,他遇到了辞任苏州刺史回洛阳的白居易。二人唱诗互和半生,今日得以相见,自当对酒而歌,听闻刘禹锡遭遇,白居易都看不下去了,他半醉半醒,吟诗一首: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为好友鸣不平 :刘兄啊,你满腹经纶,执当今文坛牛耳,但命运这东西真是无可奈何,你这23年过得太惨了,老天对你太不公道了!

听完白居易的深情表露,刘禹锡并没有感动得稀里哗啦,他可能想的是:老兄,几个菜啊!淡定,人生还没有这么惨,我这不活得好好的。他也赠诗一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回到洛阳的刘禹锡并没有被重用,京都长安才是政治中心,他要回到长安。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重新发光发热的机会。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刘禹锡心直口快(我偏要笑着活下去)(3)

刘禹锡吟诗图。图源:网络

大和二年(828年)春,由于受到宰相裴度的器重,刘禹锡被召回长安。恰逢长安花开时节,他想到14年前的玄都观诗案,辛酸往事一幕幕在眼前回现,而14年后,只有自己一人回到京城,无数沧桑涌上心头。

他信步来到玄都观,看见桃花早已荡然无存,老道士也不知去处。面对空荡荡的玄都观,刘禹锡心中寂寂,感慨万千,再次题写一首桃花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昔日盛极一时的桃花早已不见,当年打压我、排挤我、想要置我于死地的人又去哪了呢?可偏偏我刘禹锡站在这里。

读完此诗,我们仿佛看到刘禹锡环顾荒凉的玄都观后,突然放声大笑,可以感受到蕴藏在他心中的豪迈、乐观、自信、勇敢的内在精神力量,这一笑是笑到最后的意味。

如果说青年刘禹锡是狂放的,中年刘禹锡是不屈的,那么老年刘禹锡则是老而弥坚的,其豪放乐观的精神一直伴随他一生。

晚年白居易的身体不大好,写诗给刘禹锡。描述了老态龙钟的生活,免不得心生悲凉。刘禹锡写诗回赠: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士》

他安慰白居易 :人生谁能不老,我们不能太悲观,因为我们经历事情多,见多识广,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清楚。对待衰老不要有过多的忧虑,坦然看待就会心情畅快。不要说日薄西山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全诗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不仅是对老友的鼓励,还是对自我的剖析。

最后,小编想用他在贬谪期间写的一首诗结束。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意思是: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恶流一样令人恐惧,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刘禹锡的一生正是这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